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中的语用标记探究
本文关键词:言语行为中的语用标记探究
【摘要】:作为语用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言语行为表达纷繁多样的意向意义,该意义常常通过各种语用标记体现出来。研究表明,语用标记比较集中地体现在间接言语行为、社会性别言语行为等层面,受制于一定的语境,带有明显的人为因素,反映了人们的惯性思维定型,也体现了不同的文化理念、民族习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语言结构及其表述方式。
【作者单位】: 苏州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言语行为 标记理论 社会性别语言 语用对比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性别定型的俄汉语用对比研究”(项目编号:14BYY15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H35
【正文快照】: 1.引言迄今为止,国内语言学界对言语行为的语用研究通常集中在意向行为方面,对该行为所蕴含的标记意义研究较少。实际上,对话中的言语行为除了必须符合“я—ты—здесь—сейчас”(我—你—此地—此时)这一主体语用标记之外,还体现着其他一些标记特征和思维定型。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祝畹瑾;语码转换与标记模式——《语码转换的社会动机》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4年02期
2 周薇;;德汉抱怨语的性别语用对比[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11期
3 周民权;;20世纪俄语音位学研究及其影响[J];外语学刊;2012年02期
4 于国栋,吴亚欣;语言和性别:差异与共性并重[J];外语教学;2002年02期
5 沈家煊;类型学中的标记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01期
6 魏耀章;恭维语的性别差异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建华;;语境与文本理解[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徐佳;;汉英语言性别歧视的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张小红;;语言背后的镜子——简析预设在语言概念功能中的深层特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陆昌萍;;教师课堂评价言语行为的语用原则[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殷定芳;从委婉语的应用看中英社会文化价值[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6 张宏国;;白谎语言策略的顺应性解释[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张丽;;基于顺应理论的高职学生英语语用失误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亢娟妮;;动态顺应下的中西方面子观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胡文婷;;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杨娜;;从法语看语言的性别歧视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文秀;;学习词典中的模糊限制语[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林敏;;普遍性与个性——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陈顺金;;幽默的合作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曹贤文;;语言与性别研究的新进展:从性别本质主义理论到社会建构主义理论[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陈莹莹;;从符号学角度来看英、汉句法关系的标记性[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潘兴德;;一种基于语音生态学分析的计算机辅助汉语学习系统[A];第十二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NCMMSC'2013)论文集[C];2013年
7 葛俊子;;日语听力中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考察——以日语专业四级听力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王丽君;张明丽;宋翊宁;;纽马克翻译理论在公示语英译中的运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三辑)[C];2013年
9 万小芳;;对留学生作文中“了”(le)的使用情况分析及教学探讨[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盛新华;柳劲;;自然语言否定的语用功能与交际策略[A];改革开放以来逻辑的历程——中国逻辑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文集(上卷)[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春秀;现代俄语同义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纯辉;司法判决书可接受性的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贾丹;反思法视角下的口译课堂教学教师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7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罗天华;施格语言的形态—句法关联[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阮氏丽娟;汉语方位词及其类型学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夏雪融;汉—英双语儿童语码转换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明亮;人称指示映射现象的认知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许丹;英语广告语中语用预设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赵才华;会话含义及其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应用的实证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燕玲;关联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王婷婷;从关联翻译理论角度分析林译《浮生六记》的翻译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张玉婷;汉语会话他启自修型修正的互动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付博;反义形容词有无标记与二语习得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汪方方;多维视野中的俄汉恭维语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黄圆圆;《老友记》幽默对白的语用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胡经纬;双言背景下语码转换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惠萍;抱怨语的语用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2 虞春蕙;苏联语言学中的音位理论[J];外语学刊;1983年03期
3 李福印,杨桦;从词形与词义看性别歧视[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4 周民权;;俄罗斯语言学家对言语行为理论的贡献[J];外语学刊;2010年03期
5 李经纬;语言性别差异及其原因解释[J];山东外语教学;1998年03期
6 杨永林;性别在英语语音、语调中的表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6年02期
7 彭文钊;委婉语——社会文化域的语言映射[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8 苏杰;汉字中的性别歧视[J];语文学刊;1999年04期
9 李琳;论俄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J];中国俄语教学;2000年01期
10 周民权;;俄语音位研究中的一个争议问题[J];中国俄语教学;2009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青然;言语行为行业特色探析[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2 李正义;汉英言语行为中的言外之意[J];中国成人教育;2003年01期
3 孙淑芳;俄语强迫言语行为研究初探[J];中国俄语教学;2003年01期
4 钱乐奕;中英道歉言语行为之比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5 凌来芳;中英请求言语行为策略选择之比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唐善生;褒扬、恭维与讽刺言语行为构成分析[J];修辞学习;2003年04期
7 白晓明;调节性言语行为与委婉的语用效果[J];修辞学习;2003年06期
8 朱跃,李家玉;中英商业购物中“拒绝”言语行为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2004年01期
9 吴淑琼,樊葳葳;英汉批评言语行为策略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2004年02期
10 王俊;浅谈日常交际中英汉言语行为的差异及其文化内涵[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咪咪;;批评言语行为中日对照研究——以电视剧为题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林大津;;论言语行为“得体性”探讨中的概念混乱[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郑立华;;试论言语行为的社会意义[A];中国社会语言学(2004年第2期)[C];2004年
4 叶华;;医生言语行为浅析[A];2008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唐炎;龚坚;郭礼;张新;;基于言语行为的体育教师课堂角色的实证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6 晏小萍;;性别、权势与礼貌策略在汉语请求、拒绝言语行为中的表现[A];中国社会语言学(2004年第2期)[C];2004年
7 陈俊;张积家;张艳辉;;教师管教言语行为语效的比较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胡友信;;“THANK YOU”用语的言语行为与作用[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9 黄永红;;群体文化和个体文化在言语行为中的体现[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孔慧;;哈贝马斯论塞尔的《意义、交往及表现》[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军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应用语言学系;社会环境与社交语料:语用学根基之所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美国著名哲学家 罗格斯大学哲学系教授 罗格斯大学认知科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厄尼·勒坡尔 美国哲学家 认知科学家 马修·斯通;语义与语用[N];光明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唐礼勇;中国人言语行为的社会学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3 关英明;现代汉语致歉言语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4 尚晓明;人和世界语境中的言语行为建构与透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谢龙新;文学叙事与言语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明炜;会话的交互言语行为模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段芸;言语行为语力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崔蓬克;言语行为视角下的政府微博语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9 曾莉;非规约间接否定:作为语用策略的言语行为[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吕晶晶;合意性原则与刑事庭审转述行为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荆欣;汉语抱怨言语行为语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樊宏伟;俄语拒绝言语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赵宇;中美道歉言语行为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庄亦周;国内英语课堂“不赞同”言语行为实施策略实证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5 张春波;俄语威胁言语行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夏尊骥;俄语表情类言语行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袁圣鹤;日语“贬损”言语行为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8 周小丽;汉语安慰言语行为策略及实现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徐晶;基于礼貌原则的请求言语行为中日比较[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10 徐晓丹;俄语抱怨言语行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300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eyulunwen/830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