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辞格翻译的修辞分析
本文关键词:《论语》中辞格翻译的修辞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修辞手法 等值翻译 文学翻译的修辞视角 翻译方法策略
【摘要】: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著作《论语》成为古中国哲学的瑰宝,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思想博大精深,是世界精神宝库中的重要财富,对中国和世界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至今仍起着重大作用。 孔子及其弟子赋予文本修辞重要的意义。在论语中大量使用即修辞手法,,如借代、用典、顶真、双关和委婉等等。修辞手法的汉-俄翻译问题迄今都在现代翻译学中占据着中心地位。为了赋予译文鲜明性和表现力色彩,卓越的译者在译文中会使用某些手法传达原文中的修辞手法。 从修辞视角看翻译对于译者是相当重要及必不可少的。没有这种意识,译者无法完成高水平且完美的译作。在最近几年开始了一系列对传达文学作品中形象信息和修辞手法的研究。等同表达修辞手法能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学和文化相互交流和影响,并丰富彼此的文化。 通过汉俄修辞现象对比,我们能够确定他们之间的异同及缺失。由于不同语言修辞系统的民族特点和两种语言在表现层次的差异造成了修辞手法的翻译困难,在等同语义基础上信息量表达不吻合。为了使文章情感丰富饱满,译者不应机械的翻译修辞手法,应选配与汉语相似的俄语表达,于此同时不能破坏翻译表达的意义,带着情感去翻译。在俄语中缺乏恒等方式时译者应诉诸于“近似匹配”。 本文以等值翻译理论为基础,以Попов, Переломов和Мартынов所译由孔子撰写的《论语》为例,对汉语修辞的结构、语义、语用及其相应的等值翻译原理进行系统研究分析,进而归纳总结出适用于汉语修辞俄译的几种翻译方法。在翻译修辞手法时可使用以下翻译方法:等值、类似、描述翻译、反义翻译、复制、补偿和加注译法等等。
【关键词】:修辞手法 等值翻译 文学翻译的修辞视角 翻译方法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35
【目录】:
- БЛАГОДАРНОСТЬ8-9
- АВТОРЕФЕРАТ9-11
- 摘要11-13
- ВВЕДЕНИЕ13-17
- ГЛАВА I ОБЩИЕСВЕДЕНИЯОСОСТОЯНИИ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ЛУНЬ ЮЙ17-24
- 1.1 УчениеКонфуциявРоссии17-20
- 1.2 Состояниеперевода ЛуньЮй вРоссии20-24
- ГЛАВА II ТЕОРЕТИЧЕСКИЕИМЕТОДИЧЕСКИЕОСНОВЫ ДИССЕРТАЦИОННОЙРАБОТЫ24-38
- 2.1 Понятиеэквивалентностиперевода, еетипыиуровни24-30
- 2.2 Общиетребованияк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мупереводу30-35
- 2.3 Стилистическийаспект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гоперевода35-38
- ГЛАВА III СТИЛИСТИЧЕСКИЙАНАЛИЗПЕРЕВОДАТРОПОВИФИГУРС КИТАЙСКОГОЯЗЫКАНАРУССКИЙ38-74
- 3.1 Проблемапереводатроповифигурскитайскогоязыканарусскийв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ыхлитературах38-41
- 3.2 Анализпереводатропов41-63
- 3.2.1 Сравнения42-44
- 3.2.2 Метафора44-46
- 3.2.3 Метонимия46-52
- 3.2.4 Эвфемизмы52-56
- 3.2.5 Звукоподражания56-60
- 3.2.6 Каламбур60-63
- 3.3 анализпереводафигур63-74
- 3.3.1 Употреблениеаллюзии63-66
- 3.3.2 Градация66-68
- 3.3.3 Параллелизм68-71
- 3.3.4 Анадиплосис71-74
- ЗАКЛЮЧЕНИЕ74-77
- СПИСОКИСПОЛЬЗОВАННОЙЛИТЕРАТУРЫ77-8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乐金声;通过喻体对照探讨英汉比喻互译的途径[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2 杨京宁,王琪;汉语新词新语词源探析及英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付昌玲;从解释学法则看译者身份的转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吴颜岭;英汉互译中跨文化交流意识[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Z1期
5 孙净丽;;试论英语谚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6 万莲;徐敏;张静;;关于英汉习语翻译的几点策略[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王安原;吉哲民;;对译者角色——“隐身”的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8 徐华莉;翻译标准的变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9 喻家楼;语篇中显性连贯、隐性连贯与译作的语义传递[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10 凤群;认知语用学中的翻译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蓉;;从顺应论看中国宋词《虞美人》译文比较[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熊辉;;简论郭沫若的“风韵译”观念及其历史意义——兼论20世纪中国翻译标准理论的演进[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3 易明华;;翻译中的意图观[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吕佳擂;任东升;;如何确定翻译家的国别归属[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徐佳;;汉译英时政语篇中的动词名词化[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6 刘倩;;力求唯真求实——浅谈翻译中的“还原”问题回译[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李芦笛;;从斯坦纳的阐释学角度看译者在翻译中的角色[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陈晶;;从文化角度浅谈英语外来语的汉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董玉芳;;诗歌翻译,对等还是功能?——以许译唐诗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王惠萍;;浅谈英语习语汉译技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淑敏;翻译的历史观—《独立宣言》中译本的历时共时比较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齐伟钧;终身教育框架下成人外语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译思想[D];南开大学;2010年
8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肖曼琼;翻译家卞之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锷;Homi Bhabha后殖民理论阐释及其对翻译研究启示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洁;赛、沙《水浒传》英译本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对比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韩芳;从翻译标准的变化看译者主体性的变化[D];河北大学;2009年
3 焦晴;从顺应论角度看双关广告语的翻译[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胡畔;《紫色》汉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巧蕊;唐诗英译翻译批评现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肖艳;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陆子晋;论文学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沈纯洁;论文化的可译性《红楼梦》专有名词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997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eyulunwen/699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