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俄语论文 >

语篇分析及其在俄语精读教学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7-05-14 21:10

  本文关键词:语篇分析及其在俄语精读教学中的运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综观我国外语教学,先后采用过直接法、语法—翻译法、自觉对比法、听说法、视听法、自觉实践法、功能法等方法以及这些方法中几种方法的折衷。在我国的俄语精读教学中,虽然先后也采用过这些方法,但采用较多的却是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这些方法虽然作出过相应的贡献,但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最主要的是导致精读教学只注重语言表层结构的教学,忽略篇章深层次教学。语篇分析理论正是顺应时代的要求被运用到语言教学领域。 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语篇分析通常指的是对比句子/话段更大的语言单位所作的语言分析,目的在于解释人们如何构造和理解各种连贯的语篇。语篇分析教学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以语篇为基本单位,,立足于篇章整体对课文进行分析、理解和概括。它不仅要围绕语篇的中心思想来进行语法分析和词汇的解释,还要发现作者布局谋篇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手法,以及传授目的语的有关社会文化和其他各种知识,它注意的不仅仅是语言形式,而且还非常重视语言功能,俄语精读教学的任务是传授系统的语言知识,训练听、说、读、写、译各种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运用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本文以俄语语料为背景讨论了俄语语篇的主位结构、信息结构、主位推进模式、语篇的宏观结构、衔接与连贯几个层面并进行了教学实例分析。 主位结构由主位(тема)和述位(рема)构成;信息结构包括已知信息(данное)和新信息(новое);主位推进模式即在语篇分析中,前后句子的主位和主位、述位和述位、主位和述位之间发生某种联系和变化的基本模式。分析主位结构是从作者的角度,分析信息结构是从受话者的角度,研究主位结构、信息结构、主位推进模式可使学生最大量地获取和掌握语篇所传递的信息,把握语篇中心,了解作者是如何建立话题以及如何发展语篇话题的。 语篇中的宏观结构分析是指对整篇文章的层次结构、逻辑关系、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立场观点进行的分析。分析语篇的宏观结构可使学生针对不同体裁的语篇灵活采取不同的解读方式,了解语篇的布局谋篇,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大有裨益。 衔接与连贯是语篇构形机制的组成部分,是实现语篇分析的手段。衔接是借助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及词汇衔接这五种手段将结构上不相关但语义上相互依赖的各个成分联接成一个前后连贯的语篇;连贯指语篇中语义的关联,它运用衔接手段、语境、世界知识、修辞文体及想象等手段来实现语篇连贯。对语篇进行衔接与连贯分析,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语句之间和篇章结构之间的衔接规律,运用语境、世界知识对语篇进行正确解读,加深对语句和篇章的理解,同时培养组织语篇的技能。 语言研究要为教学服务,在对俄语语篇分析理论作一研究之后,我们以大学俄语《东方》第四册第三课为例进行语篇教学实例分析,旨在为我国俄语教学开启一扇新的窗户,提供另一种思路。
【关键词】:语篇分析 俄语精读教学 语篇结构 主位推进模式 语篇手段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H35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Резюме диссертации4-7
  • 第一章 概述7-11
  • 第一节 俄语专业精读课教学现状7-8
  • 第二节 采用语篇分析教学的原因8-11
  • 第二章 语篇分析11-20
  • 第一节 语篇与语篇分析11-12
  • 第二节 主位述位12-17
  • 一、 主位结构12
  • 二、 信息结构12
  • 三、 主位推进模式12-17
  • 第三节 语篇的组织17-20
  • 一、 语篇的宏观结构17-19
  • 二、 语篇的组织手段19-20
  • 第三章 俄语语篇实例分析20-41
  • 第一节 俄语语篇组织手段实例分析20-29
  • 一、 衔接20-26
  • 二、 连贯26-29
  • 第二节 俄语语篇教学实例分析29-41
  • 一、 课前预习30-31
  • 二、 课堂分析31-40
  • 三、 课后复习40-41
  • 第四章 语篇分析教学的后效作用41-43
  • 第一节 对教师的素质要求41
  • 第二节 对学生的后效作用41-43
  • 主要参考文献43-44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安燕;实义切分理论在俄汉语篇翻译教学中的运用[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语篇分析及其在俄语精读教学中的运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62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eyulunwen/3662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6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