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的道歉表现
本文关键词:日语的道歉表现
【摘要】:道歉表现是一个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人类语言文明发展的重要表征,在人们的日常言语交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比例。但由于生活环境以及语言习惯等原因,在道歉表现方面经常产生语言交流着的相互不理解。另一方面,在与其他语言的对比过程中,也加深了对本国言语使用的理解。因此,为了消除中国人日语学习者在与日本人交流过程中的误用以及理解障碍,本论文将调查研究中国人日语学习者以及日语母语者在使用道歉表现的场合存在着何种差异,同时探寻导致中国人日语学习者误用的原因并对此提出建设性意见。 为了能够客观的考察中日两国日语使用者的道歉表现使用情况,本论文将按照以下四个步骤进行。首先,在参考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日语母语者关于道歉表现的普遍使用规律。其次,根据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上下阶层等条件,设定36个道歉场景,以中日两国的日语使用者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再次,将调查的结果分成两部分进行分析研究,阐明中日日语使用者在实际运用道歉表现的使用特征,并提出中国人日语学习者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误用及原因分析。最后,对以上提出的误用点提出可行性建议。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本论文得出以下结论。 (1)中国人日语学习者在使用道歉表现的过程中,使用非定型表现的情况居多。 (2)中国人日语学习者不能够很好的掌握根据亲疏远近等选择道歉表现的方式。例如,对关系亲近的长辈,中国人日语学习者基本使用带有敬语含义的道歉方式,而日语母语者并非如此。 (3)有关道歉表现的战略形态选择,中国人日语学习者受本国语言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颇深,不能很好的掌握道歉表现战略的选择。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宪明;;关于日语中的「xけた表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18期
2 杨银平;;网上资源在日语学习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15期
3 郑伟;;论非标准音之日语颤音[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10期
4 吕琳琳;;浅谈日语中的“三字熟语”[J];日语知识;2011年04期
5 陈振国;;「l遣い、心遣い、l配り、心配り」的用法与区别[J];日语知识;2012年08期
6 张升余;浅谈日语的模糊性[J];外语教学;1986年02期
7 李锦秀;谈谈目前影响日语的两大因素[J];丹东师专学报;1997年S1期
8 周英;初级阶段日语学习中常见的几个问题[J];外语教学;1998年03期
9 ;日语托福——日本语能力测试考试概况[J];上海成人教育;2000年09期
10 罗晓莹;浅谈汉语对日语学习的干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玉顺;;浅谈日语语句的表达特色[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2 孙静霞;;浅议日语单词之词性标注——《新编日语1(修订本)》的词性标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3 高红燕;;浅谈日语写作中汉语对日语学习的影响[A];经济生活——2012商会经济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4 余丹阳;;关于非日语学习者学习情况的调查报告[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5 苏华;;浅谈日语的汉语汉字词与古汉语词汇的一致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邹善军;颜冰;;日语接头辞「令」和汉语接头词“令”的差异[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辑)[C];2012年
7 杨漪漪;;小议“どぅも”一词的汉译[A];语言·翻译·翻译教学[C];2008年
8 宋成华;;浅谈日语中常见同训异字词的区别[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9 曲凤鸣;;中文的“~(之)前”与日语的“~前に”“~までに”[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10 唐画女;;浅谈日本方言[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秀平;日本动漫催热日语培训市场[N];北京商报;2008年
2 通讯员 吴起起;第四届日语竞赛在中南林科大举行[N];湖南日报;2007年
3 金姝;“育英杯”日语讲演比赛开赛[N];吉林日报;2008年
4 阿然;浅析日语软件人才培训的几个误区[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5 风月;新世纪学第二外语的首选教材 《从零开始学日语》[N];中国教育报;2001年
6 唐景莉;体验文化 增进友谊[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一生的工具书 其他语种(上)[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李建平;告别“哑巴外语”[N];中国教育报;2002年
9 郭冲;语言不通路难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10 毛国根、尹福会;课堂与战场对接 理论与实践融合[N];解放军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顾江萍;汉语中日语借词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2 金秀东;日语和韩国语的复合动词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静波;日语“テイル”与汉语“在”“着”“了”的对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2 程欣;从审美角度看日语的委婉表达[D];黑龙江大学;2009年
3 郑艳茹;关于汉语方位词“上”对应的日语表达[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4 王丹;从中国人日语学习者的作文词汇中所见的误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虹;日语的情意表达方式[D];武汉大学;2005年
6 罗雪琳;日语反语的认知与理解[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7 陈茜;对福建日语学习者日语清/浊塞音的调查[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盖芳;日语道歉表达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杨苗;关于中国初级日语学习者「くけし」现象的考察[D];湖南大学;2012年
10 刘宇;日语双重否定表达方式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440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144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