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语音隐喻角度的日语流行语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7 12:07

  本文关键词:语音隐喻角度的日语流行语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语音隐喻 语音仿拟 隐喻 认知语言学


【摘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在语音隐喻的层面,对日语流行语语音的认知机理进行探讨与分析。结果表明:日语流行语的创造与语音隐喻有很大的关系。这为以日语流行语为语料来研究语音隐喻的可行性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方法。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西北大学科研基金(YX11032)
【分类号】:H36
【正文快照】: 语言始于语音,隐喻又是人类普遍的认知工具,人类的生活既离不开语音,也离不开隐喻。语音隐喻最早是由匈牙利语言学家伊凡·福纳吉(Ivan Fónagy)于1999年首次提出的。中国学者李弘教授等给语音隐喻所下的定义和透彻的分析,给后人的研究指明了方向。近年来,中国对日语流行语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弘;语音隐喻初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风雷;;隐喻意识,隐喻能力和二语习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2 詹蓓;;英汉互译中语义差异的致因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韦晓萍;;关联理论与隐喻的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刘珍;;隐喻认知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李欣;;留学生对空间性隐喻词语的学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6 刘焱可;;从省力原则看言语交际[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7 孙小孟;;遵循合作原则中语用模糊与关联理论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8 张文超;;语境对模糊语的解释作用——浅议语境对自然语言中模糊现象的解释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9 朱宁;陈洁;;“Head”语义扩展分析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3期

10 邓莉;隐喻对语义变化的阐释[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瑞青;;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搭配问题[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2 史茜;;英语重叠词的理据和认知策略[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3 王安民;王健;;从原型理论看外向型汉英学习词典中词目义项的编排[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武继红;;论学习词典中隐喻对搭配形成的影响——基于认知语义学的搭配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余建军;;刍议英汉词典例证的翻译[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侯丽娟;;认知语义学中的原型理论及其外语教学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胡敏;;词义模糊与教学(英文)[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孟心;;《风俗通》中的通假问题——兼论网络语音同音近之通用[A];2010年重庆市语言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春秀;现代俄语同义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石乔;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医患会话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马红妹;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上下文语境的表示与应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4 刘佐艳;语义的模糊性与民族文化[D];黑龙江大学;2003年

5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周芸;新时期文学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韩红;交往的合理化与现代性的重建[D];黑龙江大学;2004年

9 侯国金;语用标记等效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10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瑞芹;英汉多义词“手”的认知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启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苏杭;汉语对英语动名词搭配的负迁移以及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耿冰;“实现事件”结构词汇化模式的英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玲;婚联隐喻的语篇功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许倩;《围城》人物对话言外之意的语用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6 梅菁;跨文化视角下汉法动物词汇比较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7 谭艳;认知语义学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狄伟进;认知隐喻理论与外语教学[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童晓燕;汉语小数词及其翻译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10 岳娟;用关联理论阐述认知语境对隐喻理解的作用[D];南昌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寅;象似性:取得文体特征的重要手段[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2 王寅,李弘;语言能力、交际能力、隐喻能力“三合一”教学观——当代隐喻认知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瑛;流行语回顾[J];日语知识;2005年04期

2 陈广平;;十大流行语英译[J];英语知识;2006年01期

3 Kelly;;2005年Merriam-Webster 10大流行语[J];新东方英语(大学版);2006年Z1期

4 ;《认知语言学国际期刊》征稿[J];外国语言文学;2009年01期

5 罗传伟;关于流行语的研究及启示[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0年01期

6 ;第六届中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预备通知[J];外语研究;2008年04期

7 陆香;;汉语流行语的特征及其翻译[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8 ;第六届中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正式通知[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9 ;2005年度中国流行语[J];英语自学;2006年02期

10 ;第六届中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正式通知[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刁力人;;基本范畴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任丽丽;;英语方位介词Up和Down的隐喻性扩展[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3 郅友昌;张晓燕;;俄罗斯认知语言学的发展[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邵朝霞;;中国英语学习者词汇习得“石化”认知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振梅;;语言板块与语言变体理念对英语教与学的启示——我的教学观:认知语言现象应成为英语教与学的目标[A];首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卢水林;;隐喻在英语成语意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钟书能;;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名词化习得的认知语言学实证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郅友昌;张晓燕;;俄罗斯认知语言学的发展[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9 蓝越群;;隐喻视角下的习语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齐迪;;习语的认知解读与习语习得[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夏璐怡;最长单词由20多万个字母组成,,英语妙趣横生[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仁强;认知视角的汉英词典词类标注实证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2 张磊;汉英视觉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 钟书能;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名词化习得的认知语言学实证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4 李康;英语运动动词的认知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高文成;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英汉存在句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张绍全;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多义词习得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徐英平;俄汉语空间系统多层面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8 管博;汉英表征宏事件的差异对中国学习者动词—小品词组合使用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9 何爱晶;名—动转类的转喻理据与词汇学习[D];西南大学;2009年

10 张珂;英汉语存现构式的认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文雯;中日两国语言中流行语的比较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2 郑茗馨;英语IF条件句的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马雅琳;经济危机背景下西方政治语篇概念隐喻功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吕晓娟;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玉;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情诗意象翻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妍琰;从认知语言学看经济新闻英译本中的冗余现象[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7 窦川川;托尼·莫里森小说《宠儿》中的概念隐喻分析[D];重庆大学;2009年

8 于燕萍;英汉颜色词隐喻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曾志芳;英语分裂结构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10 洪琰冰;关于“ranuki”型可能动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000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3000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c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