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法语德语论文 >

处于语义语用交界的中法祝愿行为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8 05:09
  本文将言语行为语义层面的分析和语用方面的实现结合起来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祝愿行为为例,分析其在汉语及法语中的语义表征及对其的潜在回答,并借助汉语及法语语篇补全测试观察祝愿回答语的语用策略。受试人群为:汉语本国语者、法语本国语者、中国法语学习者、法国汉语学习者,共120人。测试结果表明不同组别间祝愿回答语策略存在差异。最终把语义及语用分析相结合比较,可以看出某一言语行为可以立足于语义和语用的交叉点来进行研究。 

【文章来源】:当代外语研究. 2017,(03)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处于语义语用交界的中法祝愿行为比较研究


对听话人的施事效力

语义概念,行为


义表征应在绝大多数的文化中具有普遍性,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是由文化和/或个体差异导致的实现手段的不同。我们还将通过对祝愿行为的施事效力的总结推导出可能潜在的作为对祝愿回答的行为。3.祝愿行为语义表征分析及潜在祝愿回答对于祝愿行为的语义表征的分析,我们选取了七本法语词典和八部汉语词典作为分析工具。为了研究某种言语行为的语义表征,可以通过对能够体现这种行为的相关词汇的语义探究来完成。因此,本文中选取了汉语和法语动词“祝愿”及与其相关联的一系列名词作为研究对象。在法语中,我们首先选择研究的是动词souhaiter和其名词形式souhait。同时在研究这两个词义的过程中,两个高频词汇désirer、v?u也成为我们研究的词汇。souhaiter①想要为自己或他人拥有、享受、使用、完成……某事(物)。②以愿望或称赞的形式表达某事。souhait被表达或未表达的愿望,为自己或他人得到某事(物),看到某事发生、完成。désirer为自己或他人,有意识的向往拥有,享受,实现某事(物)。v?u①强烈的祝愿,热切的愿望来获得或看到某事完成。②在不同情境下对别人的祝愿,例如新年、重要事件。③祝愿和愿望的表达方式。④意愿、意志。从以上定义中我们得出,祝愿行为包含着最基本的意愿意义,即说话人迫切的渴望。这种意愿,不管是表达了与否,不管牵涉自身还是他人,都从积极的意义上关系到享有,使用或实现某事某物。基于这样的意愿,说话人实施了祝愿的言语行为。当谈到希望实现某事的时候,可能会使人联想到请求行为③。这两个行为都涵盖了“希望”和“实现”这两个元素。事实上,当我们祝愿某人能拥有某物或实现

施事行为


完成。②在不同情境下对别人的祝愿,例如新年、重要事件。③祝愿和愿望的表达方式。④意愿、意志。从以上定义中我们得出,祝愿行为包含着最基本的意愿意义,即说话人迫切的渴望。这种意愿,不管是表达了与否,不管牵涉自身还是他人,都从积极的意义上关系到享有,使用或实现某事某物。基于这样的意愿,说话人实施了祝愿的言语行为。当谈到希望实现某事的时候,可能会使人联想到请求行为③。这两个行为都涵盖了“希望”和“实现”这两个元素。事实上,当我们祝愿某人能拥有某物或实现某事时,一般情况下是因为祝愿人相信这样的拥有或实现是对听者有利的,而不是有利于说话人。相反,请求行为一般情况下意味着所请求的某事有助于说话人自己或第三人。本文认为祝愿行为最终的实施就是说话人对听话人说出表达(1)、(2)、(3)点意义的话语。关于祝愿行为的回答,从宏观理论上来看,会有两种回答方式。第一个可能性是接收祝愿者把这一行为看作是说话人友好的态度,对听话人展现美好的意愿。因此,听话人会选择接受祝愿。然而,一个祝愿也可能让接收者感到某种负担,例如当听话人无能力实现祝愿或感觉自己被强迫去实现祝愿时。这样,听话人可能会做出另一种反应,即拒绝祝愿。拒绝意味着接收者不愿承担这个重负,或者没有能力完成期望,甚至是听话人本并不是这个祝愿的承担人、负责人。由此,我们可以推出祝愿这一施事行为所能产生的效力如图4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Politesse linguistique et communication interculturelle——Le vou en franais et en chinois[J]. 孟筱敏.  法国研究. 2004(02)
[2]汉德祝愿语比较[J]. 倪苗,朱建华.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3]语用策略与言语行为[J]. 刘森林.  外语教学. 2003(03)
[4]“祝颂”言语行为的汉英对比[J]. 卢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3)
[5]汉语使役性言语行为的话语构造及其功能(上)[J]. 李军.  语文建设. 1998(05)

硕士论文
[1]俄语祝愿言语行为研究[D]. 胡巍葳.黑龙江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3292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waiyufanyi/33292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c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