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广告艺术论文 >

电视文化中的“快感”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02 12:02

  本文选题:电视文化 + 快感 ; 参考:《苏州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摘要】:快感(pleasure)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愉快、快乐的感觉,主要是指一种感官上的快适和生理上的舒畅感受。快感和身体感觉有关,但又不局限于此。本文在梳理西方快感理论的流变过程中,拟以快感理论的发展流变为经,以不同学科领域的理论家对快感问题的论述为纬,考察美学、精神分析以及文化社会学研究的快感理论。从不同理论视野中的快感概念出发,比较系统地阐述电视文化中的快感理念、生成机制、接受与再生产机制、表现形式以及价值批判等问题,同时也在电视文化研究的理论、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并且将电视“真人秀”作为个案,分析其快感表征。 论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共有六章。 “引言”部分概述了快感理论的发展轨迹。略谈古希腊思想家、康德、尼采、巴赫金、弗洛伊德、拉康、罗兰·巴特、杰姆逊、穆尔维和费斯克等人对快感概念的论述,为进一步论述电视文化中的快感问题做铺垫,同时交代了论文选题的缘由、国内外对快感问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第一章从美学、心理学和文化社会学研究的角度来探讨电视文化中的快感理念。快感与美感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美学的基本问题。而大众文化的勃兴则导致审美泛化,快感开始取代美感成为审美文化的主角。电视文化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承载并体现大众文化对快感的追求。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一步肯定了快感是生命本能,劳拉·穆尔维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探讨了电影的视觉快感与权力的问题。穆尔维的“凝视”理论可以运用于分析电视商业广告对女性形象和女性身体的展示。 后现代文化社会学的理论家则将快感置于后现代社会的文化、政治、经济体系中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巴赫金描述的狂欢文化的特征在当代电视文化快感中得到体现和强化。在左派理论家看来,快感具有某种颠覆性。娱乐快感与政治话语的关联在中国当代电视文化中存在着更加复杂的张力。在消费社会,快感甚至成了商品化的欲望,快感成为一种经济,这也会在电视文化中加以体现。 第二章回答电视文化中的快感是如何生产的。在商品生产主导的社会里,电视机构是快感的生产主体,互文、开放、多义的生产者式文本是意义和快感的潜在体。 第三章从接受主体的角度,阐释受众为何以及如何从与电视文本的互动中获得快感。视觉文化的转向和“看”的方式的变革导致人们阅读和思维的浅化,感性快感的解放则使受众对电视文化中的快感的需求增强。因此,具有主体性的受众会在与文本的互动中激活其潜在意义,获取快感。 第四章探讨了电视文化中的快感的表现形式,即窥视、游戏、狂欢三种典型形式。 第五章以电视“真人秀”为个案,结合具体节目对电视文化中的快感进行阐释和批判。 第六章对当下电视文化中放大娱乐功能、解构经典文化、强调身体叙事的快感追求进行了反思与批判,指出如果当代电视文化完全以感官的“快感”置换艺术的“美感”,将会造成审美不适和价值混乱。 结语部分,总结全文,概述了电视文化中的快感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将电视文化纳入复杂的快感理论的视角下,深入分析其追求感官快乐的机制与表现,从而得出了本论文的主要观点: 一、电视文化中的快感的生成与精英文化逐渐式微,大众文化迅速崛起的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大众文化的工业化生产和世俗化审美促使电视媒体转而关注日常生活,重视感性娱乐。 二、电视文化中的快感的生成与电视节目的商品化生产和流通模式是分不开的。追逐收视率,追逐受众注意力资源是当代电视商品化运作的一条基本规律,对利润的追逐促使电视媒体放弃形而上的美感追求而崇尚形而下的感性娱乐。 三、娱乐化的快感生产和消费成为当下电视文化的主体,电视娱乐的形式和内容花样不断翻新,快感程度节节攀升。娱乐游戏是人的天性,适当地诉诸于感性快乐,有助于满足好奇心,放松精神,愉悦心灵。但追求快感也应该有个度,如果过度透支娱乐,一味追求感官享乐,节目就会走向低俗和混乱,严重影响电视文化生态的健康与和谐。
[Abstract]:The sense of pleasure and pleasure in the sense of pleasure and pleasure mainly refers to the sense of pleasure and physiology in the sense of pleasure and pleasure . In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pleasure and body ,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concept of pleasure in TV culture ,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 the acceptance and reproduction mechanism , the form of expression and the criticism of value are systematically expounded . At the same time , some new attemp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theory , content and method of the research on TV culture .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 preface , text and conclusion , in which the body part has six chapters .

The introduction part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development track of the theory of pleasure .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pleasure in TV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s , psychology and cultural sociology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easure and aesthetics has always been the basic problem of aesthetics .

Freud ' s theory of mental analysis further affirms that pleasure is the instinct of life , and Laura Mulvey explores the visual pleasure and power of the fil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 Mulvie ' s " gaze " theory can be used to analyze the display of women ' s image and women ' s body in TV commercials .

The theorists of post - modern cultural sociology put pleasure in the cultural ,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ystem of the post - modern society .

The second chapter answers how the express in the TV culture is produced . In the society where the commodity production is dominated , the television organization is the production subject of pleasure , the mutual text , the open , the multi - sense producer text is the latent body of meaning and pleasure .

The third chapter explains why the audience and how to get the pleasure from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text of TV . The change of visual culture and the way of " watching " leads to the light of people ' s reading and thinking , and the liberation of perceptual express gives the audience the enhancement of the demand for pleasure in the TV culture . Therefore , the audience with subjectivity can activate its potential meaning in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text , and get the pleasure .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expression of pleasure in TV culture , namely peeppe , game and carnival .

In the fifth chapter , we interpret and criticize the express feeling in TV culture by using TV ' s reality show as a case .

In the sixth chapter , to enlarge the entertainment function and deconstruct the classical culture in the present TV culture , it emphasizes the reflection and criticism of the fast - sense pursuit of the body narration ,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aesthetic discomfort and the value confusion will be caused if the contemporary TV culture completely replaces the aesthetic feeling of art with the sense of " pleasure " .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meanings of pleasure in TV culture .

The innovation of this thesis is that the first time to integrate the TV culture into the complex pleasure theory , deeply analyze the mechanism and performance of its pursuit of sensory pleasure , and conclude the main point of view of this thesis :

Firstly , the formation of the fast feeling in the TV culture and the gradual formation of the elite culture are inseparable . It is because the industrialized production and the secularization of the popular culture encourage the television media to shift to the daily life ,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emotional entertainment .

Second , the production of pleasure in TV culture and the commercial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pattern of TV programs are inseparable . The pursuit of audience rating and the pursuit of audience attention resources are a basic rule of modern TV commercial operation .

3 . The pleasur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entertainment become the main body of the present television culture , the form of TV entertainment and the content pattern are constantly renovated and the degree of pleasure is increased . The entertainment game is human nature , it can help to satisfy curiosity , relax the spirit and delight the soul . However , the pursuit of pleasure should also have a degree . If excessive overdraft entertainment , the pursuit of sensory pleasure , the program will go to a low level and chaos , seriously affect the health and harmony of the TV cultural ecology .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9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钰;;论大众文化的快感转向[J];理论界;2011年07期

2 孙国太;;充分利用电视文化载体传承满族语言文化[J];满族研究;2011年02期

3 傅媛蕾;周素妹;;论电视文化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J];中国报业;2011年04期

4 李荣;;电视文化: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J];中国电视;2011年06期

5 王刚;何静;;江西红色电视形态研究[J];电影文学;2011年15期

6 许秀静;;理想国与“地下文学”——文学的可能性空间[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周维;;“失乐”与“复乐”——对《局外人》中默尔索的精神分析[J];法语学习;2011年04期

8 郭勇健;;美·审美·艺术——与王祖哲先生对话[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王祖哲;;概念分析:快感、美、美感、审美与艺术——兼论美学即是艺术哲学[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王蓓;;也谈美、审美与艺术——兼与王祖哲先生商榷[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晓燕;;浅议国家电视文化安全的“外在建构”[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梁婷婷;;论电视文化作为一种消费文化[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陈利;;浅谈电视文化的发展趋势[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隋岩;;电视文化的跨学科研究视角[A];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欧阳国华;;基于分子生物学的快感人假设论纲[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6 范藻;;美学 怎样面对电视文化的时代挑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曲春景;;论电视文化批评[A];中国传播论坛(2002)——中国电视剧传播[C];2002年

8 陈韬文;;大中华跨境电视与电视区域化[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全球传播、媒介与创意产业-对后工业文明的思考”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9 李文明;;《电视批判》:媒介批评的典型个案[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10 陈爱华;;从比较中看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郝 语;聚焦电视文化[N];河北日报;2003年

2 哈嘉莹;电视文化不只是消费[N];人民日报;2004年

3 董浩;地市台电视文化活动浅议[N];咸阳日报;2009年

4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 张振华;电视文化必须讲究文化品格[N];光明日报;2011年

5 姜华 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电视文化的危险在于娱乐无限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陈玲莉;剧透:更有利于提升观影快感[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年

7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现代传播》主编 胡智锋 本报记者 邱振刚;当前电视文化生态的失衡与矫正[N];中国艺术报;2010年

8 本报驻伦敦记者 张晓;透视英国的电视文化[N];光明日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周静;贵州电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仪式在筑举行[N];贵州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赵芳;锐意改革 推动电视文化事业跨越发展[N];六盘水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晓红;电视文化中的“快感”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2 李春霞;电视与中国彝民生活[D];四川大学;2005年

3 许丙泉;从快感到美感[D];山东大学;2006年

4 徐勇;大众文化政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孙海沙;当下中国文化期刊的符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谭玲;网络:电视批评立体生态构建者[D];四川大学;2007年

7 荣耀军;多维话语系统的竞争与共生[D];厦门大学;2008年

8 孔令顺;中国电视的文化责任问题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9 宋法刚;中国电视剧的悲剧性:存在、价值与批判[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10 李杨;凤凰电视文化现象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司林;武汉城市圈电视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程奇芳;电视文化环境对小学生教育的影响[D];山西大学;2012年

3 张毓茜;武汉城市圈电视文化资源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吴演丽;论尼尔·波兹曼的电视文化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5 卫甜甜;电视文化与乡村老年人日常生活[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董小钰;对电视文化纪实栏目《回家》的文化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韦映;现代传媒环境下的中国当代电视文化现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吴逸晟;电视文化探索:维度构建与差异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司洪海;淄博市张店区中学生电视文化消费态度调查及教育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邹莉;语文教育直面电视文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9686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guanggaoshejilunwen/19686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4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