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小语种论文 >

汉藏语述补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9 10:16
   本文以汉藏语系(以下简称“汉藏语”)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描写汉藏语述补结构的句法、语义特征,并将这些特征归纳为类型学上的若干参项,进而对汉藏语的述补结构进行分类。通过汉藏语的内部比较以及汉藏语与其他语系的比较,对其特点及生成环境作了进一步的论证。 述补结构是汉藏语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句法结构类型。国内外语言学界曾对汉藏语的述补结构做了一些研究。但总体上说,对汉语的研究较多,而对非汉语的研究较少,而且全语系的比较尚未有人做过,如何从类型学上揭示汉藏语述补结构的特点及其发展演变的成因至今仍是空白。本文针对上述问题选题并加以论述。 汉藏语述补结构比较研究的意义在理论上能够补充现代汉藏语句法理论建设中的未详尽部分,对汉藏语句法理论体系的建立有一定帮助。同时,不同语言间的比较可以使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反观具体语言的述补结构,发现一些隐性特征,从而进一步深化具体语言的述补结构的研究。述补结构比较研究的意义,还表现在它具有类型学的价值。不同语言在述补结构的类型和表意上表现出的差异反映了具体语法系统上的类型特征,而比较研究的结果不仅可以使我们看到整个语系在类型学上的特点,以及语系中各个语言在类型上的差异,还可以使我们看到语言类型与句法结构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为汉藏语类型学理论的建设提供一个方面的佐证。述补结构的比较研究,必然涉及到这一结构在汉藏语中的起源和发展。弄清述补结构在各语言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可以使我们从整体上了解这一结构产生的机制及其特征,并把握其发展脉络及方向;还可以使我们从这一特定角度切入去探索语言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对汉藏语发生学及语言接触的研究。述补结构的研究还具有语用上的价值。述补结构作为汉藏语句法结构上的主要特征,对于非汉藏语说者来说是一个学习上的难点。汉藏语述补结构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述补结构的特点,归纳、总结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并将其应用于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同时,说非汉藏语的人学习述补结构时产生的偏误又可以反过来给我们以启发,让我们重新审视汉藏语的述补结构,对其特点进行修订。 本文主要说明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说明藏缅语述补结构的发展层次。通过语族范围内述补结构的比较,根据各语言述补结构的特点将藏缅语的述补结构的发展归纳为四个阶段:萌芽状态的述补结构阶段,粘合式述补结构阶段,组合、粘合式述补结构阶段第一级(结构助词单一或不丰富),组合、粘合式述补结构阶段第二级(结构助词丰富,有重要的句法地位)。2、揭示汉、藏缅、壮侗、苗瑶各语族述补结构的异同及这些异同产生的机制。通过语族间的比较,对各语族述补结构的个性特征作了类型学上的分析,揭示述补结构的个性特征是由语言类型上的差别造成的。3、说明述补结构的存在环境及抑制述补结构发展的原因。通过语系间的比较,从类型学的角度提出述补结构主要存在于分析特征明显的语言中。粘着特征明显的语言,其语法系统中有若干语法特征,是造成粘着型语言述补结构普遍不发达的主要原因。屈折特征明显的语言,由于语序的灵活性,述补结构与状中结构之间形式上缺少区别标记,表意上又相互重合,因而不构成独立的结构类型。最后,本论文认为,汉藏语的述补结构是具体语言各自发展、形成的一种句法结构系统。述补结构的异同与语言类型的共性原则相联系,与发生学的联系不明显,也不 确定。不同的共性原则使汉藏语述补结构形成了同中有异的格局。从述补结构的总 框架到具体语言中述补结构的一个特殊小类,每一种格式的形成或变化都是共性原 则所起作用的结果。汉藏语述补结构与语言类型的关系是:分析特征越典型的语 言,述补结构越发达;反之,述补结构不发达或贫乏。SVO型与SOV型语言在语 序上的差别可以导致补语类别的不同,但并不影响述补结构在语言中的发展。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阐述汉藏语述补结构研究的意义和难点,介 绍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以及本文所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述补结构在句 法上有明确的语法标记以区别于其他结构;在语义上补语可以涵盖的语义范围很 广,并且可以指向句法中的各种成分。述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发生学上的原 因,也有类型学上的因素。述补结构的这些复杂性使其成为汉藏语语法系统中一个 独特的类别。第二章“汉藏语述补结构综述”。介绍国内外学者近半个世纪以来对 汉藏语述补结构的研究,包括研究范围、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第三章“汉藏语述 补结构的特点”。选取具有典型特征的汉藏语有关语言进行述补结构的调查,描写 语言内部述补结构的句法、语义特征。包括以下内容:语言内部述补结构的分析和 分类;归纳述补结构形式、补语的结构类型、补语的语义类别:结构助词的特点及 使用情况:基于对选定语言述补结构的调查而总结的汉藏语述补结构的基本特征。 第四章“汉藏语述补结构特点的理论分析”。在第三章对汉藏语述补结构描写的基 础上,进行语族内部和语族之间的比较。揭示藏缅语族述补结构的发展层次;说明 藏缅语族与汉、壮侗、苗瑶语族之间
【学位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H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双成;;安多藏语的小舌音[J];语言科学;2011年05期

2 唐雪凝;张金圈;;表感叹性评价的“这NV的”构式分析[J];语言科学;2011年02期

3 覃东生;;宾阳话的述补结构和体标记[J];百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推广汉藏双语教育 向建党九十周年献礼——康巴卫视举办“爱祖国爱家乡”2011年汉藏双语演讲大赛[J];西部广播电视;2011年08期

5 张欣;;补语及述补关系的语义范畴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7期

6 常婧;;汉语带宾语动结式的认知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罗爱军;南小民;潘冰冰;伍金加参;;西藏自治区汉藏语文翻译工作的现状与思考——基于西藏翻译工作者和读者的调查问卷分析[J];民族翻译;2009年02期

8 葛立胜;;“V到”小句中“V”与“到”结合紧密程度的连续统分析[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9 周锦国;马成成;;略论现代汉语中情态补语的修辞功能[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庆厦;;汉藏语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2 蔡永强;;“张三追得李四直喘气”及其相关句式[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3 吕晓玲;;南安话的“遘”字补语[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傅爱平;;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动结式译文的分析[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2002年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李长丽;;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起”不对称的原因[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6 孙宏开;;丝绸之路上的语言接触和文化扩散[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7 陆招英;;语系假设与闽方言侗台语底层词初探[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卢凤鹏;;彝汉同源关系词考释[A];乌蒙论坛[C];2006年

9 孙宏开;;改革开放以来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C];2008年

10 黄振华;;清抄明代《河西译语》再释[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四辑)[C];199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帆 苏银成 汪志球;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N];人民日报;2009年

2 戴庆厦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语言学研究要结合国家需求和学术前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杜永道;正确使用“的地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4 执笔 江荻;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5 冒浩文 林启词;少数民族语言亟待保护[N];中国民族报;2005年

6 黄行 赵明鸣;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在型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7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 张云;西藏自古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N];社会科学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王鸿良;汉藏同根[N];北京日报;2001年

9 欧阳廷勇 吴一文;苗族古文字之谜[N];贵州民族报;2006年

10 虎晶科;夏河驻红教寺工作组出新招求实效[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黎意;汉藏语述补结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2 孙艳;汉藏语四音格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赵长才;汉语述补结构的历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范丽君;汉藏语因果类复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马彪;汉语状态词缀及其类型学特征[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蒋颖;汉藏语系名量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闻静;汉藏语系“的”字结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朴元基;《水浒传》述补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朱文文;现代汉语形容词状补语序选择机制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10 杨峥琳;现代汉语述结式的不对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学慧;《野叟曝言》述补结构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2 叶晨;“二拍”述补结构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3 刘金叶;宋代述补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4 吕晓华;述补结构超常搭配研究[D];湖北师范学院;2012年

5 黄启素;《齐民要术》述补结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张毅;津巴布韦学生习得汉语述补结构的偏误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董乐乐;《佛本行集经》述补结构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8 包小金;现代汉语述补结构的认知解释[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杨黎黎;述补结构之间的结构助词的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曹守平;《金瓶梅词话》述补结构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148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zhichangyingyu/28148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f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