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俄语论文 >

俄乌媒体中的政治隐喻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1 12:09

  本文关键词:俄乌媒体中的政治隐喻对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政治隐喻 隐喻模式 对比研究 乌克兰危机


【摘要】:隐喻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不仅借助隐喻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用隐喻思考,借助隐喻了解自己生活的世界。然而,政治领域里的变化发展对许多人来说都是比较抽象的,与现实生活相距甚远。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政治领域内的变化,接受某种政治观点,激发大众的某种情感,促使大众采取某种行动,政治交际中常常使用大量的隐喻。政治隐喻由于其本体浓厚的“政治色彩”以及反映对象的特殊性引起了学者们极大的兴趣,成为了现代隐喻研究最重要的方向之一论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结合政治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俄乌主流媒体乌克兰危机报道中的政治隐喻进行阐释,通过对主导隐喻模式的描述和不同时期政治隐喻参数特征的分析,展示出乌克兰危机在俄乌媒体中的隐喻呈现及随着政治现实变化隐喻使用也跟着变化的过程,通过对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展开和隐喻在政治交际中功能的分析,展示出隐喻对政治现实进行影响的过程。论文一共分为引言、正文四章、结束语和参考文献共七个部分。引言中论述了选题原因,介绍了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新意,确定了论文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第一章概述了隐喻和政治隐喻在西方国家、俄罗斯和国内的研究现状;第二章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了综述,介绍了政治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第三章对俄乌两国媒体中关于乌克兰危机的隐喻进行分类整理,确定并描述主导的政治隐喻模式;第四章运用政治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不同时期政治隐喻参数特征进行分析,以实例为基础对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展开和隐喻在政治交际中功能进行分析,对政治隐喻进行了综合、动态的研究。结束语部分对论文的研究结论做出了总结。
【关键词】:政治隐喻 隐喻模式 对比研究 乌克兰危机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35
【目录】:
  • 致谢6-7
  • 中文摘要7-8
  • 摘要8-12
  • 引言12-15
  • 第一章 政治隐喻的研究概况15-25
  • 1.1 隐喻研究概况15-19
  • 1.2 政治隐喻研究概况19-25
  • 第二章 概念隐喻理论概述25-32
  • 2.1 概念隐喻理论25-27
  • 2.2 隐喻模式27-29
  • 2.3 政治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研究方法29-32
  • 第三章 俄乌媒体中的主导隐喻模式32-64
  • 3.1 战争隐喻模式32-40
  • 3.2 生理隐喻模式40-41
  • 3.3 游戏隐喻模式41-48
  • 3.4 道路隐喻模式48-52
  • 3.5 房屋隐喻模式52-56
  • 3.6 戏剧隐喻模式56-63
  • 本章小结63-64
  • 第四章 乌克兰危机政治隐喻的综合分析64-76
  • 4.1 政治隐喻的作用力度64-66
  • 4.2 政治语篇中隐喻模式的展开66-71
  • 4.3 隐喻在政治交际中的功能71-74
  • 本章小结74-76
  • 结束语76-78
  • 参考文献78-82
  • 附录82-108
  • 附件10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勇;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文艺与政治的关系[J];江汉论坛;2000年12期

2 刘占良,黄长才;论政治文明的内涵及其建设[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王文东;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政治参与[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李德成;;梁启超国民政治论[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陈纪;高永久;;论宗教与民族政治[J];新疆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6 万里云;艺术不只是政治的反映[J];文艺研究;1980年01期

7 吴世枫;文艺必须为政治服务[J];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03期

8 J.卓尔杰维奇;文正林;;政治文明[J];哲学译丛;1982年01期

9 宋志臣;;浅议我国政治文化心理的几点弊端[J];学习与探索;1988年02期

10 赵海月;戚焕民;;影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十个因素[J];长白论丛;199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永华;;试论政治文明建设的现实依据[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2年年会暨“政治文明建设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赵建平;;不断加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A];社会转型中的和谐社会构建——上海市党校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林尚立;;有效政治与大国成长——对中国30年政治发展的一种反思[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4 黄丽清;;政治也可以生活化[A];福建省行知实验校校长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邓志强;;网络社会青年政治意识表达研究[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6 周贵卯;;试论社会稳定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地位[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2年年会暨“政治文明建设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何绍辉;黄海;;新时期青年政治意识表达变化研究[A];社会管理创新与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七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1)[C];2011年

8 武立静;;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A];第三届中小学教师教学设计展论文集[C];2013年

9 王建民;;在任何情况下,共产党都得讲政治[A];灯塔颂——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七十五周年论文专辑[C];1996年

10 陈仕龙;;简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A];江苏省政治学会2002年“全球化与政治文明”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政治学会会长、上海市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政治学教授 桑玉成;有一种生活叫“政治生活”[N];人民政协报;2011年

2 傅达林;从代表委员座位调整看政治惯例变革[N];各界导报;2009年

3 本报评论员;坚决反对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N];人民日报;2014年

4 本报评论员;坚持不懈严格党内政治生活[N];解放军报;2014年

5 本报评论员;落实党内政治生活新要求[N];人民日报;2014年

6 本报评论员;坚持不懈严格党内政治生活[N];河南日报;2014年

7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张永刚;坚决抵制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N];河南日报;2014年

8 对话人 中央党校党史研究部主任 谢春涛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 竹立家 武汉大学廉政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斌雄 本报记者 孟德成 王_g;党内政治生活为何物?[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4年

9 本报评论员;党内政治生活严起来[N];浙江日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江琳;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做起[N];人民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英配昌;中小学学生政治生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朱海龙;场域、动员和行动:网络社会政治参与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3 王永志;中俄市场化进程中政治权力作用的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健;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左高山;政治暴力批判[D];清华大学;2005年

6 翟波;转型期弱势群体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刘建伟;当代西欧公众政治参与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刁桐;社会抗争的治理之道[D];吉林大学;2012年

9 贾建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D];中共中央党校;1993年

10 郝宇青;苏联政治生活中的非制度化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斌;政治博客的政治参与现状及对策[D];东北大学;2008年

2 耿静;新时期河北省农民政治参与实证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3 马姝悦;中国共产党加强纯洁性建设的实践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4 郑宪卫;南京市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现状与对策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5 张敦伟;革命在别处:国家政治中的抗争与妥协[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年

6 康亮;扩大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7 陈妮娜;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引导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8 姜其沅;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完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9 王玲;村民自治中宁夏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10 盛积芳;80后一代大学生政治参与心理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990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eyulunwen/5990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e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