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从认知模式角度解析汉语和日语表达方式的差异

发布时间:2021-01-28 19:51
  本文从认知语用学的视角出发,在认知层面对汉语和日语的表达方式做出对比分析,总结归纳出在语言凝化过程中汉语和日语会呈现出以下特性:在汉语里,说话人更倾向于站在所要描述的景象和事件的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从客观性把握的角度描述看到的景象和事件;在日语里,说话人更倾向于站在所要描述的景象和事件的内部,通过考虑所要描述的景象和事件与自身的关系,从主观性把握的角度描述看到的景象和事件。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9,(01)

【文章页数】:2 页

【部分图文】:

从认知模式角度解析汉语和日语表达方式的差异


小说《雪国》里所描述的意境日英对比图

照片,老师,电影院,说话人


髡叻路?是站在铁道的一侧,看到一辆列车从长长的隧道开了出来,来到了银装素裹的世界。这种说话人站在所要描述的景象和事件的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从客观性把握的角度来描述看到的景象和事件的认知模式,池上将其称之为“客观性把握”。3.当事者现场型和旁观者俯瞰型。关于认知模式,日本另外一位语言学家木村英树提出了“当事者现场型”和“旁观者俯瞰型”这一概念。与Langacker和池上相类似,木村关注点也在“视点”这一问题上,也就是说话人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来描述一个事件。木村举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图2站在石像右侧的是周老师(摘自木村1996:230)图2是一张照片,照片中间是一座石像,A和B两位老师站在石像两侧拍了图2所示的照片。以这张照片为例,木村设计了“站在石像右侧的是周老师,请问周老师是A还是B?”这样一个问题,分别在中国人和日本人中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中国人的回答是“周老师是B。”,大部分日本人的回答是“周老师是A”。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这样有趣的现象呢?答案就在说话人的“参照点”上。在汉语里,我们是以石像为参照点来分辨左右,当然石像右手边的老师就是周老师了,所以是B。在日语里,说话人是以自己为参照点来分辨左右,所以位于说话人右手一侧的老师是周老师,所以是A。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案例。图3明天我们在电影院左边的咖啡馆碰面(摘自木村2014:107)木村在其论文中还举了如图3所示的“好朋友二人打电话约着明天在电影院左边的咖啡馆碰面”这样一个例子。图中央的电影院是二人经常去的电影院,大家都知道具体位置在哪里,电影院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咖啡厅。我们来还原一个会话场景:(甲和乙在打电话)甲:明天下午我们去?

电影院,老师


村设计了“站在石像右侧的是周老师,请问周老师是A还是B?”这样一个问题,分别在中国人和日本人中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中国人的回答是“周老师是B。”,大部分日本人的回答是“周老师是A”。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这样有趣的现象呢?答案就在说话人的“参照点”上。在汉语里,我们是以石像为参照点来分辨左右,当然石像右手边的老师就是周老师了,所以是B。在日语里,说话人是以自己为参照点来分辨左右,所以位于说话人右手一侧的老师是周老师,所以是A。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案例。图3明天我们在电影院左边的咖啡馆碰面(摘自木村2014:107)木村在其论文中还举了如图3所示的“好朋友二人打电话约着明天在电影院左边的咖啡馆碰面”这样一个例子。图中央的电影院是二人经常去的电影院,大家都知道具体位置在哪里,电影院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咖啡厅。我们来还原一个会话场景:(甲和乙在打电话)甲:明天下午我们去咖啡馆喝个咖啡吧?乙:好啊,去哪?甲:就是我们常去的那个电影院,它左边那家咖啡馆不错。乙:好啊,那就去那家吧。那么请问甲和乙在电话里约定碰面的咖啡馆是图三中的A还是B?在木村的调查结果中显示,大部分中国人的回答是A,大部分日本人的回答是B。出现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在汉语里当我们的大脑接到语音信号“电影院左侧的咖啡馆”时,会以电影院为参照点来分辨左右,不会考虑说话人本人的存在,也就是更习惯于以旁观者的身份,站在事件外部客观地来描述一个事件,木村将这种认知模式称之为“旁观者俯瞰型”。在日语里,当大脑接到语音信号“电影院左侧的咖啡馆”时,说话人会立马联想到此时自己就仿佛站在电影院门前,以自己为参照点来分辨左右,自?


本文编号:30055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30055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4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