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绿洲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对区域蒸散发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黑河绿洲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对区域蒸散发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作物结构 蒸散发 时空变化特征
【摘要】:黑河绿洲是我国西北干旱区典型的绿洲农业区,随着经济的发展,绿洲土地利用方式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中游地区农业的发展,致使流域内用水矛盾突出,2000年以来,西部大开发及“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黑河流域迎来发展的黄金期,但也面临着更大的环境压力。本文以黑河张掖绿洲地区为研究案例区,探讨绿洲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所引起的蒸散发变化。本文以张掖绿洲区为研究案例区,选取2000-2011年为时间跨度,利用2000年、2011年的土地利用图,分析近11年来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的演变趋势;基于2000年、2013年研究区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分析研究区14年以来作物结构的演变;利用ETWatch反演的蒸散发数据,分析近14年蒸散发的年际变化特点及其变化趋势;选取2000、2004、2008、2012年为代表年份,分析各代表年份季节蒸散发的时空分布特点;结合2000年、2011年的土地利用图,讨论因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所引起的蒸散发变化;利用2012年、2013年研究区作物种植样本,分县(市)求取研究区各作物生长期的蒸散发,结合2000年、2013年研究区作物种植面积,分析14年以来因作物种植结构演变所引起的区域蒸散发变化。研究结论如下:(1)根据2000年、2011年的土地利用图分析,张掖绿洲地区11年间,耕地、未利用地面积变化最大,耕地增加了402.51km2,未利用地减少565.51km2;从变化速度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综合年变化率相对较低,为0.17%;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来看,研究区年变化率最高的为城乡用地,变化率为2.52%。从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来看,未利用地转变为耕地、未利用地转变为草地是研究区面积变化最大的土地利用转变类型。从内部斑块变化剧烈程度分析,耕地转变为城乡用地、未利用地转变为草地是区域内最为常见的两种土地利用转变方式。(2)根据2000年、2013年作物种植结构分析,研究区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并向北部县(市)聚集,油菜、小麦向南部各县收缩,蔬菜种植面积总体增加;根据赫芬代尔系数评价的区域种植结构来看,研究区作物种植结构的演变趋势为:中部平原地区的张掖市、临泽县作物种植结构单一化程度提高,靠近祁连山区的山丹县、民乐县作物种植结构单一化程度下降。(3)基于ETWatch反演的区域蒸散发来看,14年来区域蒸散发处于波动变化状态。从空间上看,北部高台县及其与周边县(市)交界处蒸散量处于下降状态,中部、南部的张掖、山丹、民乐等县(市)蒸散量处于增加状态;从蒸散发的波动情况分析,北部、中部平原农田地区波动幅度大,南部祁连山地区的县(市)波动幅度小。从选取代表年份来看,季节上蒸散发分布情况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空间上总体表现为平原农田地区高,南部山区次之,农田周围及北部未利用地地区蒸散发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蒸散发总体表现为:林地耕地草地城乡用地未利用地。(4)根据设置背景区域,分别求取土地利用变化区和土地利用不变区的蒸散发,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蒸散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因土地利用变化而引起的蒸散发变化在各季节不同,秋、冬季节大于春、夏季节,春、夏、秋、冬的影响率分别为80.45%、83.38%、89.80%、86.88%。(5)根据作物样本提取作物蒸散发,得出研究区作物生长期内蒸散发量大小顺序为:玉米其它作物小麦油菜大麦。根据14年作物结构变化求取各县(市)蒸散发的变化,得出因作物结构变化引起山丹、民乐等县蒸散发下降,张掖、临泽、高台、肃南等县(市)蒸散发上升。(6)政策启示:针对未利用地、草地转变为耕地蒸散发增加的情况,张掖绿洲地区应该在保有耕地总量的基础上合理开垦耕地,避免不合理的开垦引起的水资源短缺和土地次生盐碱化;针对作物结构演变引起各县(市)蒸散量增加的情况,应合理布局作物种植结构,同时改进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作物结构 蒸散发 时空变化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161.4;F301.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绪论12-19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2-14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4-19
- 1.2.1 蒸散发的估测研究14-17
- 1.2.2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蒸散发影响研究17-19
- 第2章 研究方案与研究区概况分析19-28
- 2.1 研究方案19-20
- 2.1.1 研究目标19
- 2.1.2 研究内容19-20
- 2.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20-22
- 2.2.1 研究方法20-21
- 2.2.2 技术路线21-22
- 2.3 数据来源22-24
- 2.4 案例区概况24-28
- 2.4.1 地理位置24-25
- 2.4.2 气候与水文条件25-26
- 2.4.3 土壤和植被状况26
- 2.4.4 研究区经济社会概况26-28
- 第3章 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28-42
- 3.1 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分析28-35
- 3.1.1 11年来研究区土地利用时间演变分析28-30
- 3.1.2 11年来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的空间演变30-35
- 3.2 研究区作物结构时空演变分析35-39
- 3.2.1 研究区作物的时间变化情况35-37
- 3.2.2 研究区作物的空间变化情况37-39
- 3.3 本章小结39-42
- 第4章 研究区蒸散发的时空分布42-55
- 4.1 蒸散发的整体特征及其变化趋势42-45
- 4.1.1 蒸散发的整体变化特征42-43
- 4.1.2 蒸散发的整体变化趋势43-45
- 4.2 代表年份研究区蒸散发的时空分布45-52
- 4.2.1 代表年份季均蒸散发的时间分布45-47
- 4.2.2 代表年份季均蒸散发的空间分布47-52
- 4.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蒸散发52-53
- 4.4 本章小结53-55
- 第5章 土地利用格局对蒸散发变化的影响55-67
- 5.1 绿洲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蒸散发的影响分析55-60
- 5.1.1 土地类型不变化区的季节蒸散发变化55-57
- 5.1.2 土地利用变化区的日蒸散发变化57-59
- 5.1.3 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蒸散发的影响率59-60
- 5.2 作物结构变化对区域蒸散发的影响60-65
- 5.2.1 各种作物蒸散发比较60-64
- 5.2.2 作物结构变化对区域蒸散发的影响64-65
- 5.3 本章小结65-67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67-70
- 6.1 本文主要结论67-68
- 6.2 政策启示68
- 6.3 创新、不足与研究展望68-70
- 6.3.1 本文的创新之处68
- 6.3.2 本文不足之处68-69
- 6.3.3 研究展望69-70
- 参考文献70-77
- 致谢77-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生练,朱英浩;互补相关蒸散发理论与应用研究[J];地理研究;1993年04期
2 陈喜,姜彤;不同气候区月蒸散发能力计算模式适用性分析[J];水文;2004年05期
3 武夏宁;胡铁松;王修贵;江燕;李修树;;区域蒸散发估算测定方法综述[J];农业工程学报;2006年10期
4 潘卫华;徐涵秋;李文;蔡文华;张春桂;;卫星遥感在东南沿海区域蒸散(发)量计算上的反演[J];中国农业气象;2007年02期
5 刘钰;彭致功;;区域蒸散发监测与估算方法研究综述[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9年02期
6 刘波;翟建青;高超;姜彤;王艳君;;基于实测资料对日蒸散发估算模型的比较[J];地球科学进展;2010年09期
7 蔡辉艺;余钟波;杨传国;鞠琴;燕文明;;淮河流域参考蒸散发量变化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8 朱明明;李明杰;侯西勇;;黄河三角洲日蒸散发遥感估算及其空间格局特征分析[J];科技导报;2012年23期
9 宋璐璐;尹云鹤;吴绍洪;;蒸散发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9期
10 唐婷;冉圣宏;谈明洪;;京津唐地区城市扩张对地表蒸散发的影响[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红;刘文兆;李锐;;基于3S技术的区域蒸散研究进展[A];《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1届4次编委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敬书珍;倪广恒;;基于遥感的城市蒸散发对土地利用/覆盖的响应研究[A];2008年全国城市水利学术研讨会暨工作年会资料论文集[C];2008年
3 司希礼;杨增元;杨增丽;时玉兰;徐军;范敬华;赵文聚;;区域综合蒸散发量计算方法初探[A];山东水利学会第八届优秀学术论文汇编[C];2003年
4 黄旭;汪彪;张玉剑;陈伟伟;;卫星遥感资料估算区域蒸散发的方法综述[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4卫星资料在中小尺度天气分析中的应用[C];2013年
5 梁丽乔;李丽娟;;洮儿河流域蒸散发时空格局及其演变机制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余新晓;程根伟;赵玉涛;周杨明;;长江上游暗针叶林蒸散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7 刘朝顺;高志强;高炜;;基于遥感的地表温度及蒸散发对LUCC响应的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吕文;杨桂山;万荣荣;;太湖流域耕地不同轮作方式蒸散速率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杨肖丽;任立良;;基于RS/GIS的沙拉沐沦河流域蒸散发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杜君平;孙睿;;基于Ts-NDVI特征空间估算缺资料地区陆面蒸散发[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鹤;基于遥感蒸散发的陆面过程同化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2 冯景泽;遥感蒸散发模型参照干湿限机理及其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3 李修仓;中国典型流域实际蒸散发的时空变异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4 王昊;芦苇湿地蒸散发测算方法及耗水预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5 郑文武;城市地表蒸散发遥感反演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6 韩惠;基于遥感技术的祖厉河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蒸散发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7 孙福宝;基于Budyko水热耦合平衡假设的流域蒸散发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8 谢虹;青藏高原蒸散发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1970-2010)[D];兰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虹;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对蒸散的影响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赵志明;京津唐城市密集区地表蒸散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王祖方;黑河绿洲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对区域蒸散发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4 李晓宇;黄河下游蒸散发耗水量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5 鲍平勇;半干旱区域日蒸散发估算的遥感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6 田成明;基于Landsat-5 TM影像的祁连山区蒸散发遥感估算[D];青海师范大学;2014年
7 王宏伟;流域蒸散发量遥感估算及灵敏度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8 纪茹;两种泥炭蒸散发实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春祥;海河流域蒸散发时空演变规律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10 赵昱昀;区域蒸散发遥感估算研究与实现[D];兰州交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7702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770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