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俄词典文化特色词目释义研究
本文关键词:汉俄词典文化特色词目释义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一般而言,汉俄词典中通常收入一定数量的中国文化特色词目。词典编者在处理这类词目时,往往会遇到诸多困难。对本族语不是汉语的编者这一点表现得就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汉俄词典文化特色词目的释义问题。论文作者从对文化特色词的定义与分类入手,对国内现有的相关研究进行概述并作出必要补充,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主要观点。论文以牧德落夫(Б.Г.Мудров)主编的《汉俄大词典》(以下简称为《牧典》)为研究载体,分析了该部词典文化特色词目收录情况,并对这类词目进行初步分类,指出词典在收词方面的优点与不足,进而对词典中文化特色词目的释义展开讨论。以释义方式为主要切入点,通过分类研究,讨论了文化特色词目的释义方法并归纳出三种释义模式。在着力研究释义方法和模式时,我们指出了这部词典在释义方面尚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尝试提出完善释义的两种方案。本文的理论成果能为汉俄词典的编纂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全文由六个部分构成,包括四章、结论和参考文献: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对文化特色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二章为“文化特色词的界定与分类”,主要讨论对文化特色词的界定及分类问题。作者对《牧典》中文化特色词目的收词情况加以描写并对这类条目进行初步的分类,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汉俄词典收录文化特色词目的原则。第三章是“文化特色词目的释义模式”,本章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部分。作者结合释义理论及方法,归纳、概括出《牧典》中文化特色词目的释义模式,并通过词典中的实例对每种释义模式进行分类研究。第四章为“文化特色词目释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是在研究《牧典》中释义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针对这些不足尝试提出解决方案。结余部分作者对全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和结论进行了概要的总结。论文的最后为参考文献部分。
【关键词】:汉俄词典 中国文化特色词目 释义 释义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35
【目录】:
- 摘要8-9
- РЕФЕРАТ9-11
- 第一章 绪论11-22
- 一、研究对象及目的11-12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2-19
- (一) 国内研究现状12-16
- (二) 国外研究现状16-19
- 三、研究意义19
- 四、研究方法19-20
- (一) 文献研究法19
- (二) 定量分析法19
- (三) 定性分析法19-20
- (四) 跨学科研究法20
- 五、创新之处20
- (一) 研究对象的创新20
- (二) 研究成果的创新20
- (三) 研究方法的创新20
- 本章小结20-21
- 注释21-22
- 第二章 文化特色词的界定与分类22-38
- 一、文化特色词的界定22-25
- (一) 文化特色词的定义22-24
- (二) 文化特色词的特点24-25
- 二、文化特色词的分类25-32
- (一) 物态文化特色词27-28
- (二) 制度文化特色词28-29
- (三) 行为文化特色词29-30
- (四) 心态文化特色词30-32
- 三、《牧典》中文化特色词目的收词及分类32-36
- 本章小结36-37
- 注释37-38
- 第三章 文化特色词目的释义38-57
- 一、文化特色词目的基本释义法38-42
- (一) 异化译法39-41
- (二) 归化译法41-42
- 二、文化特色词目的仿造释义法42-45
- 三、文化特色词目释义的补偿法45-46
- (一) 双语词典系统性特征补偿法45-46
- (二) 例证法46
- 四、汉俄词典文化特色词目的释义模式46-55
- (一) 名词性文化特色词目的释义模式47-52
- (二) 动词短语释义模式52-53
- (三) 典故的释义模式53-55
- 本章小结55
- 注释55-57
- 第四章 文化特色词目释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57-65
- 一、存在问题57-62
- (一) 注释有误的释文57-60
- (二) 注释不充分的释文60-62
- 二、解决方案62-64
- (一) 针对注释有误的释文62-63
- (二) 针对注释不充分的释文63-64
- 本章小结64
- 注释64-65
- 结语65-67
- 参考文献67-7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2-74
- 致谢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丽珍,黄金贵;古代文化词语辨正[J];汉字文化;2003年01期
2 李玉萍;从“龙”的寓意看文化词语的翻译[J];安徽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毛远明;汉语文化词语释义问题[J];辞书研究;2004年03期
4 黄金贵;论古代文化词语的训释[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5 陈丹丹;;论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词语[J];大家;2011年08期
6 吕海飞;;文化词语研究概述[J];金田(励志);2012年11期
7 栾晓虹;文化词语及其翻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8 许晖;文化词语的翻译[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9 汪华;浅谈文化词语的直译与意译[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顾瑛;“桑”的灵物意蕴——同“桑”相关文化词语深层意蕴浅索[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邱文生;;文化词语翻译的意象构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胡兆云;;从中英美政法文化词语系统对应看翻译的得失[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朱天文;;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评美国新闻期刊对汉语文化词语的翻译[A];福建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9届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4 黄雪桂;;试论文化符号的可译性——以《伊豆的舞女》的文化词语翻译为中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唐慧;付茂忠;王淮;易军;邓由飞;;浅谈中国牛文化[A];《第七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朱天文;;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评美国新闻期刊对汉语文化词语的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白阳明;;“Red”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方法[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袁跃兴;2011文化中的“关键词”[N];团结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美玲;对外汉语文化语用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殿典;满语词语与满族萨满教文化关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祝亚琴;对外汉语中级综合教材文化因素考察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5年
2 赵彬;《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的文化词语教学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3 张欢;对外汉语文化词语教学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4 朱洪;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汉语文化词语释义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5 王曼;基于欧美学生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文化词语及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徐越龙;《长城汉语》多媒体教材中的文化词语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7 晏彩蕊(MYA YE PHYO);对缅汉语教学视角下的文化词语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8 SILVIA MARGARETTA(傅巾铃);汉语、印尼语数字谚语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9 张夏梦;两岸中高级汉语教材文化词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10 ,
本文编号:4192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eyulunwen/419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