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凉山引进油橄榄品种幼苗抗旱性比较

发布时间:2017-05-23 07:10

  本文关键词:凉山引进油橄榄品种幼苗抗旱性比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油橄榄(Olea europaea L.)是世界著名的四大木本油料经济树种之一,具有重要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凉山州地处四川西南,是我国油橄榄一级适生区之一,但该地具有半干旱气候特征,季节性缺水严重,水分是制约该地区油橄榄产业发展的重要因子。针对以上问题,本试验采用盆栽控水的方法,研究持续干旱胁迫下皮削利(Picholine)、皮瓜尔(Picual)、小苹果(Manzanillo)、克罗莱卡(Koroneiki)、佛奥(Frantoio)、豆果(Arbequina)和科拉蒂(Coratina)7个油橄榄品种幼苗的光合及生理的响应情况,以探讨不同油橄榄品种对水分胁迫适应性的差异。同时结合多元分析方法,对7个油橄榄品种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并筛选出抗旱性鉴定指标。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7个油橄榄品种的叶片相对含水量(LRWC)均表现为显著下降。干旱胁迫至后期,各品种叶片均出现大幅度失水并表现出不同程度萎蔫。胁迫至21d时,科拉蒂失水率最高,而小苹果失水率最低。说明小苹果叶片在干旱胁迫下较其它油橄榄品种具有更高的保水能力。同时可以看出,油橄榄叶片相对含水量与土壤水分变化有较明显的相关性,在油橄榄种植技术上应合理灌溉,以满足油橄榄对水分的需求。(2)不同油橄榄品种叶片的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和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均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而出现显著降低。说明干旱胁迫下光合色素分解大于合成,从而导致含量下降。干旱胁迫21 d时,豆果Chla和Chlb含量下降幅度最大,皮削利Car含量下降幅度最大。随着干旱的持续进行,各油橄榄品种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胞间C02浓度(Ci)均降低,水分利用效率(WUE)则上升,且不同油橄榄品种间光合参数的变化幅度均不一致。胁迫期间,Pn变化趋势表现为“慢-快-慢”;Tr变化趋势表现为由快到慢;Gs变化趋势与Tr相同;Ci变化趋势为“快-慢-快”;而WUE则呈现持续升高的变化趋势。这说明干旱胁迫下光合色素结构被破坏、色素分解,同时气孔关闭蒸发减少。其中,佛奥的Pn、Tr和Ci以及皮削利的Gs降幅均高于其它品种,小苹果pn、Gs和Ci降幅均为最小且WUE上升幅度最大。(3)随着土壤含水量下降和干旱胁迫时间延长,各油橄榄品种的超氧阴离子(02-·)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与对照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说明干旱胁迫导致油橄榄叶片细胞内活性氧(ROS)的产生与清除的失衡,其自身代谢产生的ROS过量。叶片染色结果显示,小苹果、皮削利和佛奥3个品种的02-·含量上升较大,豆果、佛奥和皮削利3个品种H2O2含量上升较大。(4)不同油橄榄品种在不同干旱胁迫程度下,其叶片抗氧化酶活性表现出较大差异。随着土壤含水量下降和干旱胁迫时间延长,各油橄榄品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说明植物遭受干旱胁迫时,自身能够上调抗氧化酶活性,清除植物体内积累的ROS,减轻ROS对膜系统造成伤害,提高植物适应能力。干旱胁迫至16 d时,各油橄榄品种SOD和CAT活性均达到最高,而POD活性在胁迫11 d时就达到最高。小苹果和豆果SOD活性随着干旱时间延长表现为一直升高。当各品种POD和CAT活性达到最高时,皮削利POD和CAT活性高于其余品种。(5)油橄榄各品种的脯氨酸(Pro)、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随着土壤含水量的下降和干旱胁迫的加深而表现出不同程度增加。这说明干旱胁迫能够诱导代谢活动产生的各种有机物在植物体内大量积累,以增大细胞液浓度,降低渗透势,以便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其中,Pro含量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在胁迫16 d时达到最大;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在胁迫过程中变化复杂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克罗莱卡可溶性蛋白含量在胁迫21 d时有所下降;胁迫后期佛奥Pro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幅度高于其它品种。(6)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变化规律大体一致,均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而上升。其中MDA含量上升速率基本一致,而相对电导率在胁迫初期缓慢上升,干旱胁迫16 d后开始快速上升。说明植物遭受干旱胁迫后,细胞膜发生脂质过氧化作用,膜透性改变或丧失,细胞内的电解质外渗。干旱胁迫至21 d时,叶片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分别以克罗莱卡和科拉蒂最大。(7)通过对干旱胁迫下7个油橄榄品种叶片的光合和生理指标多重比较分析可知,不同品种之间各项光合及生理指标差异均达显著水平。结合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等分析方法,对7个油橄榄品种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综合评价值对7个品种抗旱性排序,依次为:小苹果皮瓜尔皮削利佛奥豆果克罗莱卡科拉蒂。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Car含量、Tr和SOD活性3个抗旱性鉴定指标。
【关键词】:油橄榄 干旱胁迫 光合作用 生理特性 抗旱性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565.7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4
  • 1 文献综述14-24
  • 1.1 油橄榄概述14-18
  • 1.1.1 油橄榄生物学特性及实用价值14-15
  • 1.1.2 我国油橄榄的引种及产业发展概况15-16
  • 1.1.3 油橄榄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16-18
  • 1.2 干旱胁迫对植物形态的影响18-19
  • 1.3 干旱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19-21
  • 1.3.1 干旱胁迫对植物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19
  • 1.3.2 干旱胁迫对植物光合参数的影响19-20
  • 1.3.3 干旱胁迫对植物水分利用效率(WOE)的影响20-21
  • 1.4 干旱胁迫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21-24
  • 1.4.1 干旱胁迫对植物水分生理的影响21
  • 1.4.2 干旱胁迫对植物活性氧(ROS)的影响21-22
  • 1.4.3 干旱胁迫对植物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22-23
  • 1.4.4 干旱胁迫对植物渗透调节的影响23
  • 1.4.5 干旱胁迫对植物细胞膜透性的影响23-24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24-25
  • 3 材料与方法25-34
  • 3.1 供试材料25
  • 3.2 试验地点与时间25-26
  • 3.3 试验设计与处理26
  • 3.4 测定项目与方法26-33
  • 3.4.1 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26
  • 3.4.2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26-27
  • 3.4.3 叶片相对含水量的测定27
  • 3.4.4 光合指标的测定27-28
  • 3.4.5 活性氧含量的测定28-29
  • 3.4.6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29-30
  • 3.4.7 渗透物质含量的测定30-32
  • 3.4.8 细胞膜透性的测定32-33
  • 3.5 抗旱性评价33-34
  • 3.5.1 主成分分析33
  • 3.5.2 隶属函数分析33
  • 3.5.3 权重的确定33-34
  • 3.5.4 抗旱性综合评价34
  • 3.5.5 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筛选34
  • 3.6 数据处理34
  • 4 结果与分析34-62
  • 4.1 土壤含水量变化34-35
  • 4.2 干旱胁迫对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35-36
  • 4.3 干旱胁迫对油橄榄叶片光合指标的影响36-44
  • 4.3.1 干旱胁迫下各油橄榄品种叶片叶绿素含量变化36-39
  • 4.3.2 干旱胁迫下各油橄榄品种叶片净光合速率变化39-40
  • 4.3.3 干旱胁迫下各油橄榄品种叶片蒸腾速率变化40-41
  • 4.3.4 干旱胁迫下各油橄榄品种叶片气孔导度变化41-42
  • 4.3.5 干旱胁迫下各油橄榄品种叶片胞间CO_2浓度变化42-43
  • 4.3.6 干旱胁迫下各油橄榄品种叶片水分利用率变化43-44
  • 4.4 干旱胁迫对油橄榄叶片活性氧含量的影响44-47
  • 4.4.1 干旱胁迫下各油橄榄品种叶片O_2~-·含量变化44-46
  • 4.4.2 干旱胁迫下各油橄榄品种叶片H_2O_2含量变化46-47
  • 4.5 干旱胁迫对油橄榄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47-49
  • 4.5.1 干早胁迫下各油橄榄品种叶片SOD活性变化47-48
  • 4.5.2 干旱胁迫下各油橄榄品种叶片POD活性变化48
  • 4.5.3 干旱胁迫下各油橄榄品种叶片CAT活性变化48-49
  • 4.6 干旱胁迫对油橄榄叶片渗透物质的影响49-52
  • 4.6.1 干旱胁迫下各油橄榄品种叶片Pro含量变化49-50
  • 4.6.2 干旱胁迫下各油橄榄品种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50-51
  • 4.6.3 干旱胁迫下各油橄榄品种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变化51-52
  • 4.7 干旱胁迫对油橄榄叶片细胞膜透性的影响52-54
  • 4.7.1 干旱胁迫下各油橄榄品种叶片MDA含量变化52-53
  • 4.7.2 干旱胁迫下各油橄榄品种叶片相对电导率变化53-54
  • 4.8 抗旱性综合评价及抗旱鉴定指标的筛选54-62
  • 4.8.1 各单项指标的简单相关性分析54-56
  • 4.8.2 各单项指标的主成分分析56-60
  • 4.8.3 各单项指标的隶属函数60-62
  • 4.8.4 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筛选62
  • 5 讨论62-68
  • 5.1 干旱胁迫对油橄榄光合作用的影响62-64
  • 5.1.1 油橄榄光合色素含量变化62-63
  • 5.1.2 油橄榄光合参数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63-64
  • 5.2 干旱胁迫对油橄榄生理特性的影响64-67
  • 5.2.1 油橄榄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变化64
  • 5.2.2 油橄榄叶活性氧含量的变化64-65
  • 5.2.3 油橄榄叶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65-66
  • 5.2.4 油橄榄叶渗透物质含量的变化66-67
  • 5.2.5 油橄榄叶细胞膜透性的变化67
  • 5.3 油橄榄品种抗旱性综合评价67-68
  • 6 结论68-70
  • 参考文献70-75
  • 致谢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秀莲,江泽平,李慧卿,刘建锋,李清河;林木抗旱性鉴定研究进展[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4年04期

2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抗旱性鉴定课题组简介[J];河北农业科技;2008年13期

3 孙福贵;刘学圣;;作物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6期

4 于亮;钮力亚;王奉芝;付晶;陆莉;赵松山;张焕英;;不同小麦品种抗旱性及产量因素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5 任永波;吴中军;段拥军;;作物抗旱研究方法与抗旱性鉴定指标[J];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6 栗雨勤,张文英,王有增,李运朝,刘桂茹,谷俊涛,周进宝;作物抗旱性鉴定指标研究及进展[J];河北农业科学;2004年01期

7 胡标林,李名迪,万勇,朱雪晶,张铮;我国水稻抗旱性鉴定方法与指标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05年02期

8 张灿军;冀天会;杨子光;郭军伟;孟丽梅;张珂;;小麦抗旱性鉴定方法及评价指标研究Ⅱ 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规程[J];中国农学通报;2007年10期

9 段志龙;王长军;;作物抗旱性鉴定指标及方法[J];中国种业;2010年09期

10 蒲伟凤;纪展波;李桂兰;乔亚科;;作物抗旱性鉴定方法研究进展(综述)[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冀天会;;小麦抗旱性鉴定评价指标比较研究[A];全国旱情监测技术与抗旱减灾措施论文集[C];2009年

2 陈晓流;;植物抗旱性鉴定[A];全国旱情监测技术与抗旱减灾措施论文集[C];2009年

3 张明生;;作物抗早性研究方法概述[A];重庆市遗传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暨纪念孟德尔规律再发现10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4 王英;庄南生;高和琼;韩平原;;40份旱稻种质的抗旱性研究[A];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陈学珍;谢皓;包子敬;王文平;兴百顺;白宝良;;水分胁迫下大豆品种农艺性状与抗旱性的关系[A];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丽辉;华北灌溉农田节水项目进展顺利[N];河北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李江武;洛麦系列、洛旱系列小麦品种用高产与抗旱捍卫粮食安全[N];河南科技报;2010年

3 潘永;六十五载风雨路 累累硕果满枝头[N];洛阳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广生;水稻抗旱性早期鉴定指标筛选与节水机理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2 路平;番茄渐渗系抗旱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8年

3 路贵和;玉米种质资源抗旱性评价及其遗传基础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蔚杰;转抗旱相关基因Y82、W42的T5代小麦株系抗旱性鉴定[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孟庆阳;白皮松种质资源抗旱性评价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3 王一鸣;江西水稻旱灾分析及不同基因型水稻灌浆期的抗旱性评价[D];江西农业大学;2015年

4 刘维俊;山栏稻抗旱性鉴定及其蛋白组学研究[D];海南大学;2014年

5 徐应杰;凉山引进油橄榄品种幼苗抗旱性比较[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6 赵平;不同基因型小麦抗旱性差异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1年

7 敬礼恒;水稻早期抗旱性的鉴定与苗期生理基础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8 宫德衬;小麦抗旱性生理指标研究[D];烟台大学;2014年

9 汪金鹏;电场处理柠条种子对抗旱性影响的显著性条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10 叶胜拓;苎麻抗旱生理生化指标研究及抗旱性鉴定[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凉山引进油橄榄品种幼苗抗旱性比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71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3871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7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