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广告艺术论文 >

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现状、问题及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8 19:10

  本文选题:流动人口 切入点:艾滋病 出处:《复旦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一、研究背景与意义(一)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庞大,增长迅速,流动增强从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的数量逐年增加,1990年流动人口上升到2135万人,2000年约有1.2亿人;2005年末达到14735万人,目前则接近2亿人。流动人口在数量持续增长的同时,其流动性也不断增强,流动的基本方向是由农村流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二)流动人口的特点、生活环境及其高危行为使其成为HIV感染的高危人群我国的流动人口以青壮年居多,处于性活跃期,很多是未婚或与配偶分离,面临生存或者生活的压力,脱离了家庭的约束和支持,又不能完全融入到所在城市的生活中,变成了相对自由和孤独的人群;受教育水平低,缺乏必要的艾滋病的预防知识,容易导致高危行为和从事高危职业。而且,由于大部分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知识缺乏,进行高危性行为时预防措施不足,增加了性病、艾滋病的易感性;但又由于流动人口多生活在城乡结合部,缺乏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加之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意识淡薄以及对艾滋病恐惧心理,即使出现艾滋病前期症状也不去参加检测,又造成艾滋病检出率低。总之,流动人口本身并不是艾滋病的危险因素,但由于以上流动人口数量大、文化水平低、生活单调、艾滋病防患意识薄弱、高危性行为发生率高、就医遗失淡薄等特征,导致目前流动人口成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易感人群,流动人口艾滋病发病率较高。(三)不容乐观的流动人口感染形势提示研究的必要性2007年《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显示,2007年新发感染者主要发生在有吸毒、卖淫、嫖娼、男男性行为等高危行为的人群和感染者的性伴人群中;而在流动人口中卖淫、嫖娼、多性伙伴和吸毒等高危行为较多。有研究表明:流动人口中有过婚前性行为的占62%,有多个性伴侣的占12%,远高于非流动人口,而流动性极强的暗娼多为流动人口;2006年中国禁毒报告指出,我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中81.7%为社会闲散人员和农民。在明确流动人口在艾滋病传播中的高危地位后,近年来流动人口中的HIV感染者人数增加更提供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据。2005年上半年,北京、浙江、上海等省份报告的外省病例占本省总报告人数的比例超过50%,最高达87%。北京2007年上半年新发现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563例,其中外省市居民占432例;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4253例,其中外省市居民有3204例。除了流动人口的流动大大加剧HIV传播速度的现状外,流动人口的增加也提高了艾滋病监测、控制和管理的难度。目前,流动人口的工作和生活场所不固定,经济条件差,医疗保障不健全,一旦染上难以得到及时的监测、诊断、治疗、随访和管理,容易导致扩散。这些都提示,要关注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四)效果不佳的防治实践有待于科学研究与提高我国各级政府自2003年以来高度重视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工作,截至目前已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且在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效果不佳。研究表明,当前工作存在缺陷主要如下(1)干预方式不当、覆盖面低,干预效果未达到预期目标;(2)对流动人口的流动途径和环节等主要特征掌握不够导致工作开展没有针对性,多为面上工作、工作欠深入,缺乏长效机制;(3)由于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缺乏统一策略,多部门都有职责,但无部门职责,导致职责不清,加之有些部门领导对艾滋病的危害认识仍然不足,部门之间沟通不够,对艾滋病防治的职责没有充分了解,仅仅是被动参与、而非主动开展相关防治工作,导致多部门合作开展干预工作的协调机制不健全,各部门单干,导致这个部门的工作成果成为其他部门的工作问题;(4)财政投入不足,经费调拨不及时,工作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存在一定问题,这是各部门尤其基层部门的主要困难,也是责、权、利不明确的表现;(5)缺乏具体的考核机制和考核要求。尽管国家已出台多个文件要求各部门开展艾滋病相关工作,但缺乏具体的保障和考核措施,难以督促各部门自觉坚持开展艾滋病工作;(6)相关政策存在矛盾或不统一之处。如当前各地对流动人口,一般采用属地管理和“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这明确了居住地部门和用人企业的责任,但2004年5月的《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中又规定“鼓励流动人口中的艾滋病患者回乡接受治疗”。(五)填补国内外研究空白的需要1、国外研究进展在卫生领域,AIDS或HIV早已成为世界上关注的焦点,这从MEDLINE中以“AIDS orHIV”为检索词可以搜索到的3386篇文献量可以得到确证。另一方面,流动人口的卫生问题也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以“immigrants or emigrants”查阅MEDLINE数据库,文献数量也达到558篇,而将两者结合仔细搜寻发现,仅从1983年国外才开始有报道流动人口艾滋病的研究,而至今该领域的文章只有40篇左右(其中上世纪八十年代4篇,九十年代16篇,2000年后20篇)。国外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献多停留在从流行病学的角度上描述流动人口中艾滋病的发病和患病情况,但只是客观的描述显然没有能够改变当时的环境。进入九十年代,涉及流动人口艾滋病的文献逐渐增多,并且开始出现了明确的分支,如重心在认知和态度方面的,经济影响方面的,以及探讨政策对策和社会影响方面的文献,从数量上看,研究者们越来越重视携带艾滋病的流动人口对整个社会造成的影响。总之,对国外文献的筛选研究发现,对流动人口艾滋病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比较丰富和系统,但是在提供防治策略方面缺乏共识,并欠缺方法学的支持,研究的纬度也比较单一。因此,借鉴国外经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止策略迫在眉睫。2、国内研究现状以“艾滋病”或“流动人口”作为主题词,在1994-2007年时间段所有核心期刊文献中检索,文献量均超过了2600篇。可见,随着流动人口的数量逐年增加,流动人口所带来的影响更加明显,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艾滋病不仅是医疗卫生问题,而且是社会政治经济问题。但是,同样的条件下,将“流动人口”和“艾滋病”合并检索仅得到相关文献74篇;改用关键词只检索得到53篇,作篇名仅仅能检索到19篇。可见,虽然国内单独对“流动人口”或者“艾滋病”在各个领域进行的研究和工作很多,但是国内对于流动人口艾滋病方面缺乏相关的研究或者工作。进一步,以“流动人口”且“艾滋病”且“防治”作为主题词检索到相关文献27篇;以“流动人口”且“艾滋病”且“防治”作为关键词知检索到20篇,以“流动人口”且“艾滋病”且“防治”作篇名仅仅能检索到4篇。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纵观国内研究,在现况调查和健康教育方面近年来发展较快,但迄今为止涉及防制策略的研究不仅数量极少而且仅仅停留在基于理论综述的建议提出形式,尚未形成系统、科学、合理、可操作性高的政策策略。二、材料与方法研究以政策制定科学化程序、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定性定量多重论证为指导方法。政策制定科学化程序主要应用其政策问题确认的相关思路与方法,以指导着本研究通过文献归纳分析,进行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领域存在的收集、整理与界定,关键问题的确定和论证,以及明确问题关系图,关键问题产生的潜在影响因素等;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则主要运用其表达子模,来归类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领域存在的问题并形成问题系统,通过各子模之间提示的关系,明确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总结和聚焦关键问题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定性定量多重论证方法乃是为了防范研究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而设计的检验和论证“逻辑性、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思路和操作过程:针对主要思路和观点,分别运用“焦点问题深入访谈(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文献定性和定量论证、现实数据定量模拟验证、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机构领导、职工各方的意向调查”等进行多重论证和检验。研究的资料来源方法包括文献荟萃分析法、专家咨询与论证、样本地区的现况调查、多部门成员焦点小组访谈、多部门成员个人深入访谈以及流动人口个人深入访谈等。样本地区选择广东和四川作为流入地调查省份,湖南和广西作为流出地调查省份,对四川成都市、广东东莞市、广东深圳市、湖南凤凰县和广西贺州市进行现况调查,从实践角度明确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工作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流动人口一般特征、艾滋病相关知信行情况,以及针对特定关键问题,广泛了解省、市、县(区)三级相关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基层组织等关键人物的策略意向。三、主要研究结果(一)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的工作现状第一,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工作,出台了系列相关政策。1997年,卫生部联合国际组织编写了《迎战艾滋病—中国艾滋病现状和需求报告》,将人口流动作为促进艾滋病流行的因素,并强调要“把降低危险性的努力和降低易感性的行动结合在一起”;1998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提出“流动人口聚集的场所必备有关的宣传资料”;2005年11月,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联合11个相关部门联合实施“全国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目标是提高农民工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程度;2006年3月,《艾滋病防治条例》出台,强调“政府有关部门对进城务工人员加强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提出“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根据国家的政策要求,各省制定了省级中长期规划或行动计划;铁道部、司法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和共青团中央等部门制定了本系统的《预防艾滋病战略规划》;农业部门开展了红丝带进村入户工程和阳光工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开展了农民工岗前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春风行动,这些活动中都包含有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内容。各地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也开展了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可见,从政策面上,国家及其各级政府部门已经逐渐加大了工作力度和改善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决心。第二,多数部门,尤其省级以上部门制定了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工作计划伴随国家法律、政策的出台,各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也均出台了本部门的艾滋病防治战略规划或者行动计划,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完成了省级中长期规划或行动计划的制定,铁道部、司法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和共青团中央等5个国务院有关部委和社会团体制定了各自系统的《预防艾滋病战略规划》,教育部颁布了《行动计划》实施意见。截至2005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88%的地级市政府均成立了艾滋病防治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卫生部、财政部、公安部、司法部、铁道部、全国妇联和共青团中央等部门(团体)建立了协调工作机制。本次调查中的大部分被调查者均表示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是本部门的职责,妇联、人口计生和司法等部门,甚至已将艾滋病防治工作作为本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列入日常工作计划或工作考核内容之一。现对各部门所制定的艾滋病防治相关职责以及启动的相关工作中涉及流动人口的内容作简要综述,可以看出,访谈地区政府部门尤其是省级以上部门制定了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工作计划。第三,多部门参与局面初步形成,以宣传教育行为干预、监测与病例管理服务、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相关救助等5类工作为主访谈地区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相关部门包括从省级至基层的卫生、计生、建设、妇联、共青团、工会、文化、公安、民政、教育、司法、劳动与社会保障、工商、农业、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18个相关部门和团体,多部门开展工作形式和内容包括宣传教育行为干预、监测与病例管理服务、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相关救助等5类,可以看出多部门参与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的局面初步形成。对于18个部门和团体的既往工作内容进行归纳与总结后,当前各部门与团体开展的防治具体内容包括宣传教育、行为干预、监测与病例管理服务、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和相关救助等5类工作。第四、与国家规定职责相比,防治职责落实还存在较大差距,形势不容乐观参照我国已经出台的对各部门规定的职责要求,从开展工作的现状看,与国家规定的各部门防治艾滋病工作的职责相比,在122条职责中,包括主要组织和配合参与,仅仅落实了102条,落实达到了83.6%,当然这里的落实还包含了把主要组织职责降为配合参与等没有完全落实职责的情况,如果剔除没有完全落实职责,则落实程度仅为71.3%。28条主要组织或主要参与职责中,仅有13条完全落实了,完全落实率仅为46.4%,15条转变为部分落实,相关部门那成了配合参与者,部分落实率53.6%。而对于配合参与职责的落实情况,94条职责中仅有74条落实了,落实仅为78.7%。可以看出,虽然各级政府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各部门也制定了相关的工作计划,但是实践工作落实程度却不尽如意,距离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要求还尚有相当大的差距,应该引起相关管理部门和执行、操作部门的关注。第五,多部门参与艾滋病工作落实程度参差不齐,地区差异较大与国家规定的各部门防治艾滋病工作的职责相比,多部门参与艾滋病工作程度参差不齐,地区差异也较大。卫生、计生、妇联、司法等部门基本开展了与国家规定的工作职责相关的活动。例如,各地妇联和相关部门配合,利用工作网络,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工作,各地各级计生部门都将艾滋病宣传教育写入工作计划,成立了预防与控制艾滋病工作协调小组。与之相比,文化等部门开展的工作与国家规定的部门工作职责相比,则存在较大差距。多部门参与艾滋病工作的情况,也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以同为流动人口流入地的广东省东莞市和四川省成都市为例。在广东,工商部门大力发动组织以艾滋病为主题的公益广告,发布了一批公益广告的作品,在各级电视、电台,报刊等媒体开展公益广告的宣传,共发布了5700起。然而,在四川,省和市工商局都没有专门针对艾滋病的工作计划;省工商局没有开展相关工作。第六,我国流动人口中临时雇用劳动力、建筑工人、工厂工人和娱乐场所人员感染艾滋病的危险因素严重,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加上其独特的经济、社会和人口学特征,使得该人群成为艾滋病的脆弱和高发人群(1)流动人口以青壮年居多,危险行为发生率高既往调查都表明流动人口年龄构成年轻,本次调查对象平均年龄30.9岁,以中青年为主,67.7%集中在20~40岁年龄组,各个人群稍有所不同,建筑工人、家政服务人员集中在30-50年龄段,工厂工人、个体经营者集中在20-40岁年龄段,住宿餐饮从业人员和娱乐场所人员年龄段较小,集中在15~30岁年龄段。大多数流动人口处于性活跃的年龄。由于自身的经济能力和工作环境使其难以携带家属同行,生理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性压抑太久又,受朋友或者环境的诱惑,容易发生高危行为,本次调查中有15.8%的男性调查对象发生过商业性性行为,其中娱乐场所人员和临时雇用劳动力在20%以上,工厂工人和建筑工人在15%以上,与配偶分开两地者发生商业性性行为概率为13.6%,远远高于与配偶同在一地者6.3%。最近一次安全套使用率较低,仅为59.3%。(2)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缺乏,寻求健康服务意识薄弱流动人口文化程度较低,57.1%为初中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20.2%,在工作中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少,仅有不到一半的访谈对象接受过岗前和在岗培训,并且这种培训绝大多数仅仅局限于工作相关(生产和销售)执业技能/岗位技术方面的培训,艾滋病相关知识欠缺,家政从业人员和建筑工人的UNGASS指标知晓率仅分别为4.5%和5.6%,33.9%的调查对象认为正确使用安全套不会减少艾滋病的传播,76.6%的调查对象认为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也正是由于对艾滋病知识的不了解,使他们对待艾滋病感染者持排斥的态度,69.5%的人不愿意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同事共事。流动人口没有城市户口,大多数是单位的临时工,基本被排斥在城市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再加上工资收入水平低,一般不愿意也无法承受健康服务的费用,这方面的意识相对薄弱。本次调查发现,问及需求时,一半调查对象回答没有任何需求,出现性病相关症状后有33.8%的调查对象选择自己买药治疗或者不作处理,女性出现生殖道相关症状后有42.8%选择自己买药治疗或者不作处理。只有1.6%的流动人口接受过VCT服务,其中有过商业性性行为或者临时性行为等高危行为者接受服务的比例也仅为3.6%。(3)流动人口收入较低、生活条件较差文化生活单调造成其流动频繁,易于发生危险行为经济型流动人口流动的根本动力在于经济原因,尽管与流出地的收入相比,在流入地打工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但与同在流入地的当地居民相比,其工资收入水平大大偏低,调查显示61.8%的调查对象月收入低于1000元,收入分布也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广东东莞发达地区,平均月收入为1100,四川成都平均收入为900元。定性访谈结果发现追求更好的收入和待遇是流动人口频繁流动的主要动力。流动人口虽然在城市劳动和生活,但他们大多数亲属还在农村,会经常往返于农村和城市,根据李培林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在春节返乡探亲的占93.7%。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东部好于西部,沿海好于内地,因此这种流动大多数是在省际之间的流动,东部省份往往是流入大省,西部省份往往是流出大省,同时在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往往是省内流动人口的流入地,如四川的成都市。流动人口为了更好的待遇或者工作环境,在城市、工作单位之间流动频繁,本次调查显示流动人口平均3年转变一个城市,不到2年会转变一个工作单位,这种工作和地址的不稳定性使其难以建立巩固的社会关系,降低了社会支持度。大多数流动人口的主要居住方式为集体宿舍、集体租房或由雇主提供简陋的集体宿舍,生活卫生条件差,营养状况差。工作枯燥乏味、劳动强度大,下班后的文化娱乐生活单调乏味,有调查显示农民工在工作之余“睡觉”者占60%,深入访谈结果显示部分流动人口发生商业性性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感到无聊、排遣寂寞。这种辛苦,管理严格不自由而单调无聊的生活往往也容易导致工作的变动,访谈结果发现,除了寻求更高的收入外,对目前工作生活的不满是职业变换的第二大原因。(4)流动人口社会支持薄弱,接受培训和干预服务不足绝大部分流动人口外出打工是自发、无序的行为,本次调查仅有2.8%的流动人口是通过政府部门组织外出务工,与既往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农业部门开展的“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年培训目标量仅为600万,与上亿的流动劳动力相比,存在很大的缺口,这种流出的无序性使得政府部门丧失了在流出地对流动人口流出前进行相关教育和培训的最后机会。此外,流动人口很少与各类政府部门接触,访谈对象报告接触过的部门只有卫生部门、公安部门和计生部门,接触原因主要是需要办理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如在公安部门办理暂住证,到卫生部门办理健康证。仅有8.9%的调查对象获得过免费安全套,26.5%的调查对象接受过艾滋病宣传材料,实际开展工作与国家对各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存在较大差距。(5)流动人口本身道德观念及对艾滋病态度不良询问调查对象面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同事(工友)的态度,结果显示75.4%的流动人口不愿意与其继续共事。不同类型人群中,不愿意最高的是临时雇佣劳动力,达到了84.6%,不愿意比例最低的个体经营者,也达到了72.0%。(二)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领域存在问题的确认通过对“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8年285篇文献的阅读与分析,系统归纳总结出影响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工作落实的问题共有65类,按照问题系统宏观模型提示的子模进一步进行归纳得到24类问题,通过对于24类问题的严重性(问题的社会影响广度和深度,文献提及比例)和重要性(特定问题对领域基本目标的影响力,层次分析法),形成问题的优先解决顺序,结果如表1。基于此,考虑到问题的可解决性(问题在现有环境和条件下能获得解决的可能性),以及艾滋病防制涉及部门实践中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从多部门防制实践出发,确定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关注的问题——焦点问题如下:1.部门和团体间缺乏和谐的组织协调、配合,有效的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尤其是有效干预开展少、形式单一、深度不够;2.宣传、培训、监测及有效的干预覆盖率低,可及性差;3.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专项经费不足;4.流动人口多、文化水平低等本身因素,政府有关部门对流动人口,特别是流动人5.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人员素质不高、人员缺乏。(三)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的策略研究针对关键问题,研究通过专家深入访谈方式,广泛了解省、市、县(区)三级相关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基层组织等关键人物的策略意向,研究研制出包含六大方面的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策略。首先,加大对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工作的专项投入,尤其基层防制经费和建立稳定、适宜的投入机制,提高投入效率入手,解决专项经费问题,统筹经费安排、为各部门工作提供保障条件。第二,通过五个方面的努力——“强化“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的职能和协调能力;多部门变被动“配合”为主动落实;发挥各部门网络优势,整合部门间艾滋病防治相关工作;落实“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明确用人单位的责任;充分发挥居委会、社区卫生服务等基层组织机构的作用。”第三,强化宣传教育等干预工作,探索治本策略措施,最大力度改变流动人口的知信行。具体来讲,首先加强宣传教育,尤其流出地的宣传教育等干预工作,如进一步加强外出务工人员和大量的自发(朋友、亲属介绍等)的外出打工人员的集中培训。当前的很多办法都是在对问题围追堵截,是一种更倾向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解决眼前,忽视长远的办法。对于艾滋病这种与社会影响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预防和控制,应该从精神和文化的层面进行重视,开展有效的精神和文化的宣传熏陶,探索治本的策略措施。第四,三点一线一条龙来解决艾滋病患者缺乏有效管理问题。建立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间的联动机制,对感染者和病人实行无缝化管理;明确流入地对流动感染者和病人的随访、抗病毒药物治疗及美沙酮维持治疗责任;把流动感染者和病人的随访、抗病毒药物治疗及美沙酮维持治疗费用纳入中央转移支付预算。第五,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人员队伍的建设。首先需要针对各部门现有防制人员,明确其工作职责,进行定期艾滋病及其防制相关知识,以及防制职责培训和业务考核,实行资格准入制,竞争上岗,实行择优录用聘用制和年度考核淘汰制。在防制专业人员空缺的地方,由各部门直接向社会招聘,逐步吸收正规医学教育和专业培训的人员进入,充实人力。第六,由于艾滋病防制工作的特殊性,只有在全社会努力的前提下才能成功,,因此,研究明确了十四个部门在流动人口的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不同职责与任务,为各部门的有效协调、切实落实职责提供科学依据。四、研究中的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一)结果创新1、运用文献荟萃分析法、专家咨询、现况调查数据等多种方法,首次系统、全面地明确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的实践和理论共同关注的问题,为加强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也为其他同类研究提供较为系统的科学参考。2、研究通过对广东和四川2流入地调查省份、湖南和广西2流出地调查省份18个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等多部门成员焦点小组访谈和人深入访谈,系统地明确了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关各部门和团体工作开展和职责落实程度现状。通过对7类115名流动人口的个人深入访谈,系统和全面地明确我国流动人口基本情况、流动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态度、行为等现况。为进一步改进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工作提供了本底。(二)方法和应用创新研究遵循“公共政策制定和研究方法”建议的“系统的政策问题确认思路”,借助于分析“报道、消息、内参、统计资料、专业文献、书籍、文件”,总结收集存在的问题。具体为:利用现有文献进行分析,尽可能系统地查阅和收集有关“特定区域”的文献,引入和应用文献Meta分析、科学计量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的原理思路,对文献进行定性和半定量专题研究,系统分析和总结归纳究竟存在哪些问题,从理论研究者角度,科学确认问题解决的优先顺序,明确问题轻重缓急、主次关系,把握住关键问题和焦点问题。克服了利用焦点组访谈或名义团体法等方法快速确认问题的缺陷,不仅是“大致”了解问题,而且达到了“系统全面搜集”和“精确界定和表述”,“问题科学归类”同时,结合现况调查结果以及问题的可解决性,在卫生系统宏观模型提示的问题系统以及问题相互作用机制下,从多部门防制实践出发,确定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关键问题。总之,研究综合集成并应用文献荟萃分析、专家咨询、现况调查数据等多种方法,探讨并形成一整套的问题确定思路与方法,为进行系统全面地界定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领域存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奠定了基础。(三)研究的不足之处研究在明确关键问题及其现状基础上,研制了优先解决关键问题,有效推进我国艾滋病防制工作的解决策略。为了确保解决策略的科学性和广泛可接受性,研究遵循了政策制定科学程序,吸收了现有研究的合理部分,并紧密结合了现况调查和相关部门焦点问题深入访谈结果,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并未进行策略可操作性实践检验。如果时间允许,可进行解决策略的实践可操作性方案研制,并通过实践模拟运行对策略的可操作性进行检验和修正。这也将成为本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184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左谦;北京市两处建筑工地农民工艾滋病知识、行为及健康教育需求调查[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2 薛婧;黔滇交界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动模式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的关系[D];贵州财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309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guanggaoshejilunwen/16309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c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