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汉日隐性性别词语对比研究——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

发布时间:2017-08-26 21:13

  本文关键词:汉日隐性性别词语对比研究——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


  更多相关文章: 隐性性别词语 女性主义 集体无意识 汉日对比


【摘要】:与显性性别词语相比,揭示隐性性别词语背后所隐藏的性别意识问题,或许更能深刻地描画一个民族的性别文化观。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将汉日隐性性别词语作为一个独立的考察对象加以探讨。旨在从文化史学角度揭示男权意识和妇女歧视问题如何通过隐性方式潜入词语之中,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汉日两种文化的审美价值取向,同时对其差异和成因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
【关键词】隐性性别词语 女性主义 集体无意识 汉日对比
【分类号】:H136;H36
【正文快照】: 隐性性别词语是指字面形态上没有性别标志,表面上看不出是指涉男性或女性,但却暗含性别指向的词语。关于汉日显性性别词语,早已有论著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察和研究。但是,关于隐性性别词语,两国的研究却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讨论显性性别词语的论著里,会有一些隐性性别词语出现,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梁超群;;文化翻译:缺省与补偿,多元与一元——“The Dirtiest Man in China”事件的启示[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年04期

2 李卓;;日本传统社会人伦关系中的“非儒”因素[J];南开学报;2006年03期

3 雷华;《竹取物语》与古代日本的伦理、君权意识[J];日本研究;2000年02期

4 王慧娟;;日本艺妓文化[J];世界文化;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解超迪;;夏县隐语“延话”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王卉;;广州地区犯罪隐语现状浅析[J];边缘法学论坛;2007年02期

3 李科伟;;基于竹质化室内装饰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7期

4 郝志伦;论隐语行话的通用化传承[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郝志伦;论隐语行话的通用化传承[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6 王卉;冯冠强;;广州地区犯罪隐语特点分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赵红梅;程志兵;;明清小说中“水手”指称银钱义来自于“水手银”[J];贵州文史丛刊;2011年02期

8 林娟芳;;关于《竹取物语》的文学类型再思考——以贵种流离谭为中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9 吴迪;;摄关政治背景下日本贵族女性对平安时代文学的影响[J];华章;2011年18期

10 江新兴;;日本的隐居制度与儒家伦理[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卉;;广州地区犯罪隐语现象浅析[A];第二届全国边缘法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秀萍;明清茶美学思想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锷;Homi Bhabha后殖民理论阐释及其对翻译研究启示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宝红;清代笔记小说俗语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严梦春;河州回族脚户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方珍平;表达的认知量度观[D];复旦大学;2006年

6 马秀兰;太平天国文书特色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文林;犯罪隐语语汇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2 喻莲;清代三小说礼貌用语及其与现代的比较[D];西南大学;2009年

3 卢静达;《竹取物语》中“不老不死”思想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艳;汉语隐语的理解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5 刘爱丽;〈狐媚丛谈〉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雪明;;操控下的阻抗式归化翻译——以《学衡》华兹华斯一诗多译为例[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年04期

2 高少萍;;文学话语主观情态意义的翻译策略[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瑞芳;;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麦田》[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年02期

2 王玉括;;美国莫里森研究综述[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7年01期

3 刘俊;;玫瑰的悲剧——以女性主义视角再读《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J];文学教育(中);2010年02期

4 查新舟;;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克拉拉[J];青年文学家;2010年11期

5 郜珂;;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中的镜子意象[J];文学教育(中);2011年02期

6 胡慧娟;;Angel or Monster——A Feminist Approach to John Keats’ "Lamia"[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吴媛媛;;后殖民中的女性视角——斯皮瓦克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思想[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年07期

8 何金梅;;修辞研究的女性主义视角[J];修辞学习;2008年05期

9 李迎喜;;女性主义视角下贵州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J];理论与当代;2011年01期

10 李迎喜;;试论女性主义视角下贵州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申华;;积极构建下的消极颠覆——女性主义视角看刘易斯的《大街》[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胡琰;;“发出女性自己的声音”——西方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教学民主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3 周宇昕;李冰;;节日文化背后的心理因素分析[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何远梅;刘成;;女性主义视野下体育参与机会均等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5 江丹;;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艾米莉·迪金森与李清照的写意人生[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宋琳;;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的本土化探索[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7 许玲;;进化心理学与集体无意识的形成[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许薇;;“她者”的困境与拯救——《到灯塔去》中边缘女性莉丽·布里斯科的女性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李晓灵;;当代中国新闻教育的集体无意识症候及其对策——以美国新闻教育为参照[A];新时期中国新闻学学科建设30年[C];2008年

10 孙宁宁;;翻译研究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版编辑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教授 嘉宾 陈志明 徐州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哲学与宗教研究所所长 梅良勇 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 王衍用 四川省休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韩蜀霞;辩证的劳闲观 休闲之都的休闲理念[N];成都日报;2007年

2 贺方;行贿者扶摇直上映衬出反腐集体无意识[N];法制日报;2008年

3 姜汝祥;国产手机溃败源于战略集体无意识[N];财经时报;2008年

4 记者 谭西;“角力”陋习集体无意识[N];安康日报;2007年

5 王小明 王芳艳;依然是集体无意识 金融股被动回调[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6 郭春江;“竞房价”在郑州遭遇集体无意识?[N];经济视点报;2006年

7 赵志疆;撬动“反就业歧视”的支点是法律保障[N];北方法制报;2007年

8 石子砚;节约,也是一种廉政[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9 赵志疆;给民众一个反就业歧视的支点[N];人民法院报;2007年

10 检察官 方文;宽严相济谨防“集体无意识”[N];检察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敬姬;艺术—无意识的象征产物[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2 黄宇;婚姻家庭法之女性主义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3 杜学元;社会女性观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先秦至晚清)[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王小梅;女性主义重读乔治·奥威尔[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4年

5 侯素琴;埃里希·凯斯特纳早期少年小说情结和原型透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蔡静;流言:阴影中的社会传播[D];复旦大学;2006年

7 童伟;论“狂”—泰州学派与明清美学范畴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8 刘建波;女性主义视角下先秦两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张雄;市场经济中的非理性世界[D];复旦大学;1995年

10 苏云婷;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世界秩序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晓燕;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2 张玉红;《紫色》:黑人女性的身份寻求[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3 王巍巍;父权社会下的女性形象[D];西北大学;2008年

4 吴静;“老纽约”中的“新女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春辉;评女性主义对传统翻译中二元对立的解读[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6 徐静静;爱的赞歌—对谭恩美小说《百种隐秘感官》的原型解读[D];西北大学;2007年

7 霍月红;灵魂背后的黑洞[D];吉林大学;2005年

8 杨湘齐;后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第二层皮》[D];厦门大学;2007年

9 袁晶;个体犯罪心理中的无意识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晓燕;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429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7429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1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