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两次历史性转变

发布时间:2014-07-24 11:33

  本文是一篇专业的毕业论文,主要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两次历史性转变,详情请看下面的介绍。

  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发展观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纲领。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如何实现共产主义必然是没有现成答案可供参考的课题,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在民主革命时期,经过革命实践和理论的探讨与摸索,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建立了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1949年9月29日,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把国家性质确定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按照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中国革命之所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之所以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原因在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在于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大国,保守和反动的势力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毫无疑问,这种认识对于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对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恢复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此时的中国共产党在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识中,始终存在着一种理想化的模式,这种理想化的模式主要源自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描述具有教条化的理解以及苏联模式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这些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此这时,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 ∞列宁指出:“‘资产阶级权利’承认生产资料是个人的私有财产。而社会主义则把生产资料变为公有财产。在这个范围内,也只是在这个范围内,‘资产阶级权利’才不存在了。” 显而易见,列宁在这里是把非公有制经济理解为资本主义性质的东西,因而列宁“新经济政策”只不过是根据现实的需要被迫实行的对资本主义的让步。也正因为如此,“新经济政策”注定不能够长久。而当苏联依靠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化并在抵抗外来人侵中显示出强大力量的时候,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愈加被神圣化了。

  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面对的是贫穷落后、民族危亡的旧中国,通过革命的手段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中共成立后的第一要务。建国以后,在东西方对峙的国际局势下,“一边倒”战略成为必然的选择。在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指导以及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影响下,我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迅速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占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这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尽管此时的中国共产党已经提出“以苏为鉴”的口号,尽管毛泽东在三大改造完成之后,也曾提出:“要有计划地大大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L4J43 ,中共其他领导人如陈云在八大上提出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的计划性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补充;社会主义市场是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的思想,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因此,消灭市场交换,消灭贫富差距,实行“一大二公三纯”(即规模越大越好,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所有制关系上越纯越好)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了实践中的必然趋势。然而,生产力的发展却要求在社会主义制度内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下允许适当的非公有制成分的存在。这种发展要求与传统的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不兼容造成了党内的意见分歧。按照传统的社会主义发展观  非公有制成分和市场经济的存在只能说明中国仍然存在着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可能性,而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能允许资本主义的发展呢?因此,党内的一些关于发展的正确意见被认为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对此保持警惕,强调阶级斗争,发展问题要以阶级斗争为纲。毛泽东说:有句古语,“纲举目张”,纲就是主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并且逐步解决这个矛盾,这就是主题,就是纲。提起了这个纲,一切都有统属了。

  值得注意的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提法并不是否认社会主义需要发展,而是要用阶级斗争来指导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性质的发展,防止资本主义的发展,即所谓“抓革命,促生产”。但是,对于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来说,有哪样东西不可以被冠之以资本主义或是封建主义的帽子呢?所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发展观造成的后果只能是拒绝吸收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必然导致阶级斗争的扩大化,阶级斗争抑制甚至取代了发展。这种模式下,我国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停滞不前的状况。到了“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时候,国民经济甚至到了“崩溃的边缘”。我国经济发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更是没有表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却表现为一种贫穷的社会主义。最新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指出:“一味追求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和企图‘以阶级斗争为纲’来推进生产力发展,必然会遭受挫折。

  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

  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马克思认为这个前提就是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恩格斯也认为:“社会主义??任务不再是构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体系,而是研究必然产生这两个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的过程;并在由此造成的经济状况中找出解决冲突的手段。”王效: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两次历史性转变。面对僵化的体制和贫困落后的国家面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起了新一轮的解放思想运动。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他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_8 Jl∞邓小平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体现在人民的富裕上面。而要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就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发展理论,要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建设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然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重新认识市场经济、资本和资本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社会主义要赢得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就必须利用市场经济、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否则只能是“死路一条”。对于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全盘西化的危险,邓小平同样旗帜鲜明地提出,既要坚持改革开放,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说:“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但是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百年也不能动摇。



本文编号:49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49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d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