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黄土高原农田土壤的温室气体排放特征
发布时间:2017-09-15 01:21
本文关键词:陇东黄土高原农田土壤的温室气体排放特征
更多相关文章: 黄土高原 利用方式 温室气体 排放机理 影响因素
【摘要】:农业活动是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其中CH4、CO2以及N2O分别占到总排放量的25%、23%和52%,而黄土高原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区。为此,以陇东黄土高原雨养农业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玉米、小麦地、紫花苜蓿等主要作物地(天然草地为对照)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日动态、季节动态,以及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土壤养分等的作用。获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早地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温室气体表现为:土壤CH4吸收状态、土壤CO2排放状态以及土壤N2O吸收排放状态;2.CH4、CO2以及N2O等主要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日动态变化整体均呈单峰曲线变化的趋势,最大值一般出现在中午14:00,偶尔也出现在上午10:00;3.在土壤温室气体通量季节动态变化中,土壤CH4吸收通量在5月份最大,但玉米地在7月份最大;土壤CO2排放通量在6月份最大,但小麦地在5月份最大;土壤N2O通量变化复杂,其中玉米地表现为土壤N2O排放状态,且最大通量在6月份,差异性显著,其他三种利用方式均有吸收和排放状态;4.土壤温度与土壤CH4吸收、CO2排放分别呈负相关、正相关关系:土壤含水量与土壤CH4吸收、CO2排放均呈正相关关系;5.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含量与土壤CH4吸收之间都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CO2排放之间呈负相关关系;6.土壤速效氮、速效磷与地上植物部分生物量呈负相关关系;地上植物生物量与土壤CH4吸收、CO2排放均呈正相关关系;7.草地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玉米地和小麦地具有较强的土壤固碳能力。综合实验结果,从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全球气候变暖角度考虑,在陇东干旱地区土地合理利用问题上,对山地、坡地等,建议退耕还草,种植牧草以及苜蓿等来发展畜牧产业,减少土壤CO2排放,增强土壤CH4吸收,来减缓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所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关键词】:黄土高原 利用方式 温室气体 排放机理 影响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154.1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引言8-16
- 1.1 研究背景8-9
- 1.1.1 温室气体研究现状8-9
- 1.1.2 农业温室气体现状9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9-16
- 1.2.1 农田土壤温室气体产生机制9-10
- 1.2.2 农田土壤温室气体通量影响因素10-12
- 1.2.3 土壤温室气体测定方法12-13
- 1.2.4 不同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13-16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16-22
- 2.1 研究区域概括16
- 2.2 技术路线16-17
- 2.3 实验设计17
- 2.4 试验方法17-21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21-22
- 第三章 结果分析22-39
- 3.1 土壤温室气体通量日动态22-25
- 3.1.1 土壤CH_422-23
- 3.1.2 土壤CO_223-24
- 3.1.3 土壤N_2O24-25
- 3.2 土壤温室气体通量季节动态25-27
- 3.2.1 土壤CH_425-26
- 3.2.2 土壤CO_226-27
- 3.2.3 土壤N_2O27
- 3.3 土壤表层温度、含水量以及理化性季节动态27-32
- 3.3.1 土壤表层温度28
- 3.3.2 土壤含水量28-29
- 3.3.3 土壤理化性29-32
- 3.4 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季节动态研究32
- 3.5 影响因素与温室气体通量相关性分析32-34
- 3.5.1 土壤表层温度与温室气体32
- 3.5.2 土壤含水量与温室气体32-33
- 3.5.3 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与温室气体33-34
- 3.6 土壤速效氮、磷与降水量、气温以及植物生物量相关性分析34-37
- 3.6.1 气温与土壤铵态氮34
- 3.6.2 降水量与土壤硝态氮34-35
- 3.6.3 降水量与土壤速效35-36
- 3.6.4 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含量与植物生物量36
- 3.6.5 植物生物量与土壤温室气体36-37
- 3.7 土壤温室气体吸收、排放总通量与碳平衡37-39
- 3.7.1 土壤温室气体吸收、排放总通量37
- 3.7.2 植物生物量与土壤碳平衡37-39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39-42
- 4.1 讨论39
- 4.2 结论39-40
- 4.3 展望40-42
- 参考文献42-48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48-49
- 致谢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焦燕,黄耀,宗良纲,周权锁,Ronald L.Sass,Frank M.Fisher;土壤理化特性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2年05期
2 曹云英,朱庆森,郎有忠,杨建昌,王志琴,薛大忠;水稻品种及栽培措施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J];江苏农业研究;2000年03期
3 邹国元,张福锁,陈新平,巨晓棠,刘学军,潘家荣;秸秆还田对旱地土壤反硝化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年06期
,本文编号:8534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853477.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