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俄同音词运用对比研究
本文关键词:汉俄同音词运用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以汉俄同音词的运用为主要研究对象,拟在介绍同音词的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探索同音词的修辞功能,进而阐释它们在两种语言中的社会语用表现,分析其语用差异,指出它们在社会语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对全文作出总结。该论文由前言、正文(六章)和结束语组成。“前言”回顾俄汉语中同音词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其研究不足之处,进而提出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结束语”对全文作出总结。 第一章主要进行理论论述:介绍同音词的概念,从广义上界定同音词的范围,指出同音现象和一词多意的区别,分析同音词产生的原因,为下文的展开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章分析同音词运用于句子中时所体现的特性,该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减少句子音素,便于记忆;2.创造语言的音律美(和谐美和拗口美);3.形式上拉近几个现象(概念),内容上进行对比;4.易产生歧义。 第三章阐述同音词在双关、仿拟和委婉语等修辞格中的应用,并着重指出其应用模式及应用效果。笔者从同音双关中划出曲解双关和一语双关。把同音仿拟分成三个类型:词语原形的意义和改造后的意义互补;词语原形的意义和改造后的意义互抵:词语原形的意义和改造后的意义互不相干,改造出来的词语是对原形的别解。 第四章阐释同音词在社会语用艺术中的体现:本章列举了俄汉同音词共同运用的各领域,如日常对话、命名、广告、标语、谜语和语言训练等。另外本章还着力阐述汉语同音词运用的独特表现领域:歇后语、相声、小品、脑筋急转弯、楹联和祝愿等方面。汉语同音词在这些方面的运用体现了汉民族典型的文化心理和独特的风情民俗。 第五章论述同音词运用于汉俄语中所体现的差异,并从语言特点、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等角度揭示各自特点的成因。 第六章概括同音词运用于汉俄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同音词 修辞格 修辞功能 社会语用艺术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H35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АВТОРЕФЕРАТ ДИССЕРТАЦИИ4-7
- ПРЕДИСЛОВИЕ7-9
- ГЛАВА 1 ПОНЯТИЕ ОМОНИМОВ И СВЯЗАННЫЕ С НИМ ВОПРОСЫ9-19
- 1.1 Понятие омонимов в словарях русского и китайкого языков9
- 1.2 Омонимы в широком смыске слова в двух языках9-12
- 1.3 Омонимия и полисемия в двух языках12-13
- 1.4 Причины возникновения омонимв в двух языках13-19
- ГЛАВА 2 ХАРАКТЕРИСТИКА ОСОБЕННОСТЕЙ ОМОНИМОВ19-22
- 2.1 Упрощение произнесения фразы19
- 2.2 Создание эстетической красоты в звуании19-20
- 2.3.Формиование семантичекого контраста при фонетическом совпадении20-21
- 2.4 Образование двусмысленности21-22
- ГЛАВА 3 ОМОНМИЯ И СТИЛИСТКА22-35
- 3.1 Омонимия и стилистические приемы22-33
- 3.1.1 Каламбур22-28
- 3.1.2 Трансформация28-31
- 3.1.3 Эвфемизм31-33
- 3.2 Омонимия и стилстические функции33-35
- ГЛАВА 4 ОМОНИМЯ И ЕЕ СОЦИО-ПРАГМАТИЧЕСКОЕ УПОТРЕБЛЕНИЕ35-54
- 4.1 Омонимия и разговор35-38
- 4.2 Омонимия и наименавание38-41
- 4.3 Омонимия и рекламе41-44
- 4.4 Омонимия в лозунге(или коротком обьялении)44-45
- 4.5 Омонимия в загадке и Се хоу юй45-46
- 4.6 Омонимия в речевой тренировке46-47
- 4.7 Омонимия в развлекательных программах47-50
- 4.8 Омонимия в Дуйлянь50-51
- 4.9 Омонимия и пожелания(желания)51-54
- ΓЛАВА 5 РАЗЛИЧИЯ МЕЖДУ КИТАЙТКИМ И РУССКИМ ЯЗЫКАМИ В УПОТРЕБЛЕНИИ ОМОНИМОВ И ПРИЧИНЫ СУЩЕСТВОВАНИЯ ДАННЫХ РАЗЛИЧИЙ54-57
- ΓЛАВА 6 ПРОБЛЕМЫ,СВЯЗАННЫЕ СУПОТРЕБЛЕНИЕМ ОМОНИМОВ57-59
- ЗАКЛЮЧЕНИЕ59-61
- ЛИТЕРАТУРА61-63
- БЛАΓОДАРНОСТЬ63-64
- ПРИЛОЖЕНИЕ64-66
- 文化透视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隋文娟;王云专;;手机短信修辞格及其特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2 彭银梅;刘小群;;论《高级英语》修辞教学的策略[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邵卫平;李方风;;英语轭式搭配的理解与赏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19期
4 张凤丽;;英语常见修辞格在谚语、成语里的应用[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4期
5 张军;;浅谈报刊新闻标题中常见的修辞格[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6期
6 陈建君;;浅析antithesis辞格在奥巴马政治演说中的运用[J];海外英语;2011年07期
7 钟馥兰;;论英语变异修辞格及其修辞效果[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8 艾军;王晓冬;;简议英汉翻译的几个问题——以《Scarcity and Plenty》汉译文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9 王华;;从语用的角度看反复辞格[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6期
10 武洪彦;;浅说语文修辞教学[J];语文学刊;2011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钟玄;;对分化定型同音词问题的探讨[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2 李瑾;;对日语“同音词”的再认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王海燕;刁世兰;;论古文中的“互文”修辞格[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刘艺青;;浅论英文广告的修辞现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丁大斌;黄昌宁;;汉语同音词调查及拼音输入法基线模型研究[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6 齐爱霞;;崭新的辞格理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胡习之;;略论《汉语修辞学》(修订本)的修辞理论贡献[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张博;;现代汉语同形同音词与多义词的区分原则和方法[A];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2003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朱玉富;张晓云;;论Эвфемизм的功能[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谭琳;;“三一”理论和修辞格研究——从“三一”理论看王希杰先生的修辞格研究[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士宏;祝福语与修辞格[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2 吕永海;高考语文复习中几种易混修辞格的辨析[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3 周有光;我对几个语文问题的看法[N];北京日报;2004年
4 水羊;一部内容新颖、全面实用的语文工具书[N];吉林日报;2010年
5 郑建鹏;大学修辞教学理论的困境与突围[N];中华读书报;2004年
6 李福唐;“厮打”还是“撕打”?[N];语言文字周报;2009年
7 胡秀娥;让“眉目”传神[N];山西经济日报;2004年
8 刘常;超验的瞬间创造[N];文艺报;2006年
9 黄元英;方英文散文的“比”艺术[N];文艺报;2005年
10 渡朴;另类高薪职业面面观[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桂琴;句子语境中汉语词汇识别的即时加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2 栾妮;《红楼梦》中的修辞造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马惠玲;汉语“双重意义修辞”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冯晓黎;帛书本《老子》四英译本的三维审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杨瑞汉;义音汉字系统的创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6 陈科芳;修辞格翻译的语用学探解[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7 杨志欣;俄语电视广告语篇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8 袁善来;比工仡佬语词汇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南哲镇;唐代讽谕文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燕;汉俄同音词运用对比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2 刘卿;《孙膑兵法》修辞格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3 许志华;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及其对ESL阅读教学的启示[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4 陈云珠;《红楼梦》修辞格的等效翻译[D];西北大学;2005年
5 张琼;当代流行歌曲歌词的修辞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霞;今文《尚书》修辞格研究[D];扬州大学;2009年
7 唐小春;中英文常用修辞格对比研究[D];上海海运学院;2002年
8 夏强;人性的悲歌和生存的逃逸[D];安徽大学;2005年
9 唐定芬;手机短信的语言特点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7年
10 杨晓静;唐钺《修辞格》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汉俄同音词运用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16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eyulunwen/401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