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菲斯与中国早期电影
本文选题:格里菲斯 + 中国电影 ; 参考:《当代电影》2006年05期
【摘要】:格里菲斯对于中国早期电影的影响,近来愈为研究者所重视。本文从报纸杂志广泛搜索历史资料,追溯到1920年代上半期的历史语境,认为对于“萌芽时代”的中国电影,格里菲斯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由于他的影片所表现的思想和艺术,中国人真正接受了电影,并视之为教育工具。格里菲斯不仅被当作电影艺术的楷模,也是为新兴的电影话语所打造的偶像,与好莱坞文化一起,被融汇到中国自身的社会改良方案中。本文揭示了《赖婚》、《重见光明》等影片的成功,在启动电影广告、报纸影评等方面产生了历史性效应。在流通与诠解中,格里菲斯像一个炫目的影像舞台,衍生出本土的电影话语,交织着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思想潮流,其中文字和文学传统的中介作用,如万花筒般千姿百态。
[Abstract]:The influence of Griffith on the early Chinese films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recently.This paper traces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first half of the 1920s from the extensive search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in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to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first half of the 1920s and holds that Griffit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hinese films of the "budding era".Because of the thought and art embodied in his film, the Chinese really accepted the film as an educational tool.Griffith is not only regarded as a model of film art, but also an icon for the new film discourse, which, along with Hollywood culture, has been incorporated into China's own social improvement plan.This paper reveals that the success of the films, such as "late Marriage" and "seeing the Light again", has had a historic effect on the initiation of film advertisements and newspaper reviews.In circu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Griffith, like a dazzling image stage, spawned the local film discourse, intertwined with the ideological trend of cosmopolitanism and nationalism, in which the mediating role of text and literary tradition was as varied as a kaleidoscope.
【作者单位】: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
【分类号】:J9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英进;阅读早期电影理论:集体感官机制与白话现代主义[J];当代电影;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道新;;中国早期电影叙事的优良传统[J];电影艺术;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超;现代进程中的空间呈现[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叶宇;1930年代好莱坞对中国电影的影响[D];北京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卓雯君;明暗交织的艺术界—《申报》副刊《艺术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万笑男;冉升的明星?堕落的女性?:1920年代上海的电影女明星[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蒋烨琛;时代诉求与多元透视[D];浙江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晓燕;许立勇;;本期议题[J];当代电影;2011年08期
2 刘媛玉;李悦;;属于那个时代的璀璨——浅析中国电影黄金年代的秘密[J];群文天地;2011年16期
3 赵宁宇;;2011年,中国电影之叹[J];大众电影;2011年14期
4 浦任;;中国电影业一声叹息[J];新经济;2000年12期
5 王志敏;;风景这边独好的忧虑[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丁亚平;;姜文与中国电影的发展[J];文艺争鸣;2011年13期
7 裴超;;王琪 中国电影塑型领军人[J];时尚北京;2011年09期
8 向荣;;看碟:《闰年》[J];西部广播电视;2011年07期
9 雪风;晓琦;嘉玲;张翰;任义;王建南;;十年前,我们更爱电影。[J];电影世界;2011年09期
10 ;戛纳中国风[J];黄金时代;200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式宪;;新世纪十年:以文化主体创新为根本是时代赋予的使命[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梁振华;陈少远;;“镜城”风景:中国电影中的北京映像[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莫里茨·德·哈尔德;;从奇迹到幻灭:中国电影在欧洲[A];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第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2年
4 石川;;家的重建:中国电影的一种叙事策略研究[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周星;王利丽;;后WTO时代的中国电影发展之路——兼论好莱坞对中国电影的影响[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谢铁骊;;表演需从“三个”出发[A];新世纪电影表演论坛(下)——第八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1年
7 陈犀禾;郑洁;;中国电影的美学和政治经济学——一个关于中国电影的资本结构、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关系的历史研究[A];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第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2年
8 黄式宪;;反思“后大片现象”:努力弘扬我们民族文化的主体性[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9 王宁;;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文化批判[A];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第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2年
10 夏衍;;1987年夏衍同志给首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的亲笔贺信[A];新世纪电影表演论坛(下)——第八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星;《神女》:造就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N];北京日报;2005年
2 林密;什么样的中国电影赚钱?[N];中国电影报;2005年
3 赵军;走出去的中国电影把什么带进来[N];中国电影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丁一岚;中国电影海外市场攻略[N];中国电影报;2005年
5 赵军;中国电影市场国际化不知不觉地到来[N];中国电影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陈汉辞;外资:中国电影的危机还是契机?[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李春利;中国电影制造在海外受瞩目[N];光明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赵宇清;进口大片,,中国电影的“坎儿”[N];黑龙江日报;2005年
9 记者 洪伟成 实习生 韩t
本文编号:17517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guanggaoshejilunwen/1751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