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俄语论文 >

俄语可能模态词语义分析

发布时间:2017-07-28 19:08

  本文关键词:俄语可能模态词语义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模态 情态 可能性 可能模态词 语义分析


【摘要】:俄语中“可能”这一意义有许多表达手段,有词汇手段,也有句法手段。表达“可能”意义的词有很多,如:мочь,можно,можетбыть,возможньй,возможно,вероятный,вероятно,повсейвероятности,мьслимый,осуществимый,позволительный,должнобыть,похоже,кажется,видимо等。它们分属不同的词类,有短尾形容词和动词。也有人把它们其中的一部分称为情态副词和情态动词,因为它们表达情态意义。在逻辑学里它们还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即“可能模态词”。 关于“情态”,语言学里已经有非常悠久的研究历史了。但到目前为止,这还是一个争议颇多的概念。而关于“模态”,逻辑学也有很长的研究历史,“模态逻辑”在逻辑学里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本文的研究对象就是上述列举的“可能模态词”。目前,关于这些可能模态词的语义,国内外俄语学界的研究或只限于比较个别词语之间的语义差别,或只是对个别词语的各个义项进行分析。所以,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分析比较上述所有可能模态词在语义上的细微差别,揭示出它们语义中包含的丰富的社会内容,及归纳它们在句中的语法表现。 文章首先介绍“模态”,“模态词”,“可能模态”,“可能模态词”这些逻辑学里的概念和模态的分类,及“可能模态词”语义研究的现状。由于“模态”和语言学里的“情态”的俄语表达同为"модальность",所以,之后又介绍了“情态”,并比较了“模态”与“情态”的差别,还介绍了术语"модальность"和"модус",以便于更好地认识不同学科里同一术语表达的不同内容,并促进两门学科的相互借鉴和共同发展。 逻辑学里分析句子时,会把它划分为“模态词+命题”的模式。所以,接下来本文就在这个逻辑模式的基础上,对含有可能模态词的句子进行语义分析。 本文按照客观模态和主观模态的语义分类原则将可能模态词划分为表达客观可能性和主观可能性两类。分别在两个类别里分析可能模态词的形态、语义、句法特点,以及一些具体的范围、来源、分类等问题。不同可能模态词意义的不同还有其它一些因素决定,如词汇本身的意义,语法因素等,所以文章接下来就在可能模态词的各类语义下,通过列举例句,进行比较分析,尽量捕捉各个可能模态词的详细语义及之间的差别,并作一个总结。 纵观全文可以得出结论,俄语中的可能模态词在交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交际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可能模态词可以使说话人表达更得体、更礼貌,使听话人的理解更准确,从而促进交际双方思想的沟通、情感的交流,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关键词】:模态 情态 可能性 可能模态词 语义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35
【目录】:
  • 摘要5-7
  • 俄文摘要7-11
  • 绪论11-14
  • 第一章 模态与可能模态词14-26
  • 1.1. 关于模态14-18
  • 1.1.1. 什么是模态14-15
  • 1.1.2. 模态的分类15-17
  • 1.1.3. 可能模态词17-18
  • 1.2. 模态与情态18-26
  • 1.2.1. 情态18-23
  • 1.2.2. 模态与情态的区别23-24
  • 1.2.3. 关于модальность和модус24-26
  • 第二章 表示"可能"意义的模态词的语义分类26-31
  • 2.1. 可能模态词的词典意义26-28
  • 2.2. 可能模态词的语义分类原则28-31
  • 第三章 可能模态词的语义分析31-62
  • 3.1. 客观可能性31-49
  • 3.1.1. 动词мочь在可控命题中31-34
  • 3.1.2. 可能性作为对特性的描述34-36
  • 3.1.3. 内部可能性和外部可能性36-41
  • 3.1.4. Можно和нельзя41-45
  • 3.1.5. 动词мочь在不可控命题中45-46
  • 3.1.6. 形容词46-47
  • 3.1.7. Смочь和Суметь47-49
  • 3.2. 主观可能性49-59
  • 3.2.1. 表达主观可能性的мочь49-50
  • 3.2.2. 推测性的主观可能性50-59
  • 3.2.2.1. 插入语50-56
  • 3.2.2.2. что引导的说明句56-58
  • 3.2.2.3. 语气词58-59
  • 3.3. 总结59-62
  • 3.3.1. 可能性与不可能性59-60
  • 3.3.2. 主、客观可能性在时间轴上的差别60-61
  • 3.3.3. 主、客观可能性在时间计划上的区别61
  • 3.3.4. 主、客观可能性句法层面的差异61-62
  • 结束语62-63
  • 参考文献63-65
  • 论文使用的词典65-66
  • 致谢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邹崇理;;从语言到逻辑——范畴类型逻辑序列[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王传经;;模态关系与意义分析[J];外语研究;2007年02期

3 钱娅莉;俄汉语言中的情态性对比[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柴天枢;说明句语义结构浅析[J];中国俄语教学;1991年01期

5 郝斌;“情态性”还是“模态性”[J];中国俄语教学;2001年03期

6 孙夏南;论情态性[J];中国俄语教学;1997年03期

7 李娜;魏燕侠;;国内模态逻辑哲学问题研究述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1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雷玉梅;俄语情态词的功能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855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eyulunwen/5855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b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