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性街道界面研究
本文选题:街道复合界面 切入点:场所精神 出处:《湖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街道作为人类的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舞台,影响这人,也塑造了城市。 本文首先概述了国外和国内城市街道发展的历史;随着城市社会、经济功能、环境生态功能和技术功能的变革,及其空间形态的更新和创造,城市街道及其构架产生了剧烈影响,一种新的街道分级出现,城市生活性街道概念产生。通过对城市生活性街道和街道界面的定义,我们明确了研究对象。我们也借助区分“街道”与“道路”的概念,以确定论文研究的重点。 汽车的发展带来了街道尺度的裂变;经济活动的蔓延,生产的分级扩散促使城市体系的多级化。在这种背景下,城市生活性街道由于其功能和形式不能满足现代化的需要而面临威胁,其数量锐减,形式也慢慢畸变:经过在中国多个城市的体验和调研,作者归纳出来城市生活性街道确实存在这较多的问题。 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来认识的城市生活性街道的诸多问题,回到建筑设计的着眼点,我们意识到作为建筑学出身的作者,通过对街道界面的探讨和改造,能高效地改变城市生活性街道的面貌:生活性街道侧界面元素的设计如:门、窗、阳台、墙面肌理和基础的设计;创造街道的复合界面,其中包括竖向的复合界面、建筑的复合界面以及通过复合界面的节能设计,我们可以丰富街道的表情,改变街道原本单一的层次;通过凹、凸、抬、跌空间的营造,我们试图创造跌宕起伏的街道韵律让其变得生动。底界面的高查处理、路障的设计、拼贴和肌理的特殊处理以及底界面的节能设计也是建筑学的典型的改造手法。通过对构成街道轮廓的界面设计,如:街道的瘦身,创造美轮美奂的街道对景,我们也可以营造出曼妙的街道氛围。街道第二轮廓线的巧妙处理能规整街边广告路牌,对街道夜景的关注,也是让城市生活性街道具有丰富表情的要法。把握街道界面的群形态以及留意街道界面的历史传承,对街道的小品设计格外留意,注重街道界面的色彩设计等,都是街道界面设计的关键。 通过对以上典型的建筑学的手法的界面改造,我们试图从更微观的角度改变城市设计维度的城市生活性街道界面的问题。当然,城市生活性街道界面的探索还不至于建筑手法的处理,于是我们需要重新回到城市设计的层面来看待: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设计之初,我们需要设置一套完整的设计体系、完善公众参与系统、强调跨学科的合作以及完善和健全法律法规对城市生活性街道的控制。
[Abstract]:Streets, as an indispensable way of life and stage of human beings, influence this person and shape the city. This paper first summarizes the history of urban street development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with the changes of urban social, economic, environmental, ecological and technological functions, as well as the renewal and creation of spatial forms. Urban streets and their structures have had a dramatic impact, a new sort of street classification has emerged, and the concept of urban living streets has emerged. Through the definition of urban living streets and street interfaces, We have made clear the object of study. We also use the concept of "street" and "road" to determine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utomobile has brought about the fission of the street scale; the spread of economic activity and the hierarchical diffusion of production have led to the multilevel of the urban system. Urban living streets face threats because their functions and forms cannot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ization. The number of streets has declined sharply and the form has been gradually distorted: through experience and research in many cities in China,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urban living street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urban design, we come back to the point of view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we realize that, as an author of architectural background, through the discu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street interface, Can change the appearance of city living street efficiently: design of side interface elements of living street, such as door, window, balcony, wall texture and foundation design; create compound interface of street, including vertical composite interface, The composite interface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energy-saving design of the composite interface can enrich the expression of the street and change the original single layer of the street; through concave, convex, lift and fall space, We're trying to create the rhythms of the street that come and go and make it lively. The high look at the bottom, the design of the roadblocks, The special treatment of collage and texture, as well as the energy-saving design of bottom interface, are also typical architectural methods. By designing the interface that makes up the outline of the street, such as the thin body of the street, it creates a beautiful street view. We can also create a wonderful street atmosphere. The second outline of the street can be handled cleverly to form street advertising sign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night view of the street. It is also a way to make the living streets of cities have rich expressions. We should grasp the group form of the street interface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historical heritage of the street interface,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street sketch design, pay attention to the color design of the street interface, and so on. Are the key to the design of the street interface. By modifying the interface of these typical architectural techniques, we try to change the urban living street interface from a more microscopic perspective. The exploration of the living street interface in the city is not going to deal with the construction technique, so we need to go back to the level of urban design: this is what we call the beginning of the design, we need to set up a complete design system. Improve the system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emphasize 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and perfect and perfect laws and regulations on the control of urban living streets.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TU98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子云;余翰武;;城市街区自发空间的场所精神探寻[J];中外建筑;2011年06期
2 张婷;董利斌;;建筑场所精神的诠释——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图书馆[J];四川建筑;2011年03期
3 温馨;;城市公共信息设施设计的场所精神[J];装饰;2011年07期
4 罗丹;;城市滨水空间基于场所精神下的地域性表达——以都江堰内江沿岸为例[J];四川建筑;2011年04期
5 贺元珑;;知觉、场所与园林意境——江南古典园林艺术中的知觉体验要素浅析[J];浙江建筑;2011年06期
6 潘文朋;朱雪梅;;韶关地区古村落景观空间意象解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7 郑燕宁;江芳;;生命、文化与场所精神物语[J];中外建筑;2011年07期
8 胡兴华;徐一鸣;;不垮的家园——记青川地震博物馆设计[J];四川建筑;2011年03期
9 林啸;张海清;;禅宗教义烘托下的景观形态及其场所精神——成都文殊院景观环境分析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1期
10 徐飞;吕宁;陈峻松;杨剑;;城市化下基于多等级湿地理论的河流湿地功能修复途径探讨——以宜昌市运河公园为例[J];中外建筑;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梦岑;;中国元素与场所精神的“博弈”——从苏州城市公共设施到苏州博物馆到拙政园[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2 金华;孙世界;;南京太平南路近现代建筑群场所精神重构研究[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玉书;别三江;庞国题;;玉瓶承朝露 九都沐春风——洛阳东周王城文化遗址广场设计说明[A];河南风景园林——学术论文集(第三期)[C];2005年
4 孟彤;;九宫格:形式的起点或意义的载体?[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韩晓莉;;历史地段更新与城市社会的延续——以新绛天主教堂周边地区改造为例[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王林峰;王健麟;;西安都城隍庙历史街区复合性多义空间营造[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游志雄;潘琴;;塑场所精神 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落精神的回归[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6年
8 龚静文;肖煜;;街道场所感的塑造[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吴玺;王娟;;山西阳城上庄村公共空间布局形态分析[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卢成;王健麟;;淬取·加工·创造——西安都城隍庙街区改建设计实践[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雪根;迁徙:企业群落与场所精神[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张亚萌;书卷气、展厅效应和场所精神[N];中国艺术报;2008年
3 俊清;绿色总部:万科中心的伟大抱负[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周建亮;建筑讲究“新制宜主义”[N];青岛日报;2006年
5 杨乐渝;人文地标的价值思考[N];中国建设报;2006年
6 付本臣邋梅洪元;节约型校园建筑创作要适度[N];建筑时报;2007年
7 杨海燕;历史校园景观规划中的环境艺术设计[N];建筑时报;2006年
8 刘彦红;当代景观艺术的人性归属[N];建筑时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丁艳;企业迁徒:效益与精神一个都不能少[N];中国经济导报;2004年
10 ;回首2002:来时的路[N];经济观察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孟彤;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时间观念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2 林晓;校园景观规划的主题塑造及表现方法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3 刘万里;大学校园空间的文化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4 郭永久;园林尺度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5 彭历;北京城市遗址公园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倪文岩;广州旧城历史建筑再利用的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7 李昊;物象与意义—社会转型期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建构(1978-2008)[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雪成;旧工业建筑场所重塑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2 谭源;群——一种城市设计的可能性[D];湖南大学;2001年
3 文仁树;场所·步行街·铺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4 许凡;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场所精神的营造研究及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5 丁云;“场所精神”的再生[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6 唐炎潮;界面的消解[D];厦门大学;2006年
7 王燕飞;大学校园景观与场所精神[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8 张川;基于地域文化的场所设计[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9 赵璐;高校校园公共活动空间场所精神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10 李晓君;从工业废弃地到游憩场所的景观改造与更新[D];天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623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guanggaoshejilunwen/1562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