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以心传心”的暧昧语言文化——日语语言文化特点续探
本文选题:语言文化 + 日语语言 ; 参考:《外语学刊》1999年01期
【摘要】:随着语言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语言与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语言现象入手探究其文化蕴涵和从特定文化背景来考察语言的本质规律及其特点,显然已成为前景广阔的新的研究路子。文化语言学的兴起便是明证。这种既“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即跳出语言来研...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research, people realize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 phenomena, it is obvious that exploring its cultural implication and examining the essential law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from a specific cultural background has become a new research approach with broad prospects. The rise of cultural linguistics is clear evidence. This kind of "into one" and "out of the way", that is, out of the language to study.
【作者单位】: 高等教育出版社
【分类号】:H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和平;日语的婉转表现形式[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张敏伶;日语与日本文化的互溶性[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S2期
3 祝大鸣;日语语言文化特点三探[J];外语学刊;1997年01期
4 韩磊;日语语言表现中的主观意识与客观事实[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5 刘爱君;“どうも”小议[J];日语知识;1999年07期
6 姚莉萍;日语中的汉语词汇[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年04期
7 关晓娟;特殊群体的外语教学──教授日语孤儿班的几点体会[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5年04期
8 廖金球;双语种外语教学与人才培养[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7年01期
9 胡振平;日语语言国情学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08期
10 陈桂昭;谈职高日语教学如何提高学生运用日语的能力[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玉泉;;日语中女性语的历史成因及其特点[A];福建师范大学第八届科技节老师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2 全京姬;;日语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3 郑鲲腾;;英语中源自日语的词汇与日语原词的词义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吕乔;;日语“人(ひ と)”和汉语“人家”的自称用法对比[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吴敏玲;;くゐ·いく’‘~てくゐ·ていく’表动作空间范畴移动语言形式的日语语言特点——和汉语“来、去”、“~来、~去”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曲凤鸣;;中文的“~(之)前”与日语的“~前に”“~までに”[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7 池上嘉彦;;日语——“撒旦的语言”[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8 尹仙花;;日语接尾词‘的’用法[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9 陈玉泉;;日语中委婉语的语用方式概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谷丽萍;;日语中表示状态的几个词的比较[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自动翻译手机有望面世[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2 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 张英杰;使用人教版日语新教材的体会[N];中国教育报;2003年
3 赵金波;华夏东瀛一衣带 杏坛桃李一线牵[N];中国教育报;2010年
4 晏煜;三问“日语软件人才”[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5 阿然;浅析日语软件人才培训的几个误区[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6 王寅珊;以麻生闹笑话为鉴,日民众恶补汉字[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7 阿然;东软欲打造 日语IT人才培训基地[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8 特约通讯员 吴琳;大连打造中国最大的日语IT人才培养基地[N];光明日报;2004年
9 秦晨;这里的樱花也灿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10 周静文 杨玉红;锡城韩语日语培训成新宠[N];新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秀东;日语和韩国语的复合动词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2 关薇;现代日本语感情表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费惠彬;汉日话题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4 徐以中;语音听觉反馈对言语发声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7年
5 覃勤;日传悉昙文献与汉语中古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陈辉;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D];浙江大学;2006年
7 熊南京;二战后台湾语言政策研究(1945-2006)[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杨晓敏;日语复合动词的多义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张颖;现代日语指示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万玲华;中日同字词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海燕;由日本文化看日语的暧昧表达[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才华多旦;藏日语言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闻广益;汉语与日语量词的对比[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胡小波;从日语语言看日本文化的特性——“原态精神”[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刘艳华;日语新词后缀的语言特征[D];燕山大学;2012年
6 闫志章;日语外来语及其社会文化背景[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杨著清;日汉颜色词使用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8 蔡莹;关于日语接词“~的”的形成的历时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添羽;日语年轻人用语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10 夏晓丽;现代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139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2113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