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汉日情态共现的差异与共性

发布时间:2017-09-27 13:36

  本文关键词:汉日情态共现的差异与共性


  更多相关文章: 情态 共现 汉日对比 语言类型学


【摘要】:本文探讨汉语和日语情态共现的差异与共性。从共现类型、共现项数、句子结构、共现规则、共现语义的角度对汉日情态共现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汉语和日语的情态标志连续共现呈现出截然相反的排列顺序。从类型学的角度对汉日情态共现进行观察可以得知,汉日情态标志共现顺序相反现象背后隐藏着某些人类语言共同的规律:汉日的情态连续共现都遵循情态的语法化链顺序,主观性弱的情态类型离V(VP)近,主观性强的情态类型距离V(VP)远。在共现语义方面,汉日具有的相似情形是,共现的情态动词之间相互作用完成整体语义的构建,一个句子一般凸显一种情态语义。
【作者单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
【关键词】情态 共现 汉日对比 语言类型学
【基金】: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度校级一般科研项目“基于语言类型学的现代日汉情态对比研究”(2013114021) 上海外国语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项目“基于日语学习者语料库的二语习得研究”(QJTD11MWW01;主持人毛文伟) 2011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认知视角下的日语名词性助动词的意义结构及习得研究”(2011SJD740022;主持人陈林俊)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H146;H36
【正文快照】: 1.从汉日情态共现的研究现状谈起在汉语和日语中情态标志1共现都是常见的语言现象,但汉日情态标志的研究情况非常不同。在汉语方面,情态共现较受研究者重视。汉语是孤立语,形态不发达,句子结构和语序对于语义具有重要影响,汉语语序本身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情态动词共现形成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金立鑫;于秀金;;从与OV-VO相关和不相关参项考察普通话的语序类型[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2 马庆株;;能愿动词的连用[J];语言研究;1988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晓华;现代日汉情态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强;“动+趋1+宾+趋2”的语义及结构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2 史继林;一种少有人提及的省略句[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3 张定;;枞阳方言被动标记“着”的历史来源及其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何清顺;汉英词汇重叠式附加意义对比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5 高志胜;;现代汉语让步连词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6 张薇;万艳梅;;韩国留学生常用汉语语气词使用偏误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7 胡蓉;《骆驼祥子》“是”字句浅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8 年玉萍;试析存现句中的处所词语[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2期

9 王松;;基于程度补语句下位分类研究的思考[J];安康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10 路崴崴;;“V一下”结构语义分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阚道宏;吴文虎;;句法知识在语音输入系统中的应用[A];第一届全国语言识别学术报告与展示会论文集[C];1990年

2 范莉馨;任福继;宫永喜一;(木厉)内香次;;一个利用句子结构特征实现的中日机器翻译系统[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工科分册·上册)[C];199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俊;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向二兰;汉英助动词句法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余成林;汉藏语系语言存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林新宇;汉语和韩国语话题句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朴锦海;汉韩频率副词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程艳;日语被动态汉译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丁熠;“契合”类语气副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伍凌;“可是”的虚化及三个平面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李佳;印尼留学生11类有标转折复句习得顺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盈新;中高级泰国学生汉语能愿动词习得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王宣予;中高级阶段越南留学生汉语“得”字补语句习得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杨丽敏;反义动词的对称与不对称[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俭明;汉语中表示主从关系的连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2 徐晶凝;汉语语气表达方式及语气系统的归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BernardComrie;沈家煊;;对比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J];国外语言学;1988年03期

4 廖秋忠;;《语气与情态》评介[J];国外语言学;1989年04期

5 朱新华;;日本语言学家奥田靖雄[J];国外语言学;1991年01期

6 石定栩;;关于“有标记”的歧解[J];当代语言学;2006年01期

7 王红卫;;汉语情态动词“能”语义演变的机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周祯祥;道义逻辑、行动逻辑和规范逻辑[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9期

9 王红卫;;汉语情态动词“能”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周祯祥;事实命题、价值命题、规范命题及其逻辑[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崔诚恩;现代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宋永圭;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能”的否定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王飞华;汉英语气系统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武氏河;现代汉语语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晓凌;论非现实语义范畴[D];复旦大学;2007年

6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鲁晓雁;日本学生汉语能愿动词偏误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陈嘉嘉;“应该”的多视角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杨坤;距离象似动因与汉语多项定语的顺序[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艳芳;“会”的历史演变考察[D];广西大学;2006年

5 张喜洪;现代汉语情态范畴初论[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6 倪菊华;现代汉语“要”的情态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周步晟;模态逻辑中事物模态引起的相关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利贞;论动力情态的现实否定[J];北方论丛;2005年01期

2 薛崇;;对意愿类情态动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适应性问题之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3 胡伟;;西汉出土与传世文献中的情态动词[J];殷都学刊;2010年03期

4 宋永圭;现代汉语“述人主语+不能+Vp”构式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张雪平;;“非现实”研究现状及问题思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6 李方平;;《应用汉语词典》情态动词释文的语用考察[J];语文学刊;2010年23期

7 胡丹;;基于法律英语语料库的情态动词的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1年01期

8 苏小妹;;立法语言中情态动词“可”及其后动词使用情况初探[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7期

9 张宝换;;论情态的模糊性——以“Big Myths about Copyright”为例[J];文教资料;2010年33期

10 彭利贞;;论情态与情状的互动关系[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郭中;;从类型学的角度看汉语的基本语序问题[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张霄军;;主观性语义特征及其在机器翻译中的应用[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梁银峰;;《祖堂集》助动词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4 魏在江;;英汉情态隐喻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宋金兰;;“是”之指代-判断词属性刍论——兼论判断词与指代词的渊源关系[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6 郭锐;;高名凯先生的汉语词类研究[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刘茜;《汉语方言地图集》填补语言学空白[N];中国文化报;2009年

3 张邱林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深化比较:汉语方言学研究创新的重要途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李开 澳门科技大学通识教育部;语言学方法与方法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永圭;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能”的否定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刘晓林;特殊句式的作格阐释[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王飞华;汉英语气系统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朱茜;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能”的多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陶伏平;湖南慈利通津铺话连词、介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晓华;现代日汉情态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韩健;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中美《宪法》语篇对比分析及文化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8 吴氏惠(NGO THI HUE);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越南语、汉语形容词重叠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李波;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日汉语序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向二兰;汉英助动词句法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赛辉;汉语或然性认识情态动词语法化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2 徐美玲(Ms Sudawadee Thawongklang);汉泰情态动词“能、会、可以”与DAI的对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刘卓;情态动词“要”的个案研究补论[D];延边大学;2006年

4 王红卫;语言共性:对英汉情态动词演变机制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5 曾锦程;汉语可能性认识情态动词的语法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6 斯丹梅;“要”字句语体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曾玉华;中英文招聘广告对比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曾艳;法律语言中情态动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邢雪梅;现代汉语情态动词的极性特征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李佳娇;对外汉语情态动词习得偏误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300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9300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d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