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兰州北山刺槐主要功能性状的坡向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0 21:24

  本文关键词:兰州北山刺槐主要功能性状的坡向差异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株高 冠幅 胸径 单叶面积 茎截面积 总叶面积 出叶强度 叶体积 叶干质量


【摘要】:植物功能性状是植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能够反映植物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而某些植物性状的变化,也反映了植物所在生态系统的功能属性。作为连接植物与环境的桥梁,植物功能性状对其本身的形态建成、生存适应等行为具有强烈影响,反映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及植物内部不同功能之间的生活或进化权衡。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是豆科刺槐属的温带落叶乔木,生长速度快、根系发达、对环境适应性强,是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植被恢复的主要人工造林类型,对于刺槐各主要功能性状及其关系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刺槐的表型可塑性和环境适应机制。鉴于此,在兰州北山西北师范大学绿化基地,利用ArcGIS建立研究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DEM),采用标准化主轴估计方法(SMA),研究了不同坡向人工林刺槐株高-冠幅和株高-胸径,小枝茎截面积-总叶面积和出叶强度-单叶面积,叶干质量-叶面积和叶干质量-叶体积的生长关系。结果表明:(1)随坡向由南坡向西坡、东坡和北坡转变,刺槐林群落郁闭度、高度和土壤含水量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2)随坡向由南坡向西坡、东坡和北坡转变,刺槐的株高、冠幅和胸径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且在南坡和北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东坡和西坡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南坡冠幅的生长速率大于株高的生长速率,北坡冠幅的生长速率小于株高的生长速率,东坡和西坡株高、冠幅的生长速率相近;各坡向上刺槐胸径的生长速率均大于株高的生长速率。(3)随坡向由南坡向西坡、东坡和北坡转变,刺槐小枝茎截面积、总叶面积和单叶面积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出叶强度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南坡、西坡、东坡和北坡4个坡向刺槐小枝的茎截面积和总叶面积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并存在显著大于1的共同斜率,刺槐出叶强度与单叶面积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并存在接近于-1的共同斜率;随坡向由南坡向西坡、东坡和北坡转变,茎截面积-总叶面积和出叶强度-单叶面积两组关系的回归方程截距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4)随坡向由南坡向西坡、东坡和北坡转变,刺槐的叶干质量、叶面积和叶体积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其中叶干质量在各坡向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叶面积和叶体积在南坡和北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东坡和西坡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南坡叶面积的增长速率小于叶干质量的增长速率,叶体积的增长速率大于叶干质量的增长速率,北坡叶面积的增长速率大于叶干质量的增长速率,叶体积的增长速率小于叶干质量的增长速率,东坡和西坡叶面积和叶干质量以及叶体积和叶干质量的生长速率相近。植物各功能性状之间异速生长关系的变化,反映了异质性生境中植物主要构件的投资权衡机制和适应环境变化所形成的生存对策。
【关键词】:株高 冠幅 胸径 单叶面积 茎截面积 总叶面积 出叶强度 叶体积 叶干质量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792.27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1 引言10-18
  • 1.1 选题背景10-11
  • 1.2 研究进展11-15
  • 1.2.1 植物株高、冠幅、胸径及其关系的研究进展11-12
  • 1.2.2 木本植物枝叶功能性状及其关系的研究进展12-13
  • 1.2.3 植物叶内功能性状及其关系的研究进展13-15
  • 1.2.4 刺槐的研究进展15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15
  • 1.4 研究思路15-16
  • 1.5 创新性分析16-18
  • 2 研究方法18-21
  • 2.1 研究区域概况18
  • 2.2 实验设置和取样方法18-19
  • 2.2.1 实验设计18-19
  • 2.2.2 野外取样和测量19
  • 2.2.3 空间数据19
  • 2.3 数据分析19-21
  • 3 不同坡向刺槐林样地群落和土壤水分特征21-22
  • 4 不同坡向刺槐株高、冠幅、胸径关系的差异性22-27
  • 4.1 不同坡向刺槐株高、冠幅与胸径22
  • 4.2 不同坡向刺槐株高-冠幅异速关系22-23
  • 4.3 不同坡向刺槐株高-冠幅异速关系23-24
  • 4.4 讨论24-27
  • 5 不同坡向刺槐枝叶性状关系的差异性27-33
  • 5.1 不同坡向刺槐枝叶性状27-28
  • 5.2 不同坡向刺槐茎截面积-总叶面积关系28-29
  • 5.3 不同坡向刺槐出叶强度-单叶面积关系29
  • 5.4 讨论29-33
  • 6 不同坡向刺槐叶性状关系的差异性33-38
  • 6.1 不同坡向刺槐叶干质量、叶面积、叶体积和比叶面积33
  • 6.2 不同坡向刺槐叶干质量-叶面积的关系33-34
  • 6.3 不同坡向刺槐叶干质量-叶体积的关系34-35
  • 6.4 讨论35-38
  • 7 结论与展望38-40
  • 7.1 主要研究结论38
  • 7.2 展望38-40
  • 参考文献40-50
  • 附录50-51
  • 致谢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秀琴;杨敏生;;刺槐资源的利用现状[J];河北林业科技;2006年S1期

2 白明虎;;刺槐常见的病虫害及防治措施[J];吉林农业;2011年05期

3 毛慧;;浅议国内刺槐研究[J];河南林业科技;2011年03期

4 杜振宇;张树岩;;刺槐抗逆性研究进展[J];山东林业科技;2012年03期

5 张树彬;胡振宇;聂新宇;杨海军;;刺槐在锦州市造林中的应用及建议[J];防护林科技;2013年08期

6 Н.А.лохмотов;张廷桢;;乌克兰草原刺槐林的枯死和复壮意见[J];陕西林业科技;1976年06期

7 一杰;;谈谈生产单一刺槐蜜的问题[J];中国养蜂;1976年01期

8 赵世恒;龙新成;张庆连;;六省市刺槐考察报告[J];河南林业科技;1982年01期

9 夏祥云;;关于我省刺槐林经营管理的几点建议[J];河南林业;1985年03期

10 王洪基;;如何多收刺槐蜜[J];中国养蜂;198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江涛;允超;朱延林;;浅议国内刺槐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2 功能基因组时代的林木遗传与改良论文集[C];2009年

2 张敦论;张振芬;王方泉;;刺槐无性系育种研究[A];中国林木遗传育种进展[C];1991年

3 赵忠;曹扬;成向荣;王迪海;;刺槐根系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影响[A];2005年全国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5年

4 宋永芳;;发展速生刺槐林 培育林业新产业[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5 沈芳;贺康宁;张光灿;;黄土半干旱区集水造林地刺槐的林木生产力和水分生产潜力[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6 卫三平;王力;;黄土丘陵区农林地SVAT系统水分传输模拟研究[A];山西省第十一届青年优秀水利科技论文选集[C];2012年

7 卫三平;王力;;黄土丘陵沟壑区刺槐林冠的水文特征[A];山西省第十一届青年优秀水利科技论文选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田现增;河口区实施10万亩刺槐林恢复工程[N];东营日报;2012年

2 唐山市汉沽管理区农业局 郭香宝;人工改造灌状丛生刺槐成林技术[N];河北科技报;2006年

3 ;多倍体刺槐综合利用项目大有可为[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8年

4 记者 赵侠;陕西将适度增加刺槐成过熟林采伐指标[N];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杜鹏;百年老矿的生态复兴[N];黄石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泰君;陕西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碳固持特征与影响因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史振华;晋西黄土区刺槐生长与降水量的关系[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3 郑元;刺槐光合生理特征与固碳能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4 曹帮华;刺槐抗旱抗盐特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5 袁存权;刺槐有性生殖过程及交配系统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6 刘江华;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生长特征及其天然化程度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8年

7 周靖靖;刺槐林叶面积指数特征及其遥感影像反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8 杨芳绒;河南洛宁浅山区刺槐能源林生物量与热值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9 张国君;饲料型刺槐优良无性系选育及其栽培利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10 吕海波;纸坊沟流域刺槐林土壤有机质演变特点及其累积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俊嫒;刺槐在呼和浩特市区的生长发育规律及适应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2 张雅丽;安太堡露天矿排土场不同植物配置模式的刺槐种群动态分析[D];山西大学;2014年

3 李芳菲;刺槐人工林C、N、P分配格局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孙培峰;不同林龄刺槐人工林林分结构和土壤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韩跃;黄河三角洲混交林生长规律和土壤特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6 张顺祥;渭北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健康评价经营计算机辅助系统的构建[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7 史元春;兰州北山刺槐主要功能性状的坡向差异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王辉;刺槐自毒作用及与主要伴生树种化感作用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9年

9 赵陟峰;半干旱黄土区不同密度刺槐林生态效益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10 冯屹东;刺槐种质(基因)资源收集、保存及评价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267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8267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c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