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教育期刊 >

基础教育管理研究的现状与热点是什么?(2)

发布时间:2017-12-09 15:00

图2:一级研究主题论文数量

分年度来看,有关“管理体制”的文章在2011—2013年基本持平,2014年开始快速增长,2016年论文占比大约是2011年的2倍,在所有一级研究主题中增幅最大。“督导与评估”领域2016年的论文占比是2011年的2.67倍,增速最快。有关“教育领导”的文章呈逐年递减趋势,2016年的论文占比不足2011年的一半,降幅最大。“学校有效管理与改进”和“教师管理”方面的论文比例波动幅度较大,其最大拐点均在2014年。其他几个主题的论文比例比较稳定(见表5)。基础教育管理

表5:各年度一级研究主题论文数占比

基础教育管理研究的热点分析

(一)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以共治求善治

2001年,我国确定了“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但在实践中,管理“以县为主”演变为经费“以县为主”,而很多县级政府财力有限,于是出现了“名校办民校”“择校收费”等问题,其公平性受到诸多质疑。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了“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在“以县为主”的基础上加强了省级政府的教育统筹,提出:“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围绕这一思路,近六年来,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既重视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又重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1.教育治理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两年来基础教育管理研究的热点。

研究者认为,教育治理的本质是以共治求善治,建构一种有限的政府、规范的市场、自觉的现代社会共同构成的治理格局,其基本特征是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权力多中心化、治理结构扁平化、治理组织网络化、治理机制弹性化。法治、自由、民主、公正是教育治理的价值基础。

政府部门过度自信而出现的“能力陷阱”,学校主体性不足,社会组织参与教育治理的能力较弱,是我国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也是当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2.管办评分离

推进管办评分离是实现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政府、学校、社会多主体有序共治的过程。研究者认为,当前政府管理教育还存在较为严重的越位、缺位、错位现象,管办评分离改革应以管办分离、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发挥“权力清单”的确权作用,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政府部门由办教育向管教育转变,由微观管理走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走向间接管理,由指令型管理走向服务型管理,突出教育管理体制功能的服务性本质。

近年来,我国相继在各地开展了管办评分离的改革试点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例如,山东潍坊市教育局按照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设立了教育惠民服务中心,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江苏镇江市教育局通过精简文件简报、严控会议活动、规范检查评比、改进调查研究,着力减轻中小学校负担;通过扩大校长的干部使用权,落实学校岗位聘任权、教师流动决定权、绩效考核分配权等举措,促进中小学自主发展。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展的委托管理探索,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将部分教育质量较差的学校委托给专业的教育中介进行管理,激发了教育中介参与办学的积极性。

当然,管办评分离改革也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例如,管办评改革联动性不足、协同性不够,学校法人治理结构还未普遍建立,社会组织在数量和专业服务能力方面还没得到充分培育,家长、社区如何参与学校管理还需明晰等。

3.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政府简政放权后,学校如何用好、用足自主权,还需要学校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教代会、学术委员会、校监会、理事会等民主管理制度建设,探讨建立合作领导机制的可行性。2012年《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颁布后,“家校合作”成为研究热点,不仅有大量的实证调查,而且有不少创新性的实践探索,如山东省建立新型家委会,落实家委会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评议权;上海长宁区建立家协会,按照家校合作的实际需要建立功能模块,使家长参与更加精细化;等等。

学校办学自主权是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政校关系的处理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难点。有的研究者认为,政府与学校之间的权责转移并不都是线性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政校关系改革中更需要考虑非线性转移的问题。政府在放权的幅度和程度上,绝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也有的研究者建议,在学校自主管理的改革设计中,应十分注重“绩效换自主”的机制建设。

(二)教育领导:校长专业发展与校长任用制度改革

1

校长专业发展

在校长专业发展方面,一是关注新时期校长的角色变化及素质要求。2013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2015年又颁布了《普通高中校长专业标准》。这两个标准均明确了校长在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方面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围绕校长专业标准,研究者探讨了校长教育者、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关注校长的领导力特别是课程领导力、教学领导力的研究。

二是关注校长成为教育家的可能性和现实制约因素,并从内生性主体养成与外生性制度培育两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三是关注校长培训的模式和实效性问题。研究者介绍了情景模拟、案例教学、校长工作室、跟岗学习等培训模式的实践探索成果,比较了不同模式的优势和局限性,建议从结构路径、技术路径和制度路径三方面进行校长培训改革,建立开放、多元、专业的校长培训体系。

2

校长任用

在校长任用方面,本着“去行政化”“教育家办学”的目的,推动校长流动。近年来各地在积极探索校长任用制度改革,如山东推行校长职级制,取消学校和校长行政级别;贵州、吉林等地推行校长任期制,要求校长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时间不超过两届。对于这些改革举措,还存在不少争议。



本文编号:12707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yywskj/1270788_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5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