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语学习者的母语迁移现象
发布时间:2017-10-02 20:05
本文关键词:中国日语学习者的母语迁移现象
更多相关文章: 可能表达 母语迁移 对比分析 标记理论 认知心理
【摘要】: “可能表达”是语言“认知情态”功能的主要表达方式,在语法系统中占有重要位置。日语和汉语的“可能表达”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因此具有跨语言的可比性,致使学习者产生认知上的困难,并且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对学习者产生一定的干扰,从而导致迁移性的偏误。例如: ①今天把邮件寄出的话,明天能收到。(?今日この愼便物を出せば、明日には届くことができる。) (○今日この愼便物を出せば、明日には届くだろう。) ②石头能沉到水里,但木头不会沉。(?石は水に沈めるが、木は沈まないことができる。) (○石は水に沈むが、木は沈まない。)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依据各种理论、从各种角度对日语和汉语的可能表达进行对比研究,并对学习者的偏误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成果颇为丰硕。但从语言迁移的角度所作的研究还较为少见。Selinker(1972)认为,语言迁移是中介语理论的精华,对学习者建立目的语知识体系起着重要作用。[1]因此,为了调查中国学生在学习日语可能表达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母语迁移现象,本文首先对中日可能表达进行了对比分析,并预测母语迁移的发生。其次,对中国学生日语可能表达的习得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肯定了母语迁移现象的发生,并利用标记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迁移的原因进行阐释,最后针对日语学习和教学提出对策。具体来说,本文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概说中日可能表达,并提出三个问题:在可能表达的习得中是否会发生母语迁移现象,会有怎样的迁移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迁移现象。 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对日语、汉语可能表达的研究现状,阐明了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为本文的理论框架作了简要的梳理。首先,本文以语言迁移的理论为基础,借助“形式—功能”的对应规律进行对比分析。其次,尝试用标记理论阐释母语迁移的原因,并利用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学习者的习得过程以及中介语系统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日语和汉语的可能表达进行对比分析。汉语的可能表达主要有两种:可能助动词(能、会、可以)和可能补语(V得/不C、V得/不了、V得/不得)。其意义结构非常细致,在构句时注重意义的组合,只要动词和可能形式的意义搭配,句子就讲得通。日语的可能表达也可以分为两类:有标记的可能表达和无标记的可能表达。有标记的可能表达又分为:可能表达(~れる/られる、~ことができる、~うる、~(不)可能だ)及其类似表达(~かねる、~わけにはいかない、~にくい、~がたい、~ようがない);无标记可能表达即,用“非意志自动词”表达可能的意义。然而与汉语不同,日语的可能表达重视形式,所以汉语可能表达的“意义多样性”,对应到日语中,就成为“形式多样性”。中日可能表达在“形式——功能”的对应上,常常出现“一对多”甚至“多对多”的形式。这会造成学习者认知上的困难,并以此预测母语迁移现象会发生。另外,日语的可能表达重视与动词的搭配,使用前必须考虑动词的自他性质和意志性,而由于汉语中没有动词的自他之分,也不考虑动词是否含有动作主体的意志,因此预测母语迁移现象可能发生。 第四部分,在对比分析假说的基础上,就中国学习者对日语可能表达的习得情况进行实际的调查研究。调查以二、三、四年级的256名日语系本科生为对象,研究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其中定量分析的数据来源于自制的问卷,主要由翻译问题构成。根据调查所得的结果,肯定了中国学生在可能表达习得过程中会产生母语迁移现象。迁移现象主要分为三种:负迁移、标记性迁移、回避现象。其中负迁移主要由于母语结构“能”和V得/不C”的多义特征造成,具体表现为“~れる/られる”和“~ことができる”的混用,“墜える”和“墜られる”的混用,禁止意义的忽略和推测意义的忽略。标记性迁移主要来自两方面的标记性语法特征,动词的自他性质和动作主体的意志性。这两方面的语言特征在母语中无标记,在目的语中有标记,当可能表达与这两项特征相关时便会发生迁移现象。另外回避现象主要表现在对“~うる”“~がたい/~にくい”“~かねる”的使用上,由于这些表达方式不常用,而且使用规则也有一定限制,因此学习者会首先选择与母语类似的表达,而回避以上这些表达方式,就会导致表达不自然甚至交际失败。 最后,本文阐释了母语迁移现象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日语学习和教学提出了对策。由于语言间的差异、标记性的因素、以及学习者的心理因素,都会导致语言迁移现象的发生,因此,学习者应充分理解日语可能表达的各种形式的意义和语用规则,注重与母语的对比分析,以及语言的实际应用,以减少母语迁移造成的偏误。另外,在教学中也应注重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预测和解释哪些语言差异可能导致母语的负迁移,哪些相似处可以促进母语的正迁移,趋利避害,尽量避免中国学生在日语学习中的汉语思维,促进汉语环境下的日语教学。 第五部分,回答本文开头提出的三个问题,总结全文的内容并提出今后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可能表达 母语迁移 对比分析 标记理论 认知心理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H363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要旨8-11
- 1. はじめに11-12
- 2. 先行研究12-22
- 2.1 中国姙の可能表s蜗刃醒芯,
本文编号:9615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961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