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语的软硬辅音:从语音数据到音法范畴
发布时间:2021-12-31 12:39
本文指出要解决语言语音学问题的关键主要不是语音学问题,而是音法学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学中把语音数据加以音法化、范畴化、概念化的问题。文章在音节发声态理论框架中,对朝鲜语的硬辅音和软辅音的音法属性和类型学地位进行探讨。结论是:朝鲜语软硬辅音实际上不是辅音问题,而是音节发声态问题。硬辅音音节是张声,变体为不送态;软辅音音节以弱送态为主,变体为弱弛、弛声和振声。
【文章来源】:民族语文. 2018,(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声波图和宽带语图比较:
《民族语文》2018年第3期19据在元音a开始后30ms处测得。下面左图tal“月亮”中的软元音H1的谐波能量大于H2,H1-H2=5.1(=40.3-35.2),这是气化元音的表现。右图*tal“女儿”中的硬元音H1-H2=-10.6(=26-36.6),是常态元音。图3谐波能量比较(发音人C):[左]tal“月亮”,[右]*tal“女儿”在我们所调查的材料中,软辅音共有66例,其中有45例H值>0,占全部软塞音的68%,结合声学频谱图和听感,可以发现这部分软塞音后接的元音(即软元音)有弱弛或弛化现象。本文对三位发音人的硬/软元音频谱斜率H值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平均H值见下表),发音人软元音弛化程度不同,发音人Y几乎全部弛化,发音人J弛化元音占全部软元音例词的64%,发音人C软元音弛化比例仅为36%。有趣的是,发音人J和C(尤其是C)的硬元音的H均值均小于Y。H值越小,表示音节越硬,也就是辅音和元音越硬,这可能是为了拉开与弛化程度较低的软元音的区别。表5三位发音人的H均值发音人软元音硬元音Y3.65-1.39J0.44-3.75C0.06-11.85统计检验表明,三位发音人各自的软/硬元音的H均值都有显著性差异(p<0.001,单尾配对t-test)。由于发音人的弛化状况不稳定,甚至同一发音人不同时间发同一个词也会不同,因此,弛化只是朝鲜语软音节的一个发声倾向。软音节的发声态主要表现为弱送态,而弛声和弱弛是自由变体。另有一个条件变体,即处于词中时会变为振声。(宣德五等1985)7.F0:表现在声合上的特征不同塞音会影响后接元音的基频(更准确的说法是,不同的发声态会导致高低不同的基频),特别是对元音的起始基频。图4显示,软元音的起始基频(左)远低于硬元音(右)。
朝鲜语的软硬辅音:从语音数据到音法范畴20图4[左]软辅音tal“月亮”,[右]硬辅音*tal“女儿”图5是我们测量的朝鲜语三套塞音后接元音的平均基频(F0)。每个元音分为九等分,分别提取每一点上的F0数据,分类加以平均,得到如下基频曲线图。图5塞音后接元音基频走势图首先来看起点基频的高度,不管爆音还是塞擦音,三套塞音后接元音的起点基频格局都相同:送气塞音后基频最高,其次硬塞音,软塞音后的基频远低于前两类。检验结果表明,三套塞音后的起点F0有显著区别(p<0.001)。软塞音后的基频曲线(双线)自始至终(除了爆音最后两个点)低于另两类。送气塞音和硬塞音后接元音基频在元音的前四分之一段有显著差异,送气塞音后的基频起点较高,后面大半段没有显著差异。跟上文GAP一样,基频在朝鲜语中并未音法化,所以无法据此认定基频在朝鲜语音系学中起到区别作用。不过,它可能在听感上会起作用。声学/听感特征与音法特征的不一致性是下一步研究的重要领域。爆音和塞擦音后接元音的基频曲线走势略有差异,塞擦音后F0曲线起点较低,走势较平缓,而塞音后的F0起点较高,降势较快。影响基频的主要因素是声带紧张程度和喉下压力。硬元音的起始基频高于软元音,是因为声带纵向拉紧程度较强,同时喉下压力也可能较大。声带的这种变化导致了发声态变化,由普通的常态发声变为前喉塞张声。朝鲜语硬辅音即前喉塞张声音节中的声母,它的主要声学特征是高调头,听感特征较紧较硬较高。相比之下,软辅音后接基频较低,这是由于软辅音属于弛声(弱弛),发声过程中声门有漏气现象,听感上有些松软。上述发现有几点值得进一步讨论。第一,前喉塞张声(即朝鲜语硬辅音的语音特征)只在少数情况下独立定义一个声域,即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十五调和气调:侗语榕江县口寨方言案例[J]. 朱晓农,韦名应,王俊芳. 民族语文. 2016(05)
[2]声调类型学大要——对调型的研究[J]. 朱晓农. 方言. 2014(03)
[3]鱼粮苗语六平调和三域六度标调制[J]. 朱晓农,石德富,韦名应. 民族语文. 2012(04)
[4]语言语音学和音法学:理论新框架[J]. 朱晓农. 语言研究. 2011(01)
[5]全浊弛声论——兼论全浊清化(消弛)低送高不送[J]. 朱晓农. 语言研究. 2010(03)
[6]发声态的语言学功能[J]. 朱晓农. 语言研究. 2009(03)
[7]弛化:探索吴江次清分调的原因[J]. 朱晓农,徐越. 中国语文. 2009(04)
[8]朝鲜语塞音的语音实验分析[J]. 于辉. 民族语文. 2008(03)
[9]试论清浊音变圈——兼论吴、闽语内爆音不出于侗台底层[J]. 朱晓农,寸熙. 民族语文. 2006(03)
[10]内爆音[J]. 朱晓农. 方言. 2006(01)
本文编号:3560274
【文章来源】:民族语文. 2018,(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声波图和宽带语图比较:
《民族语文》2018年第3期19据在元音a开始后30ms处测得。下面左图tal“月亮”中的软元音H1的谐波能量大于H2,H1-H2=5.1(=40.3-35.2),这是气化元音的表现。右图*tal“女儿”中的硬元音H1-H2=-10.6(=26-36.6),是常态元音。图3谐波能量比较(发音人C):[左]tal“月亮”,[右]*tal“女儿”在我们所调查的材料中,软辅音共有66例,其中有45例H值>0,占全部软塞音的68%,结合声学频谱图和听感,可以发现这部分软塞音后接的元音(即软元音)有弱弛或弛化现象。本文对三位发音人的硬/软元音频谱斜率H值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平均H值见下表),发音人软元音弛化程度不同,发音人Y几乎全部弛化,发音人J弛化元音占全部软元音例词的64%,发音人C软元音弛化比例仅为36%。有趣的是,发音人J和C(尤其是C)的硬元音的H均值均小于Y。H值越小,表示音节越硬,也就是辅音和元音越硬,这可能是为了拉开与弛化程度较低的软元音的区别。表5三位发音人的H均值发音人软元音硬元音Y3.65-1.39J0.44-3.75C0.06-11.85统计检验表明,三位发音人各自的软/硬元音的H均值都有显著性差异(p<0.001,单尾配对t-test)。由于发音人的弛化状况不稳定,甚至同一发音人不同时间发同一个词也会不同,因此,弛化只是朝鲜语软音节的一个发声倾向。软音节的发声态主要表现为弱送态,而弛声和弱弛是自由变体。另有一个条件变体,即处于词中时会变为振声。(宣德五等1985)7.F0:表现在声合上的特征不同塞音会影响后接元音的基频(更准确的说法是,不同的发声态会导致高低不同的基频),特别是对元音的起始基频。图4显示,软元音的起始基频(左)远低于硬元音(右)。
朝鲜语的软硬辅音:从语音数据到音法范畴20图4[左]软辅音tal“月亮”,[右]硬辅音*tal“女儿”图5是我们测量的朝鲜语三套塞音后接元音的平均基频(F0)。每个元音分为九等分,分别提取每一点上的F0数据,分类加以平均,得到如下基频曲线图。图5塞音后接元音基频走势图首先来看起点基频的高度,不管爆音还是塞擦音,三套塞音后接元音的起点基频格局都相同:送气塞音后基频最高,其次硬塞音,软塞音后的基频远低于前两类。检验结果表明,三套塞音后的起点F0有显著区别(p<0.001)。软塞音后的基频曲线(双线)自始至终(除了爆音最后两个点)低于另两类。送气塞音和硬塞音后接元音基频在元音的前四分之一段有显著差异,送气塞音后的基频起点较高,后面大半段没有显著差异。跟上文GAP一样,基频在朝鲜语中并未音法化,所以无法据此认定基频在朝鲜语音系学中起到区别作用。不过,它可能在听感上会起作用。声学/听感特征与音法特征的不一致性是下一步研究的重要领域。爆音和塞擦音后接元音的基频曲线走势略有差异,塞擦音后F0曲线起点较低,走势较平缓,而塞音后的F0起点较高,降势较快。影响基频的主要因素是声带紧张程度和喉下压力。硬元音的起始基频高于软元音,是因为声带纵向拉紧程度较强,同时喉下压力也可能较大。声带的这种变化导致了发声态变化,由普通的常态发声变为前喉塞张声。朝鲜语硬辅音即前喉塞张声音节中的声母,它的主要声学特征是高调头,听感特征较紧较硬较高。相比之下,软辅音后接基频较低,这是由于软辅音属于弛声(弱弛),发声过程中声门有漏气现象,听感上有些松软。上述发现有几点值得进一步讨论。第一,前喉塞张声(即朝鲜语硬辅音的语音特征)只在少数情况下独立定义一个声域,即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十五调和气调:侗语榕江县口寨方言案例[J]. 朱晓农,韦名应,王俊芳. 民族语文. 2016(05)
[2]声调类型学大要——对调型的研究[J]. 朱晓农. 方言. 2014(03)
[3]鱼粮苗语六平调和三域六度标调制[J]. 朱晓农,石德富,韦名应. 民族语文. 2012(04)
[4]语言语音学和音法学:理论新框架[J]. 朱晓农. 语言研究. 2011(01)
[5]全浊弛声论——兼论全浊清化(消弛)低送高不送[J]. 朱晓农. 语言研究. 2010(03)
[6]发声态的语言学功能[J]. 朱晓农. 语言研究. 2009(03)
[7]弛化:探索吴江次清分调的原因[J]. 朱晓农,徐越. 中国语文. 2009(04)
[8]朝鲜语塞音的语音实验分析[J]. 于辉. 民族语文. 2008(03)
[9]试论清浊音变圈——兼论吴、闽语内爆音不出于侗台底层[J]. 朱晓农,寸熙. 民族语文. 2006(03)
[10]内爆音[J]. 朱晓农. 方言. 2006(01)
本文编号:35602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zhichangyingyu/3560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