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俄语论文 >

试论思维意义动词隐喻机制

发布时间:2017-09-13 09:37

  本文关键词:试论思维意义动词隐喻机制


  更多相关文章: 思维活动意义 动词隐喻机制 意象图式 隐喻模式 认知语义


【摘要】:思维活动属于非可见层次的人类精神意志活动行为,往往需要借助隐喻这一认知语义方式来获得语言表现。本文选取转义表示思维活动意义的典型俄语单个动词和动词组合、习语为对象,从隐喻意象图式、隐喻认知模式两方面入手,分析这类独特的思维意义动词的隐喻机制与认知运作。这将拓宽动词隐喻研究的视野,为动词认知语义及隐喻理论的探讨提供新的理论线索,同时也为动词多义性及认知语义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揭示。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常州大学;
【关键词】思维活动意义 动词隐喻机制 意象图式 隐喻模式 认知语义
【基金】:黑龙江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创新团队“俄语语言学创新研究”(编号TD20120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俄语动词隐喻机制研究”(编号11BYY123)的阶段成果
【分类号】:H35
【正文快照】: 1.引论思维活动与隐喻之间有不解之缘,因为“隐喻是作为人类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现象,常被用作组织人类的行事和思维的方式”(朱建新、左广明2012:61)。动词通过隐喻来表现思维行为及衍生新的语义,这在语言的认知语义机制中非常突出,十分值得关注。“思维对现实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淑芳;;俄罗斯语言语义学发展刍议[J];外语学刊;2012年06期

2 朱彦;;基于意象图式的动词“穿”的多义体系及意义连接机制[J];语言科学;2010年03期

3 武瑷华;谈隐喻化[J];中国俄语教学;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孙慧洁;;俄语隐喻的语义分类[J];才智;2009年33期

2 张娜娜;;俄语学界隐喻研究简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3 赵亮,彭文钊;俄汉语空间关系词汇的语法化现象[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彭玉海;吕烨;;意象图式与动词喻义衍生——谈动词多义性[J];当代外语研究;2014年10期

5 赵果;;不同频率的下肢动作字的组配能力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13年02期

6 彭玉海;于鑫;;试论俄语动词隐喻模式——也谈动词多义衍生[J];外语教学;2014年01期

7 李善廷;;论隐喻的相似性[J];中国俄语教学;2008年01期

8 彭玉海;王洪明;;论俄语动词隐喻语义变异——动词多义的分析[J];中国俄语教学;2013年01期

9 李葆嘉;刘慧;;从莱斯格到布雷阿尔:十九世纪西方语义学史钩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陶丽;英语介词through多义的认知语义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3 李波;审美情境与美感[D];复旦大学;2005年

4 赵亮;空间词汇系统的认知语义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5 白云霜;当代汉语词汇新增义位研究[D];河北大学;2012年

6 孙敏庆;俄语感知动词语义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年

7 董粤章;泛域认知过程与现代汉语宾语的多重论元实现[D];南京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迪;俄汉人体词汇隐喻的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2 朱宏;俄汉语颜色词隐喻的文化认知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3 王秀菊;俄汉语中与“人”有关的隐喻表达形式及其文化认知阐释[D];吉林大学;2007年

4 魏双;体育报道中的隐喻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5 孙莹莹;现代汉语多义词“提”的多视角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6 张香敏;维吾尔语的空间隐喻[D];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艳红;汉英饮食成语隐喻认知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D];江苏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利娟;汉英穿戴语义场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9 王新颖;俄汉语温度形容词隐喻对比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丽霞,刘文菊;20世纪后期西方语言语义学发展特点管窥[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李洪儒;;索绪尔语言学的语言本体论预设——语言主观意义论题的提出[J];外语学刊;2010年06期

3 彭玉海;;俄语动词隐喻的语义解读——兼动词多义的分析[J];外语学刊;2011年05期

4 孙岩梅;语言语义学回顾与前瞻[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5 王艾录,孟宪良;语素入词所发生的意义偏移现象[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6 张家骅;;西方语言哲学与俄罗斯当代语义学[J];外语学刊;2011年05期

7 王欣;当代语言语义学的一些基本特点[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3年04期

8 胡壮麟;语言·认知·隐喻[J];现代外语;1997年04期

9 王霜梅;;语义学发展轨迹及其滞后原因探究——从语言学的意义转向谈起[J];学习与探索;2009年03期

10 朱彦;;核心成分、别义成分与动作语素义分析——以“收”为例[J];中国语文;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丽;;加强短语动词教学的尝试[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1996年01期

2 陈剑;也谈汉语的动词复制结构[J];职大学报;2004年01期

3 张珂;;英汉存现构式中存现动词使用频率的认知对比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4 易保树;;试析英汉动词虚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吴洁;;简易读本中动词词组及词组复合体的功能语法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2期

6 周士宏;;英语中的多词动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02期

7 周领顺;;汉语方式动词的移动状态层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06期

8 杜毅;;小议初中英语延续性动词的用法[J];学周刊;2012年26期

9 姚念赓;英译汉中转译和增加动词问题[J];外语教学;1983年02期

10 姚念赓;;英译汉中转译和增加动词问题[J];山东外语教学;198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吕艳辉;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手部动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倪兰;中国手语动词方向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李康;英语运动动词的认知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郭印;汉英致使交替现象的认知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胡晓慧;动词后“上”与“下”、“来”与“去”的语义演变及其不对称性[D];浙江大学;2010年

6 张磊;汉英视觉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李晋霞;现代汉语定中“V双+N双”结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婷;缅甸留学生习得汉语多义动词带宾短语的个案调查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喻敏;虚义动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孟丽;现代汉语腿部动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许洪巧;论英语提升动词[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红梅;英朝短语动词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08年

6 琚亮;英汉日复合动词对比分析[D];延边大学;2009年

7 郑海丽;谓语位置上的动词自主义隐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朴洪;汉韩视觉动词对比[D];延边大学;2013年

9 吴婷婷;《法言》动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徐抒;现代汉语中的代动词“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429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eyulunwen/8429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9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