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内外意识与日语表达
本文选题:日语授受动词 + 表达方式 ; 参考:《日语学习与研究》2001年03期
【摘要】:正 在日本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内外意识,其起源有二:一是缘于古代日本人对生活场所的认识。语言学家大野晋指出,古代日本人把生活场所明确区分为“内”和“外”。是指夫妻、亲子等共同生活的场所,是指以我为中心的圆形内部,包括自己及夫妻、父母、孩子等。如果把这个圆扩大一点儿,还包括“全体”(有时指全团体),再扩大一点儿,甚至包括全国。另一起源是日本传统的(家)制度。所谓制度,即指:“超越世代而存
[Abstract]:There are two origin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sciousness in Japanese society: one i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lace of life by the ancient Japanese. Linguist Hiroshi Ono pointed out that ancient Japanese clearly divided living places into "inside" and "outside". Refers to husband and wife, parent-child and other places of common life, refers to me as the center of the circular interior, including themselves and husband and wife, parents, children and so on. If this circle is expanded a little, it also includes "whole" (sometimes the whole group), and even the whole country. Another origin is the Japanese traditional (home) system. The so-called system means: "survive beyond generations."
【作者单位】: 洛阳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祝大鸣;日语语言文化特点初探[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梅凌;;语言模因论视角下高职日语教学模式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年05期
2 陈佩秋;;日汉亲属称谓扩展用法比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15期
3 陈佩秋;日本留学生拟亲称呼语偏误分析[J];汉语学习;2002年06期
4 祝大鸣;;“间人主义”与日语的委婉表达——日语语言文化特点续探①[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静;中日感情表现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虹;日语的情意表达方式[D];武汉大学;2005年
3 徐琴;从文化语言学角度研究日语数词[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4 李玲;中日称谓语对照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虢军;关于日语郑重表现的几点再思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0年03期
2 吴立新;浅谈日语表达中的恩惠关系[J];日语知识;2001年11期
3 薜红玲;浅谈日语副词的插入功能[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9年02期
4 李中林;日语因果关系的主要表达方式[J];日语知识;2003年09期
5 徐家驹;日语中家庭成员称呼的规则和应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谢彩虹;;日语的委婉表达形式——“非断定”[J];武陵学刊;2011年01期
7 马丽杰;;「これ/それ」指称域及其汉译[J];海外英语;2011年02期
8 刘喜萍;;从日语的道歉用语看日本人的文化心理[J];内江科技;2007年07期
9 杜玲莉;;论日语感情形容词句中存在人称限制的原因[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18期
10 金玉顺;;「何となく」「なにげなく」「さりげなく」[J];日语知识;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乔;;日语“人(ひ と)”和汉语“人家”的自称用法对比[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玉泉;;日语中女性语的历史成因及其特点[A];福建师范大学第八届科技节老师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3 郑鲲腾;;英语中源自日语的词汇与日语原词的词义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曲凤鸣;;中文的“~(之)前”与日语的“~前に”“~までに”[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5 池上嘉彦;;日语——“撒旦的语言”[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6 陈玉泉;;日语中委婉语的语用方式概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尹仙花;;日语接尾词‘的’用法[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8 谷丽萍;;日语中表示状态的几个词的比较[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9 陈一平;;浅谈中级日语听力教学及训练方法[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薛雅明;;对大学日语教学方法的探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自动翻译手机有望面世[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2 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 张英杰;使用人教版日语新教材的体会[N];中国教育报;2003年
3 赵金波;华夏东瀛一衣带 杏坛桃李一线牵[N];中国教育报;2010年
4 晏煜;三问“日语软件人才”[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5 阿然;浅析日语软件人才培训的几个误区[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6 王寅珊;以麻生闹笑话为鉴,日民众恶补汉字[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7 阿然;东软欲打造 日语IT人才培训基地[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8 特约通讯员 吴琳;大连打造中国最大的日语IT人才培养基地[N];光明日报;2004年
9 秦晨;这里的樱花也灿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10 周静文 杨玉红;锡城韩语日语培训成新宠[N];新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秀东;日语和韩国语的复合动词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2 樊青杰;现代汉语传信范畴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3 关薇;现代日本语感情表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费惠彬;汉日话题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5 徐以中;语音听觉反馈对言语发声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7年
6 钱琴;指涉理论与俄语中的指涉现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覃勤;日传悉昙文献与汉语中古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孟艳华;事件建构与现代汉语结果宾语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9 陈辉;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D];浙江大学;2006年
10 张征;《红楼梦》人物换称的语用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飞飞;关于日语副词“やはり”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2 才华多旦;藏日语言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闻广益;汉语与日语量词的对比[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庄敏;コ·ソ·ア的指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闫志章;日语外来语及其社会文化背景[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杨著清;日汉颜色词使用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7 张添羽;日语年轻人用语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8 夏晓丽;现代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9 尹航;日本女性语的变迁[D];山西大学;2007年
10 袁子凌;英日礼貌语言对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858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2085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