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加工方式玉米及能量水平饲粮对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不同加工方式玉米及能量水平饲粮对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
【摘要】:本研究以农副产品玉米秸秆为主要粗饲料来源,选用玉米青贮与能乳发调整低、高能量水平,普通玉米与蒸汽压片玉米作为不同加工方式,采用2x2因子试验设计,参照NRC(2001)奶牛营养需要配制4种饲粮:玉米秸秆和普通玉米组成的低能玉米组(LEGC),玉米秸秆和蒸汽压片玉米组成的低能压片玉米组(LESFC),秸秆、普通玉米、玉米青贮和能乳发组成的高能玉米组(HEGC)以及秸秆、压片玉米、玉米秸秆青贮和能乳发组成的高能压片玉米组(HESFC)。通过开展3个试验:CNCPS体系、体外产气试验及动物饲养试验,研究不同加工方式玉米及能量水平饲粮对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试验I:旨在通过CNCPS体系研究4种饲粮及其原料的营养价值,以便了解不同原料搭配后的4种饲粮在营养水平上是否满足预期。结果表明:玉米青贮CNSC、CA与CB1部分高于玉米秸秆,CB2与CC部分小于玉米秸秆;蒸汽压片玉米CNSC、CA与CB1部分也高于玉米、CB2与CC部分小于玉米。所以由玉米青贮与玉米秸秆组合的高能组饲粮CNSC、CA、CB1高于低能组。蒸汽压片玉米组的CB1(果胶和淀粉)高于玉米组。试验Ⅱ:旨在采用体外产气法,研究不同能量水平与不同加工玉米的饲粮对瘤胃体外发酵参数的影响。采用3头体况良好且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牛作为瘤胃液的供体动物,结合动态产气实时记录技术,记录样品48 h累积产气量、发酵动力学参数和瘤胃发酵特性指标。结果表明:高能组饲粮的理论最大产气量、48 h总产气量、干物质降解率均显著高于低能组(P0.05),普通玉米高能组的乙酸、丙酸含量显著高于低能组(P0.05)。同一能量水平下,蒸汽压片处理组的48 h总产气量均显著高于普通玉米组(P0.05);而低能条件下蒸汽压片组的总挥发酸、丙酸含量显著高于普通玉米组(P0.05)。不同饲粮营养水平与体外产气参数相关性分析表明48 h总产气量与中性洗涤纤维(NDF)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与中性洗涤可溶物(NDS)、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NFC)与NDS/CP呈显著正相关(P0.05)。因此,通过使用蒸汽压片玉米和提高饲粮能量水平均可以显著增加体外发酵48 h总产气量;低能水平下,蒸汽压片玉米对改善瘤胃的发酵特性更为明显。试验Ⅲ:旨在采用饲养消化代谢试验,研究不同能量水平与不同加工玉米的饲粮对奶牛全肠道消化率和泌乳性能的影响。将8头试验奶牛随机分成4组,每组2头,采用4×4拉丁方设计,分别饲喂上述4种饲粮。试验共4期,每期21 d,预饲期14 d,采样期7 d。在每个采样期连续3天采集饲料样与剩料样,乳样、全收粪样。除此之外,每周采集2次奶样,每天记录产奶量。结果表明:各处理组间DMI、OMI和CPI均以高能组极显著高于低能组(P0.01),DM、OM、CP、NDF、ADF全肠道表观消化率均以高能组极显著高于低能组(P0.01)。低能水平下,蒸汽压片玉米组OM、 CP全肠道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低能组(P0.01)。高能组的乳产量、乳蛋白产量和乳糖产量均极显著高于低能组(P0.01),在普通玉米组中,高能组乳脂肪极显著高于低能组(P0.01)。低能水平下,蒸汽压片玉米组乳产量、乳蛋白产量均极显著高于普通玉米组(P0.01);上述结果表明:在以玉米秸秆为主要粗饲料来源的饲粮中,通过补充能量水平可以提高奶牛泌乳性能,在低能水平下,通过使用蒸汽压片玉米代替普通玉米可以提高奶牛泌乳性能。
【关键词】:能量水平 蒸汽压片玉米 体外发酵 泌乳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823.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1
- 1 研究背景11-19
- 1.1 不同能量水平饲粮对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12
- 1.2 蒸汽压片玉米在泌乳奶牛生产中的研究进展12-15
- 1.3 常用反刍动物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方法15-19
- 2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19
- 3 创新点19-20
- 4 技术路线20-21
- 第二章 CNCPS体系评价饲料的营养特性21-28
- 1 材料方法21-23
- 1.1 材料21-23
- 1.2 测定指标23
- 1.3 测定方法23
- 1.4 CNCPS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组分的计算23
- 2 结果与讨论23-27
- 2.1 CNCPS体系对9种奶牛常用饲料的营养价值评价24
- 2.2 CNCPS体系对9种奶牛常用饲料碳水化合物组分与蛋白质组分的评价24-26
- 2.3 CNCPS体系对不同加工方式玉米及能量水平饲粮的营养价值评价26-27
- 3 小结27-28
- 第三章 不同加工方式玉米及能量水平饲粮对瘤胃体外发酵参数的影响28-36
- 1 材料与方法28-30
- 1.1 饲料样品的制备及成分分析28
- 1.2 试验动物管理28-29
- 1.3 试验方法29-30
- 1.4 发酵气体指标的产气动力学模型分析30
- 1.5 数据分析30
- 2 结果与分析30-33
- 2.1 不同加工方式玉米及能量水平饲粮对体外产气的影响30-32
- 2.2 不同加工方式玉米及能量水平饲粮饲粮对体外培养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32
- 2.3 不同加工方式玉米及能量水平饲粮与体外产气参数相关性分析32-33
- 3 讨论33-35
- 3.1 不同加工方式玉米及能量水平饲粮对干物质消化率与体外产气参数的影响33
- 3.2 不同加工方式玉米及能量水平饲粮对瘤胃降解参数的影响33-34
- 3.3 不同加工方式玉米及能量水平饲粮的营养水平与体外产气参数相关性分析34-35
- 4 结论35-36
- 第四章 不同加工方式玉米及能量水平饲粮对奶牛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泌乳性能的影响36-41
- 1 材料和方法36-37
- 1.1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36
- 1.2 试验设计36
-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定36-37
- 1.4 统计分析37
- 2 结果和讨论37-39
- 2.1 常规营养成分采食量37
- 2.2 营养物质全肠道表观消化率37-38
- 2.3 采食量与泌乳性能38-39
- 3 讨论39-40
- 3.1 不同加工方式玉米及能量水平饲粮对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39
- 3.2 不同加工方式玉米及能量水平饲粮对奶牛干物质采食量与泌乳性能的影响39-40
- 4 小结40-41
- 第五章 结论41-42
- 参考文献42-51
- 致谢51-53
- 作者简历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丽,刘志刚;特用型玉米[J];吉林农业;2000年01期
2 白岩;赵思孟;;玉米裂纹及其检测[J];粮食储藏;2006年04期
3 黄万松;;玉米储存过程中减少破碎率的几点措施[J];现代农业;2006年08期
4 白岩;赵思孟;;玉米裂纹及其检测[J];粮食储藏;2006年04期
5 高玉峰;张攀;郝晓敏;严建兵;李建生;杨小红;;一种快速提取玉米大群体基因组DNA的方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6 ;玉米的营养价值[J];河南农林科技;1974年01期
7 ;突变玉米[J];云南农业科技;1978年01期
8 陈]熙;;高营养玉米[J];饲料研究;1985年06期
9 张绍南,余建华;浅谈我省发展甜玉米的意见[J];福建农业科技;1986年02期
10 张文;;玉米米的加工技术要点[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199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郭燕姣;王静云;王林华;陆秀华;姜国勇;;玉米核糖体失活蛋白对3种微生物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A];中国菌物学会第二届青年菌物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2 黄玉碧;;两个玉米淀粉合成酶基因启动子克隆及功能分析[A];全国植物分子育种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3 刘霞;王庆成;王振林;刘开昌;李宗新;张慧;;玉米、小麦皮层形态建成和胚乳淀粉粒超微结构比较[A];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采波;周园元;曹墨菊;;空间环境诱发甜玉米胚乳突变体的遗传分析[A];2012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会论文及摘要集[C];2012年
5 徐子勤;;玉米Ubi-1启动子可以减少转移基因在玉米转化体中的拷贝数[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喜杰邋本报记者 李及肃;资源整合突显优势[N];辽源日报;2008年
2 曲靖市农科所周外森 李佳莉 马迎旭;特色专用玉米简介[N];云南科技报;2003年
3 ;玉米系列产品加工技术[N];科技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陈云芬;育出良种惠“三农”[N];云南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伟;玉米EXPANSIN家族胚乳特异表达基因鉴定及ZmEXPB13功能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2 黄君;一年生大刍草—玉米转录组的比较研究及驯化相关基因鉴定[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3 彭晓剑;不同类型玉米胚乳转录组及其淀粉代谢相关基因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15年
4 王鹏文;栽培措施和生态环境条件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1996年
5 李锦辉;高蛋白玉米的品质形成机理及关键技术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7年
6 陈荣军;玉米几个重要基因的克隆和改良直链淀粉的转基因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3年
7 向春阳;玉米氮效率基因型差异的筛选基础及鉴定性状的分析[D];沈阳农业大学;2003年
8 许珍;不同类型玉米籽粒淀粉形成机理及其钾肥调控[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9 刘汉梅;玉米waxy基因和基因组的密码子用法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10 魏良明;普通玉米籽粒品质性状的遗传及其近红外测定方法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玉隔;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基因的玉米遗传转化与分子鉴定[D];河南师范大学;2014年
2 刘静;玉米GBSS基因序列变异及其与籽粒淀粉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D];扬州大学;2015年
3 王志鹏;基于SPSS的玉米干燥数学模型研究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5年
4 汪瀚宇;玉米胚乳特异性启动子的克隆与表达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5 张爽爽;玉米MYB111和MYB148转录因子调控苯丙烷代谢途径的初步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6 胡凯凤;盐胁迫下耐盐玉米自交系DNA甲基化变异的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6年
7 李衣菲;玉米芽种力学特性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6年
8 张婷;不同加工方式玉米及能量水平饲粮对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9 梁红伟;玉米密植群体弱势粒库特征及其调控机理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年
10 令狐丽琴;转cry1Ab/cry2A和G10evo-epsps基因抗虫耐除草剂玉米和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的营养及功效学评价[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6年
,本文编号:8686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868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