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重音系统变化对德语强变化动词的影响
【学位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H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怡怡;德语动词补足语类型[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4年01期
2 张滔;丰富多彩的“说”──说一说德语中“说”动词[J];德语学习;1997年03期
3 胡裕;;从构式语法看德语动词的名词并入现象[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4年02期
4 ;《德语常用同义动词》[J];德语学习;2006年03期
5 洪天富;浅论德语功能动词结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年01期
6 钱文彩;汉德语言对比(五)汉德语动词时体系统对比花絮[J];德语学习;1995年05期
7 贾慧蝶;德语动词的体[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1年04期
8 虞龙发;德语职能动词结构探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9 肖培生;浅谈现代德语中的功能动词结构[J];外语教学;1982年02期
10 朱静舫;;德语动词结构剖析及教学法的简化[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继烈;;德语启蒙教学中三级跳跃概念的提出和实践[A];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C];2006年
2 Muller,M.;L.Wertenshlag;;《德语语言大纲》[A];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通讯2013年第2期(总第19期)[C];2013年
3 看卓才旦;金为勋;洛智华;朋毛扎西;;汉藏翻译系统中的动词处理研究[A];第一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周领顺;;汉语运动域运动动词(词元)的疆域和框架图景[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霍zN楠;;语料库方法在德语教学中的应用[A];东北亚外语论坛(2018 NO.4 总第8期)[C];2018年
6 吴启禄;;布依语部分常用动词的虚化用法[A];布依学研究(之五)——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7 朱琳;;起动/致使动词的类型学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任琳;梁敏响;丁道群;;势在外语动词学习中的具身效应:一项ERP研究[A];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8年
9 许宗华;;面向学习者和汉日对比的动词分类[A];第八届日本学研究论坛论文集(二)[C];2015年
10 史金生;胡晓萍;;动词带“着”的“把”字结构[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同济大学德语系教授 米夏埃尔·苏拉维茨基 翻译 Enter Consulting;马丁·路德对德语的影响[N];文汇报;2017年
2 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德文系 许宽华 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日耳曼语言文学系 何俊;德语地位堪忧 立法保护遇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3 文冀;抢占中学生德语教材市场[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4 记者 夏娜 曾永洪;我市两所中学将开展德语教学[N];玉溪日报;2010年
5 徐健;德语戏剧面向未来的自信与生机[N];文艺报;2016年
6 本报记者 王胡;德语年度青春字受到批判[N];中华读书报;2012年
7 华宗德;杜登——现代德语词典的标志[N];中华读书报;2002年
8 深圳特区报“远征”西欧线采访组记者 李剑辉 刘众 范京蓉;一网夺得“德语区冠军”[N];深圳特区报;2012年
9 杰夕;建设德语电影档案库[N];中国文化报;2013年
10 曾园;德语里的客人[N];中华读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小红;中国德语文教育历史研究(1861-1976)[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2 孙敏庆;俄语感知动词语义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年
3 张明辉;认知类动词及相关句式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常暄;中国德语系学生德语议论文写作中的元语篇标记语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5 宋欣;现代日语容器指向动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6 吕艳辉;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手部动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田臻;汉语静态存在构式对动作动词的语义制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谢晓明;相关动词带宾语的多角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武兴(VU HUNG);现代汉语状态动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10 李秋杨;汉英思考类动词语义的多角度考察[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飞;论重音系统变化对德语强变化动词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莹;德汉二阶动词对比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3 陈毓博;德语艺术歌曲语音及演唱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向阳;理工科院校二外德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文君;论德语新正字法对中国德语教学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解藜;德语新词现象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熊婷;德语中临时词现象实证研究[D];湘潭大学;2016年
8 万姝君;中国德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D];浙江大学;2016年
9 沈龙涛;德语恭维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庄利;中国高校经济德语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及其对浙江大学经济德语课程的适用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251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waiyufanyi/2825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