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游击队》谱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4 20:21
本文关键词:《铁道游击队》谱系研究
【摘要】:当下进入消费时代,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传统观念、民族精神受到青年一代怀疑。研究《铁道游击队》的谱系就是为了凝聚目光,融铸真正的文艺经典,扩大作品在当下的影响,促进作品中一以贯之的红色精神接受与传播,使作品中的红色基因能够一代代发扬和传承下去。(绪论) 作家知侠自小无意为《铁道游击队》创作进行各种准备,一旦创作时机允许,在创作动机的诱导下作家发愤著书。每一个人都为完成一件伟大事业而生,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在点滴时间淬炼中获得了艺术生命的长青。(第一章) 《铁道游击队》小说是知侠根据自己多次采访的素材,借鉴传统小说的结构模式写就的。当事者口述资料的细节矛盾为知侠的创作提供了书写空间。他选取实有其原型的人物和确实发生过的事件,在写作时,他采用了“事件可失实”的创作方式。老队员后来讲述铁道队的故事时,他们不自觉地借鉴小说的情节,艺术和历史在双向流动呈现相互借鉴之势。(第二章) 小说创作出来后,文本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个体,由于作者文学素养的提升和政治风向的不断转变,小说进行了多次大的修改。除了正文本的变化,副文本也有自己的艺术特点和时代印记。小说共形成了七个版本,这些版本成为了铁道游击队谱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第三章) 小说《铁道游击队》在一个甲子的时光流转中被改编成五版影视剧,较之原作发生了“剧”大的变化,有时代的原因、主流的原因、大众的原因也有市场的原因。(第四章至第八章)小说和影视剧中的妇女的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她们在不同作品中形象的变迁,建构起铁道游击队女性形象谱系,女人撑起半边天。(第九章) 从抽象的小说到具象的影视剧,《铁道游击队》们仍然能“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支撑我们的党和人民由一个胜利迎接下一个胜利。但这些作品还远不够,因为铁道游击队系列作品还很多(比如连环画、京剧、舞剧以及正在拍摄的三个影视剧)将留到下一步进行研究。(结语)
【关键词】:铁道游击队 谱系 文化基因 红色精神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905;I207.42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9
- 绪论9-28
- 一、 研究源起9-12
- 二、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12-26
- 三、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26-28
- 第一章 在作家自觉与响应主流之间:《铁道游击队》小说的萌生28-49
- 第一节 作家的知识积累28-30
- 第二节 作家的生活阅历30-32
- 第三节 作家的军事准备32-34
- 第四节 作家的写作训练34-35
- 第五节 作家故事讲述能力35-37
- 第六节 作家创作动机产生37-49
- 一、 投桃报李的动机37-40
- 二、 自我实现的动机40-45
- 三、 响应主流的动机45-49
- 第二章 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铁道游击队》文本表达49-78
- 第一节 历史资料的矛盾50-72
- 一、 “政委出山”史料质疑50
- 二、 “任命书”史料的质疑50-51
- 三、 “部队情况”的史料质疑51-52
- 四、 “一打洋行”的史料质疑52-54
- 五、 “小屯整训”的史料质疑54-55
- 六、 “飞车搞枪”的史料质疑55
- 七、 “二打洋行”的史料质疑55-58
- 八、 “智打票车”的史料质疑58-61
- 九、 “巧截布车”的史料质疑61-64
- 十、 “巧打岗村”的史料质疑64-65
- 十一、“日军受降”的史料质疑65-69
- 十二、“护送刘少奇过铁路”的史料质疑69-72
- 第二节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互化72-78
- 一、 作家坚守“实有其人”的真实理念75
- 二、 作家选择“确有其事”的纪实手法75-76
- 三、 作家采用“事可失实”的创作手法76-78
- 第三章 在各个小说版本的罅隙之间:《铁道游击队》小说流变78-101
- 第一节 小说文本流变78-82
- 第二节 《解放军文艺》杂志对小说的修正82-86
- 一、 对文字标点的修改82-84
- 二、 部分修改质量下滑84-85
- 三、 美化我军丑化敌人85
- 四、 《解放军文艺》编辑对小说的影响85-86
- 第三节 小说各版本正文本间的流变86-91
- 一、 对语言文字规范化处理86-87
- 二、 对正面人物的美化处理87
- 三、 对反面人物的漫画处理87-88
- 四、 对胡服过路的滤化处理88-89
- 五、 对亲情爱情的洁化处理89-91
- 第四节 《铁道游击队》小说副文本研究91-101
- 一、 《铁道游击队》引言研究91-94
- 二、 《铁道游击队》内容提要研究94-96
- 三、 《铁道游击队》小说地图研究96-97
- 四、 《铁道游击队》小说封面研究97-101
- 第四章 1956 版《铁道游击队》电影研究101-114
- 第一节 影视剧文本流变101-104
- 第二节 1956 版《铁道游击队》电影创作背景104-106
- 第三节 从小说到 1956 版《铁道游击队》电影106-110
- 一、 凸显游击队之铁道特色107-108
- 二、 增加英雄救美人的情节108-109
- 三、 删除芳林嫂刘洪爱情戏109-110
- 第四节 1956 版电影:游走于主流规训和爱情书写之间110-114
- 第五章 1985 版《铁道游击队》电视剧研究114-121
- 第一节 1985 版《铁道游击队》电视剧创作背景114-116
- 第二节 1985 版《铁道游击队》电视剧艺术之变116-118
- 一、 增加支持儿子抗日革命母亲形象116
- 二、 建构爱情滋养中成长的新女性116-117
- 三、 凸显了反战厌战日本民众形象117-118
- 第三节 1985 版电视剧:启蒙思想影响下的故事再书写118-121
- 第六章 《飞虎队》电影研究121-129
- 第一节 《飞虎队》电影创作背景121-123
- 第二节 《飞虎队》电影艺术之变123-127
- 一、 故事讲述方式变化123-124
- 二、 整体风格变化124-125
- 三、 政治性的弱化125
- 四、 中间人物复杂性125-126
- 五、 故事结局反常性126-127
- 第三节 《飞虎队》:后现代思潮影响下的主旋律创作127-129
- 第七章 2005 版《铁道游击队》电视剧研究129-139
- 第一节 2005 版《铁道游记队》电视剧创作背景129-131
- 第二节 2005 版《铁道游记队》电视剧艺术之变131-135
- 一、 场面动作化打斗化131-132
- 二、 彰显人物的成长性132-133
- 三、 凸显战争中的爱情133-134
- 四、 增加国共合作情节134-135
- 第三节 2005 版《铁道游记队》电视剧:“红色经典”改编的精品之作135-139
- 第八章 《铁道游记队——战后篇》电视剧研究139-146
- 第一节 《铁道游记队——战后篇》电视剧创作背景139-141
- 第二节 《铁道游记队——战后篇》电视剧艺术之变141-144
- 一、 反思问题人物141-142
- 二、 丰富爱情故事142-143
- 三、 漫画敌军狡诈143-144
- 第三节 《铁道游记队——战后篇》电视剧:经典改编的狗尾续貂144-146
- 第九章 女性性别想象:《铁道游击队》谱系作品女性形象分析146-161
- 第一节 原型:鲁南妇女的群像146-148
- 第二节 芳林嫂:巾帼不必让须眉148-149
- 第三节 “铁姑娘:女性性征缺失149-151
- 第四节 灰姑娘:男性拯救的对象151-152
- 第五节 孟姜女:闺房幽怨盼君归152-154
- 第六节 “潘”之“花”:女“祸水”于女战神154-157
- 第七节 亚努斯:于连般红黑人生157-161
- 结语161-164
- 注释164-186
- 参考文献186-193
- 附录一《铁道游击队》家族谱系193-194
- 附录二《铁道游击队》小说研究史料194-197
- 附录三《铁道游击队》小说各版本印数情况197-198
- 附录四《铁道游击队》连环画出版和印刷情况198-199
- 附录五《铁道游击队》史实、解密类电视节目199-200
- 附录六 上海文艺出版社“收获创作丛书”书目200-201
- 附录七 山东卫视《铁道游击队》电视解密文字实录201-203
- 附录八 1956 版、1985 版《铁道游击队》创作家简介203-208
- 附录九 济南“皇宫”照相馆的前世今生208-209
- 附录十 莫让经典成绝唱209-21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211-21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212-213
- 致谢213-21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义贵;试论红色经典的传播效果[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2 熊文泉;“红色经典”艺术生产的内在机理分析——以作品《林海雪原》的生成、改编为例[J];当代电影;2004年06期
3 侯洪,张斌;“红色经典”:界说、改编及传播[J];当代电影;2004年06期
4 张宗伟;;一起事先张扬的文化事件——透视“红色经典”改编[J];当代电影;2007年01期
5 景秀明;;“红色经典”电视剧改编研究的反思及改编的再出发[J];当代电影;2007年01期
6 李茂民;;文化诗学:文学理论的根本变革[J];东岳论丛;2011年10期
7 尹姝红;;顺应与重构:浅析历史题材电视剧叙事特点及成因[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8期
8 刘勇;;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谱系研究的思考——兼论《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9 路春艳;;粗鄙时代的影像狂欢[J];当代电影;2013年06期
10 张扬;明星“飞虎队”[J];大众电影;1995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虹利;新世纪大陆电视剧与革命叙事[D];吉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329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732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