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共性论的俄汉翻译观
发布时间:2017-04-27 11:07
本文关键词:基于语言共性论的俄汉翻译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俄汉翻译观。语言学术界中基于语言个性观的语言不可译性与基于语言共性观的语言可译性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的争论贯穿于整个翻译学史。俄、汉两种语言分别隶属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体系,因而很多学者对这两种语言之间的可译性持怀疑态度。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试图揭示出语言个性(不可译)和共性(可译)实际上是统一于语言共性即语言的可译性的理据,得到个性是相对的、共性是绝对的,因而俄、汉两种语言是完全可以相互理解和翻译的结论。 论文第一章从总体上介绍了语言共性论。语言共性论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同其相对观点——语言个性论的争论。二者之争反映在翻译领域即是对可译性问题的不断辩论。尽管世界上语言千差万别,但语言之间存在着很多相近甚至相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反映在语言的本质层面和宏观领域。语言有共同的生理、心理特征,而且从翻译史的发展过程也看出语言共性即语言可译性乃翻译学发展的主流,语言之间的交际是可能的。孤立的看来似乎是语言个性的现象而实际上只是语言共性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第二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的重点。本章涵盖了基本解决俄、汉语互译过程中所遇障碍的方法。这些障碍包括来源于语言本身、译者风格和语言文化三大方面。其中语言文化的差异由于涉及的方面较多,因此笔者将这一部分又细化为风俗习惯、生活环境、物质生产、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和社会制度等若干小节以便详细阐述和概括。本章的目的在于用具体的实例来支持语言可译性,从而为得到第三章的结论打上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中得到的结论是:翻译活动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是人们认识的一种精神活动,是“活”的过程,是一种“动态”,是变化发展着的,与社会的进化、历史的演变、人类的精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克服目前看来由于各民族语言、文化等因素的差异性导致的“不可译”障碍在宏观上是可行的,只是在微观上它需要不断的调整和改进,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间的不断交流与沟通而被最终超越的。 论文的结束语部分总结了各章的研究成果,,并且认为,尽管现行翻译过程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即所谓的“不可译因素”,但由于人类的思维规律有共通性、各个不同民族的语言终究是有共性的,因此可以逐步消除翻译过程中的各种障碍。
【关键词】:语言共性 可译性 俄汉翻译观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H35
【目录】:
- 摘要4-5
- 外文摘要5-8
- 前言8-10
- 0、1 本论文的选题原因及意义8-9
- 0、2 本论文的结构9-10
- 第一章 关于语言共性论10-18
- 1、1 语言个性与语言共性观之争10-11
- 1、2 如何理解语言共性论11-18
- 1、2、1 语言个性与语言共性的关系11-12
- 1、2、2 语言共性的基础12-18
- 1、2、2、1 语义性是人类语言的本质共性12
- 1、2、2、2 生理基础12-15
- 1、2、2、3 思维共性15-17
- 1、2、2、4 由普遍语法的发展史看语言共性17-18
- 第二章 克服翻译障碍18-34
- 2、1 俄汉翻译技巧19-34
- 2、1、1 克服语言差异20-22
- 2、1、2 如何处理译者风格迥异22-26
- 2、1、3 克服文化差异26-34
- 2、1、3、1 风俗习惯、生活环境及物质生产差异27-29
- 2、1、3、2 思维方式差异29-31
- 2、1、3、3 宗教信仰及社会制度31-32
- 2、1、3、5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32-34
- 第三章 俄汉翻译观34-38
- 结束语38-40
- 参考文献40-42
- 后记4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传珠;可译性问题的语言功能观[J];中国翻译;2000年01期
2 陈小慰;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J];中国翻译;2000年04期
本文关键词:基于语言共性论的俄汉翻译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04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eyulunwen/330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