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俄语论文 >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俄汉社会称呼语

发布时间:2018-10-13 15:08
【摘要】: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否正确使用称呼语,是交际成功与否的最直接因素。在社会中要进行人际交往,在交往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从而一定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称呼语。该文对跨文化交际中的俄汉社会称呼语里的通称和职衔称呼语的称呼形式和使用规则的异同加以对比,对处于俄罗斯和中国两个不同主流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Abstract]: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correct use of address is the most direct factor of communication success. In the society to carry on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will produce various kind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in the communication. This will certainly produce one kind of address or another. This paper contrast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orms of address and the rules of use of the general and official titles in the Russian and Chinese social address form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smooth progress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wo different mainstream cultures in Russia and China.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分类号】:H35;H13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晓燕;论文化学习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2 刘国忠;隐喻与跨文化交际[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 邰文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境观[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卢亚林;关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口语教学的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5 赵玲丽;;谈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精读教学中文化导入问题——从The Green Banana一文谈起[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6 江秀丽;;英语教学与中西文化差异[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陈邦玲;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陈玲;文化障碍——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韩亚文;跨文化交际中的误征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0 王善梅;;语用知识在语篇教学中的运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雯;王茹;;论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渗透教学方法[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2 卞文;;古希腊文明与中华文明的比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3 肖丽平;;英语教学中的“非语言”交流[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4 林莉;倪盛俭;;文化移情之于翻译[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闫君;;汉英公示语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6 陈静;;浅谈高职商务英语中的文化教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黄冬梅;;俄汉文化中树木象征意义的对比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孟昭蕾;;浅谈俄语教学改革中的文化导入[A];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C];2006年

9 ;第六章 外语教学改革[A];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C];2008年

10 张洪芹;麻保金;;英语写作教学中“心理模型”的建构[A];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的中国视角——第四届中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6 朱国辉;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余娟;从语言学习到文化理解[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海淑英;吉尔吉斯语中的俄语借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严苡丹;《红楼梦》亲属称谓语的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范杏丽;汉语请求策略研究:一项基于跨文化视角的对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红莉;从文化角度谈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D];河北大学;2009年

2 李玲玲;英语教师课堂非语言行为对学生情绪的调节作用[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3 谭瑾;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魏潇;英国人的文化定势[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宋秋莲;会话策略视角下的赞美语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李振;关联—顺应理论视角下茅盾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徐洁琳;人格对在沪美国旅居者和定居者跨文化适应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薛明珠;文化模拟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吕梦甜;汉英称谓语对比研究与翻译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刘娜;绰号的认知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洁;由英汉称呼语看中西文化的差异[J];绥化师专学报;2003年02期

2 陈玉;中美称呼语中的文化差异[J];中州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3 吴永琴;陈霞;;从女性称呼语管窥中法文化之异同[J];法国研究;2007年02期

4 唐燕飞;;从心理角度看称呼语转换现象[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年06期

5 孙飞凤;林晓英;;论汉语称呼语——汉文化中某些观念持续性的折射[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刘楚群;余华;;群体称呼语连用问题浅析[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张英慧;;英汉称呼语的差异及翻译对策[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马迪;;英汉称呼语差异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年11期

9 褚敏;;俄语称呼语的变迁[J];外语学刊;2010年02期

10 阮秀娟;;英日称呼语比较探讨[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封淑珍;;称呼语运用例谈[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2 徐绍明;;军人制式称呼语浅析[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陈秀芹;张积家;;关于“老外”一词的心理学研究——对一个称呼语使用动机和感受的调查分析[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丁崇明;陈绂;;现代女性配偶称呼语考察分析[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林素容;;称呼语转换的语用分析[A];福建师范大学第八届科技节老师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6 白鹏鹏;;探究称呼语的人际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林素容;;称呼语转换的语用分析[A];福建师范大学第八届科技节老师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8 余华;刘楚群;;群体确称语问题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曹铁根;;称呼与得体[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10 李英;王佳一;丁梦蕾;;咨询中的称呼语之心理功能分析[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张永奋;临时称呼语趣谈[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2 ;销售基本知识(三):交往中相互介绍的细节[N];电脑商报;2003年

3 张春芳;相似的中韩称呼语[N];中国民族报;2005年

4 任秀娟 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医患对话的社会语言学研究[N];山西经济日报;2011年

5 刘桂芹;把爱传递给学生[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散木 伦华;从社会变动看“同志”一称的意义[N];北京日报;2004年

7 吴天锡;怎样拉开交际会话的序幕?[N];语言文字周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汪吉;现代俄语称呼语的结构—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2 戴晓雪;汉语称呼中的“代位”现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娟;从小说《抉择》看称呼语的交际功能[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迟丽娜;韩中现代社会称呼语的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09年

3 郁万霞;甘肃永登地区称呼语及其演变的调查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4 张丽;中美研究生称呼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冯琪;英汉称呼语的礼貌和言外之力功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吴晓君;“姓+称呼语”一类结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闫伟红;称呼语隐喻用法的情感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蕾;大学生称呼语使用情况调查及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英实;关于初级中学《朝鲜语文》教科书的称呼语研究现状[D];延边大学;2011年

10 郑倩;关于文本会话中称呼语转换现象的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22690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eyulunwen/22690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2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