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广告艺术论文 >

接受视角下电视商业广告的“双赢”

发布时间:2017-07-02 18:00

  本文关键词:接受视角下电视商业广告的“双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接受美学 设计伦理 电视广告 商业广告 【摘要】:我国的电视商业广告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如何更好的吸引受众以达到传达商品信息的商业目的,与此同时还要遵循设计伦理的倡导,在电视媒介传播商品信息时减少对受众的不利影响,增强电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是电视商业广告面临的挑战,也是机遇。接受美学理论本身作为文学理论,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具备了更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对广告设计的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通过接受美学理论对受众进行研究,就能更好地把握受众的消费倾向,从而达成商品的销售目的。 从接受美学理论的角度审视当下我国电视商业广告的弊端和发展前景,在商业创意方面结合“以读者为中心”“期待视界”“召唤结构”等接受美学主要理论,通过对具体广告实例的分析、比较、演绎并结合其他相关理论进行综合论述以及建议意见,发掘和引领受众的接受行为从而达到电视广告的商业目的。同时,电视商业广告在设计伦理层面对受众的影响通过接受理论角度下的审视,应引起广大广告设计者、管理者和受众的重视。从接受理论的角度研究电视广告在受众中的接受过程,是为电视广告能够积极遵循设计伦理进一步提供理论依据,并且重申设计伦理之于广告设计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接受角度研究电视商业广告,使其实现商业和伦理的双赢,是我国构建先进经济和文化之时的必要探索。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究电视商业广告,既对设计理论学科进行了新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接受美学理论的内涵,使其在更广阔的学科领域内具有更广泛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接受美学 设计伦理 电视广告 商业广告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713.8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绪论9-11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9-10
  • 1.1.1 选题的背景9
  • 1.1.2 选题的意义9-10
  •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10
  • 1.2.1 研究方法10
  • 1.2.2 研究思路10
  •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10-11
  • 1.3.1 研究内容10-11
  • 1.3.2 创新之处11
  • 第二章 我国电视商业广告的特点及发展现状11-14
  • 2.1 电视商业广告简析11-13
  • 2.2 我国电视商业广告的现状13-14
  • 第三章 接受美学理论对电视商业广告的启示14-32
  • 3.1 接受美学理论简述15-16
  • 3.2 在商业方面对电视商业广告的启示16-21
  • 3.2.1 研究受众的“期待视界”17-19
  • 3.2.1.1 把握“定向期待”17-18
  • 3.2.1.2 激发“创新期待”18-19
  • 3.2.2 “召唤结构”是受众体验的好方式19-20
  • 3.2.3 必须以读者为中心20-21
  • 3.3 在伦理方面对电视商业广告的启示21-31
  • 3.3.1 道德观念在电视商业广告中的缺失23-26
  • 3.3.1.1 虚假广告属于违法行为23
  • 3.3.1.2 为以新闻为名的虚假广告23-25
  • 3.3.1.3 “不怀好意”的比较25-26
  • 3.3.2 人文关怀在电视商业广告中的匮乏26-31
  • 3.3.2.1 女性广告塑造女性形象26-27
  • 3.3.2.2 儿童广告的“科教片”性质27-28
  • 3.3.2.3 诱导广告——潜移默化的接受28-30
  • 3.3.2.4 恶俗广告——“通俗”向“恶俗”的转化30-31
  • 3.4 本章小结31-32
  • 第四章 设计伦理在电视商业广告中的贯彻与实施32-35
  • 4.1 法律法规和监管32-33
  • 4.1.1 法律法规条文的细化32
  • 4.1.2 政策要合理,监管要到位32-33
  • 4.2 从业者提高素养33-34
  • 4.2.1 设计者33
  • 4.2.2 设计行业领导者33-34
  • 4.3 设计教育34-35
  • 结论35-37
  • 致谢37-38
  • 参考文献38-39

【参考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兴;设计伦理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接受视角下电视商业广告的“双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109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guanggaoshejilunwen/5109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9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