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俄惯用语对比研究
本文关键词:汉俄惯用语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这类熟语学的组成部分是研究汉语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成语(готовоевыражение),歇后语(недоговорки-иносказания),谚语(пословицы),俗语(поговорки)等。 1961年马国凡在中国语言学界出过一本书叫惯用语:惯用语是一个稳定的短语类型。根据结构其含义也是完整的。例如,当我们为其他人重复做一件已经完成的事情,它被称为“热冷饭。”如果我们奉承什么人,被称为“戴高帽子。”“热冷饭”和“戴高帽子”-这是惯用语。在1980年的。对这类词语进行了认真研究并和成语对比。惯用语可以用于书面语和口语中,但他们往往是在对话中使用。尽管研究了很多,语言学家还不能成功地推导出不同类别的语词单位共同分化特性。 惯用语表达在口语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传达出短语的亮度,意象,情感。但在同一时间,在翻译和中国人和外国人交流过程中却非常困难。因此研究习惯用于可以更多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因为许多词组进入了由中国历史和神话演变而来的现代语言。在俄罗斯语言中也有类似的语词单位。汉语里的一些方言表达(习惯用语)也是很有意思的,如上海方言,广东方言,反映了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还有那个区域的特点。 惯用语表达的特点有:1)结构的完整性和不可分割性,2)多样性3)固定兼灵活的结构,可被理解的,但却有某些特定的结构变异4)更重要的是适合口语风格。 谚语和俗语的表达存在很多不为人类经验参考的差异,它们不包含什么教诲或说教。 惯用语的表达方式和成语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后者是根据古代汉语的规范构成的,其组成部分通常包含一些过时词或是单音节的词,而且这些过时的词和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 关于惯用语表达的数量和范围,作为常规的汉语表达的一类形式,是存在一系列的很有争议的问题的。这个问题是在于区分正常的习惯表达和带有隐喻含义的复杂词语,但必须确定词语组合的固定状态,这些词语占据了位于惯用语和成语之间,惯用语和俗语之间的外围阵地。 这个状况给区分习惯用语和复合词制造了一个很大的难度。即词语的句法关系是服务于复合词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复合词内部明了的结构和弱式的句法都是以传统信件为背景的,也就是没有创造出一个具有隐喻意义和通常的复合词表达清楚界定很大的困难。在汉语熟语领域,学者马国凡和高关东认为,习惯用语的部分结构根据惯用的表达构建起来的,有的已经转变成为一个复合词。我们发现在俄语中也有类似的现象,清晰的词按传统单独书写(出于良知,在移动与弹跳,摔倒前,),字是在成语的基础上形成的。然而,在俄罗斯语言文字的融合书写,连接元音,和其他指标,如:在流血-血,直到这一天-今天,谁是无处不在-无处不在,一般生活-宿舍。 惯用语的表达结构是不同的。在俄语里有相同的成语,大多由三个象形字构成,但也可由多个象形字构成。在一个句子中,,一个惯用词语既可是句子的一部分,也可以自行成句。 研究课题的目的和重要性在于:这个课题的目的 研究汉语里的惯用语,作出了关于这一主题的文献和分析。与俄语中的惯用语进行分析。探讨两种语言的共性和差异。 这个课题的价值 利用文献及材料进一步研究汉语,进行中俄两国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36;H35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2
- 选题研究的背景10
- 选题研究的目的10
- 本课题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0-11
- 本课题研究方法11-12
- 第1章 汉语和俄语中的熟语学12-16
- 1.1 汉语熟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12-13
- 1.2 俄语熟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13-16
- 第2章 汉语和俄语惯用语所属的熟语类型16-22
- 2.1 惯用语所属的熟语类型16-17
- 2.2 汉语中惯用语和成语、歇后语,谚语、格言的区别17-19
- 2.2.1 和成语、歇后语的区别17-18
- 2.2.2 和谚语、格言的区别18-19
- 2.3 俄语中惯用语和俗语、谚语、成语的区别19-22
- 2.3.1 和俗语、谚语的区别19-20
- 2.3.2 与成语的区别20-22
- 第3章 汉语和俄语惯用语的特点22-30
- 3.1 结构形式的多样性24-25
- 3.2 语义表达的形象性25-28
- 3.3 语义表达的口语性28-30
- 第4章 汉语和俄语惯用语的分类30-36
- 4.1 汉语惯用语的分类30-32
- 4.2 俄语惯用语的分类32-33
- 4.3 研究惯用语的对象和性质33-34
- 4.4 研究惯用语的任务34-36
- 第5章 汉俄习惯用语在互译时的处理36-47
- 5.1 阐述用“形象译形象”的互译原则36-37
- 5.1.1 “用形象译形象”的三大优势37
- 5.2 关于形象构成和文化差异的体现37-40
- 5.2.1 动物38
- 5.2.2 植物38
- 5.2.3 人体外貌38-39
- 5.2.4 日用实物39
- 5.2.5 自然景物39
- 5.2.6 语言文字39-40
- 5.3 关于形象构成的手段40-41
- 5.3.1 明喻40
- 5.3.2 隐喻40-41
- 5.3.3 矛盾法41
- 5.3.4 夸张41
- 5.4 翻译策略及举例41-47
- 5.4.1 形象对应的互译策略42-44
- 5.4.2 创造性互译的策略44-47
- 第6章 结论47-50
- 参考文献50-53
- 致谢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翁宇;;试论口语词序的原则及其排列模式[J];外语研究;1987年03期
2 陈昌仪;赣方言“霞”“砣”“贺”本字考[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3 徐翁宇;俄语口语词序[J];中国俄语教学;1999年03期
4 陈伟赛;《声声慢》的口语词义辨析例释[J];语文学刊;2004年06期
5 钟小勇;略论《唐语林》在近代汉语词汇研究中的价值——以《唐五代语言词典》为参照[J];绥化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曹海花;;宋诗自注口语词义举例[J];职大学报;2006年01期
7 魏耕原;;寒山诗俗语难词疑议[J];语言研究;2006年02期
8 张春华;;《朝野佥载》口语词杂释[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金小栋;;《朱子语类》词语义释[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S2期
10 伍金辉;;永州方言口语词本字补遗[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惠云;;唐诗口语词研究的新突破——《全唐诗语词通释》简介[A];中国辞书论集2001[C];2001年
2 陈明娥;;朱熹文献口语词类聚与词语考释[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曾子凡;;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的几项不足[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林汀水;;也谈闽方言的形成与发展变化[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5 罗钧恒;;字式排版与词式排版文章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刘百顺;叶雪萍;;客家方言词语源流考[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曹先擢;;谈谈普通话异读词审音——庆祝《汉语拼音方案》颁布50周年[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8 萧红;;再论“也”对“亦”历时替换的原因[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9 陈章太;;北方话词汇的初步考察[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10 陈建民;;北京口语里的同义重复现象[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语言所 沈家煊;规范工作和词典编撰[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记者 马萌;“中华书局重点辞书系列新书发布会”召开[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3 曼熳;帮您消除语言差错[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晓华;郭璞注释语言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覃小航;壮侗语族“史籍、口语词”语源探索[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 陈敏;宋人笔记与汉语词汇学[D];浙江大学;2007年
4 化振红;《洛阳伽蓝记》词汇研究[D];四川大学;2001年
5 夏凤梅;《老乞大》四种版本词汇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徐睿渊;厦门方言一百多年来语音系统和词汇系统的演变[D];厦门大学;2008年
7 杨继光;《万历野获编》词汇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8 陈雪;从断裂到弥合—山江纯苗区口传教育的现代转型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刘杰;《朱子语类》文献语言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泽;《当代汉语词典》选收口语词研究[D];鲁东大学;2013年
2 戴艳琪;汉语口语与书面语的差异及其教学[D];厦门大学;2008年
3 阚小红;《大金吊伐录》口语词语考[D];吉林大学;2006年
4 张晔;上海市区方言中变项(z)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贺俊岚;对外汉语口语词典的收词、释义、示例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6 熊霞;朱吕尺牍口语词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晶;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材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8 徐颖;汉语和英语标题语言的语体风格对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高爱英;域外汉籍《菅家文草》词汇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10 刘晓云;粤剧唱词修辞研究[D];暨南大学;2000年
本文关键词:汉俄惯用语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70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eyulunwen/287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