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汉趋向动词的词义辨析
本文关键词:日汉趋向动词的词义辨析
【摘要】:本文拟从比较语言学的角度,对日语的‘来’和‘行’、汉语的“来”和“去”,这组词的词义进行比较分析。在对照比较的基础上,不仅可见汉语词的语法特征,尤其可知日语词语的独特之处。‘来/来’、‘去/去’、‘行/行’这三个同一形态的汉字,在日语和汉语里的功用不尽相同。有的语法功能相同,用法不同。有的形态相同,语义却又不同。在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中,趋向动词又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
【关键词】: 趋向动词 来/来 去/去 行/行
【分类号】:H36
【正文快照】: 作为补助动词的厂万乙/丁协」,中日都已有人论述过。但从语言文化论的角度,对独立的动词—日语为「来乙:/「行J,汉语为“来”和“去”—进行比较研究的尚不多见。由于这组词具有时空观念和移动属性,所以,本文将此组词称为“趋向动词”。这类词,无论在日语里还是在汉语里,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静茜;“趋向动词”应归属何种词类?[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02期
2 徐静茜;说“.来、.去”[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年01期
3 玉柱;“V得来”“V不来”[J];汉语学习;1985年06期
4 李冠华;;处宾动趋结构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5 李冠华;;谓宾动趋结构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86年02期
6 马凤鸣;;关于‘しに’、‘するたあに’‘するのに’、‘するには’的异同[J];外语与外语教学;1987年03期
7 陈本源;《世说新语》中的趋向动词“来”、“去”[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8 谭枝宏;;《儿女英雄传》中虚词“将”的使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9 董广枫;;“过”语法功能辨略[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05期
10 杨德峰;;趋向述补短语的自由和粘着[J];语文研究;198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月华;;趋向补语前动词之研究[A];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6年
2 马庆株;;“V来/去”与现代汉语动词的主观范畴[A];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6年
3 史晓东;;汉英机器翻译中离合词的处理[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2002年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刘小川;;动趋结构对现代汉语位移句句型生成的制约[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胡习之;;现代汉语中还有“动词+将+趋向动词”格式[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6 韩习武;;基于动词次范畴化的汉语句式转换信息自动获取[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赵明慧;;也谈“复合动趋式+宾语”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张虹;;谈“V来V去”[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吕晓玲;;南安话的“遘”字补语[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赵明慧;;再谈“在+NP+VP”及相关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贤德;句管控下的“V成”结构及相关小句[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岳立静;《醒世姻缘传》助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玲;汉语体标记“起来”的句法语义分析[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2 王敏;《醒世姻缘传》中的趋向动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余足云;现代汉语“VP起来”语法语义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华;“上/下”语义演化的认知考察[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5 孙斐;“来”和“去”的语法化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6 邓成忠;“X+上/下”与“上/下+X”的考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孙放;“V得/不C”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王政卿;汉语起点处所范畴的句法表达及应用[D];吉林大学;2006年
9 张丹媚;2-5岁汉族儿童述补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婧崴;“A+下来”格式的句法语义特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791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679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