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法语德语论文 >

概念驱动的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4 12:13
【摘要】:长久以来,在我国的德语教学中,让初学者倍感困惑的通常是与汉语语法相差甚远的德语语法。然而,随着学习活动的不断深入,由词汇带来的学习困难往往令人始料不及。学习者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却越来越感到无法恰当得体地运用德语词汇。人类学习外语的经验充分表明词汇学习对于掌握一门外语的重要性以及词汇学习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就学习者而言,对词汇学习本质的认识还需要不断深化;就教学者而言,对词汇教学方法的研究更是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有更多的工作要做。时间进入21世纪,科学研究也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交叉学科理论为外语教学研究提供了多学科领域的视角,使外语教育工作者能够站在交叉学科的逻辑起点上重新审视外语教学。用单一学科理论指导外语教学已永远成为过去时。基于此,本论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心理语言学中思维与语言相互作用的理论为引领,以对词与概念辩证统一关系的考察为切入点,探索以概念为驱动的德语词汇学习策略,力争解决目前我国德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使心理语言学理论在德语教学中实现更大价值。本论文在教学反思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从词与概念辩证关系视角解决中国学习者德语词汇学习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并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在理论层面,本论文在语言学领域明确了“概念”的特征,进一步完善了“语元”的思想,确立了概念—语元—词的内在逻辑关联及其辩证统一关系和驱动性关系。在实践层面,本论文通过访谈的方式从教师的视角了解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现状;基于对现状的分析,进一步面向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以掌握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的运用情况。最终拟构出“概念驱动的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体系”。绪论部分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理论视角和研究内容,陈述了对研究方法的设想,并提出三个研究问题:一是词与概念关系分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二是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中所运用的策略具有哪些特征,三是概念驱动的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体系包含哪些内容。第一章回顾了中西方学界在概念研究、词汇研究、词与概念关系研究、词汇学习策略研究等领域取得的诸多成就。在此基础上,本论文指出,词汇研究有必要以哲学对概念的探讨为根基,基于心理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深化对概念及其与词的关系的认识;词汇学习策略研究要以此为先导。第二章基于对语元的内涵分析结合语言学分析和心理现实性分析,进一步完善了“语元”思想;依据概念在哲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和语言学领域所具有的特征对其进行了重新界定。按照本论文的观点,概念是经由人类个体的主客观互动而形成的思维单位。这一单位在生理层面形成特定的、具有一定权值的神经通路,在心理层面引发具有社会依存性的判断和映射意象,在语言层面通常具有形式接口和语义接口。语元是言语活动中用以表征概念的最小话语单位。其内核是思维领域的概念,其形式具有任意一种语言的形态特征,其线性延展长度取决于语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稳定性。从内在逻辑关联的角度来看,语元是概念在言语活动领域的映射,是对词的具体运用;它一方面由词组构而成,另一方面又以语言的物质形态表征概念。它既是概念在语言中的固着点,是思维进入语言的凭藉;又是词在言语活动中的形成物,是语言深入思维的通道。第三章基于洪堡特的语言哲学思想和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心理学思想,通过学理分析进一步确定概念—语元—词的辩证统一关系。洪堡特从原像与形象的角度,结合语言与精神的关系、人类概念的一致性特征以及母语概念与外语概念,对词与概念的关系进行论述,从语言哲学的高度指明了概念—语元—词的辨证关系。维果茨基依照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基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儿童概念形成过程以及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对概念与词的关系进行阐释,从文化历史观的高度、以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确凿证据建立了概念—语元—词的心理关联,使三者内在地统一在一起。另外,洪堡特的对比语言学方法论和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关系的单元分析法在本论文对研究方法的选用方面起到了指导作用,奠定了本论文研究方法论的基础。第四章从概念—语元—词的辩证统一关系出发,提出“不同语言以语元为表征形式,在同一概念中得到统一”的理论假设。并以对比语言学和单元分析的方法论为指导,运用社会语言学中词感测量的方法,以汉语词感调查为基础,通过对平行语料的分析,基于英语、德语、法语语元形态调查,证明“不同语言可以表达相同的概念”且“表达同一概念的不同语言表征形式为该语言中的语元”,进而从逻辑论证的角度使总的理论假设得到证实,在言语实践层面建立了概念—语元—词的驱动性关系。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具有原发性的思维领域的概念外化为言语活动领域的语元,再行分解为传统语言研究中狭义的汉语字或印欧语词;从形态学的角度来看,语言学领域的字/词组构为言语活动领域的语元,从而进入思维领域表征概念。三者相互作用,互为驱动。因此,外语词汇学习应该以概念为驱动,以表征概念的语元为内容,以组构语元的词为归宿,在用词组构语元、用语元构成句子的基础上,用概念形成判断,不断提高学习者的外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外语思维能力。第五章运用访谈法,通过对中国德语教学界四位资深专家和五位优秀青年德语教师代表的访谈,从教师的视角了解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现状。分析表明,中国学生整体上不注意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在词汇深度上全面把握词的语义信息和句法信息,不重视语境在词汇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习惯于机械记忆词汇表中所列德语单词及其对应汉语释义,不能充分利用德语语言学知识和词汇学知识辅助词汇学习,过高估计英语词汇学习方法对德语学习的迁移作用,过分依赖汉语对德语理解和产出的中介作用。上述倾向必然使中国德语学习者的词汇学习策略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消极特征。第六章运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全国大陆地区十六个省和直辖市共二十五所院校近千名德语学习者的调查,了解其德语词汇学习策略的运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德语学习者群体整体上的词汇学习策略水平较低,缺少对词汇本质和德语词汇特点以及中国德语教学特色的关注,没能很好地协调词汇学习与思维发展的关系,不注意从认知层面对词汇进行深层加工,忽视了语境和文化在词汇学习中所能产生的积极效应,不能结合语言学和德语词汇学知识进行词汇学习。这是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效果不理想的根本原因,也是概念驱动的德语词汇学习策略体系必须克服的弊端。第七章以前六章的研究结论和调查发现为基础,结合德语词汇特点及中国德语教学特色,建构出概念驱动的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体系。该策略体系分为观念系统和方法系统两大部分,观念系统包含“以概念为驱动”、“以语元为内容”和“以词为归宿”三个理念。三个理念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分别从“用”的维度、“义”的维度和“形”的维度解决德语词汇学习问题。作为对观念系统的回应,方法系统相应地包括“活动任务法”、“情境效应法”、“文化移情法”,“语元配对法”、“整体含义法”、“组合搭配法”,“词类特征法”、“词素识记法”、“词形变换法”等九种具体操作方法,力求使中国德语学习者的词汇学习融功能、意义和形式为一体,集文化与知识于一身,基于思维运作和语言运用,以形成德语思维为目标,以概念互构为追求。两大系统、三个理念、九种方法连通互动,有机结合,构成作为整体的词汇学习策略体系。在该策略体系的指导下,中国德语学习者的词汇学习有望取得更好的效果,从而满足“新国标”对其在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等多个方面的要求。第八章对整部论文的理论出发点作了总结,对各章的内容进行了简要回顾,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研究的走向。
【图文】:

研究方法


也为了在此基础上厘清本论文所应采用的研究方法,我们对外语教育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的分类(见图0-1)。依据研究问题与研究目标,本论文既要追问词的本质,为语言学领域的词与思维领域的概念间的关系提供解释,又要为一己之思提供科学依据,以弥补个人思辨的主观性与片面性带来的不足。故就研究方法而言,本研究将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相结合,使其相互辅证,保证研究结论的科学性。整体而言,本论文将以思辨研究为基础,以质化研究为出发点,以量化研究为佐证。作为一种以文献检索、文献研读和信息析取为基本操作过程的科学研究方法,,[19]文献法将贯穿于本研究的始终。尤其在论文的绪论、文献综述、研究理据、术语界定以及策略体系建构部分,文献法基本上可以看作是本论文使用的唯一方法,用以为本研究提供选题依据、论证依据、方法依据。人总是具有直觉并可以对自己进行内部观察的。尽管直觉有的时候被证明是错误的,内部观察也可能被认为带有过多的主观性成分,但不可否认,来源于个体经验内化的直觉和具有科学素养的自我观察在科学研究,尤其是教育科学和语言科学的研究中具

概念,集合概念,概念内涵,事物


实概念逐渐替代虚假概念的过程,是深刻概念逐渐代替初步概念的过程霖先生坚持概念形成的实践观。由于实践要求的不同,人们可以从不同一事物,从而形成对于同一事物的几个不同的概念,这些概念具有不同相同的外延。为了概念使用的明确性和准确性,可以通过增加概念内涵念的外延,这叫概念的限制法;也可以通过减少概念内涵的方法来增多叫概念的扩大法。从语言的方面来讲就是增加限制词和减少限制词的方,金岳霖先生认为,从不同的角度至少可以将概念分为四类,即单独概念二的事物,如“1949 年 10 月 1 日”、“抗日战争”等)与普遍概念(外延物,如“国家”、“动物”等);集合概念(反映集合体的概念,如“森林”集合概念(不反映集合体的概念,如“树木”、“军舰”等);正概念(反映事物的概念,如“进步的”、“社会主义国家”等)与负概念(反映不具有的概念,如“不进步的”、“非社会主义的”等);相对概念(反映具有某种念,如“兄”、“大的”等)与绝对概念(反映具有某种性质的事物的概念金属”等)。[60]这样的概念划分虽然源于形式逻辑的要求,但对于我们从和把握概念以及进行语言学领域的概念研究具有基础性的指导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H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年04期

2 王娟;;巴西学者Fabio Alves翻译单位过程导向实证研究评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年04期

3 张绍杰;;语言研究中的思辨与实证[J];当代外语研究;2015年05期

4 马拯;;二语词汇习得中概念重构的理据及其路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年03期

5 李晓丽;;德语构词之缩略法[J];科学中国人;2015年03期

6 王晓梅;;探微德语构词词素特点与词汇习得的相互关系[J];读书文摘;2015年02期

7 陶源;;基于俄汉平行语料库的翻译单位研究[J];外语教学;2015年01期

8 梁惠容;;德语词汇教学[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年10期

9 杜卫华;;中德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词汇陷阱[J];现代交际;2014年06期

10 贺莉;;外语思维视域中语块的优势效应研究[J];外语学刊;201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鹤;中国德语学习者篇章写作中的词汇错误分析[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

2 王瑞;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词汇心理表征发展过程与造词偏误的心理机制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3 石洛祥;中国英语学习者惯用语块习得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韩仲谦;心理词汇的语用研究及其对二语词汇教学的意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孙晓明;第二语言学习者跨越产出性词汇门槛的机制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孝龙;维族儿童维汉双语者心理词典表征结构及双语学习机制的实验研究[D];鲁东大学;2014年

2 王辰晨;日本留学生汉语心理词典构建与词汇教学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3 杨娜;藏族大学生藏汉双语词汇表征与语义通达的实验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3年

4 俞林鑫;汉语双字词词素与整词语义表征相互作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633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waiyufanyi/26633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e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