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网络流行语传播的社会心理动因及社会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4 00:17

  本文关键词:网络流行语传播的社会心理动因及社会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流行语 社会心理 社会影响 引导对策


【摘要】: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13亿,可见,网络早已走进千家万户,影响着中国近五分之二的人口。网络不仅给人们带来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而且给人们带来一种新的语言形式——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网民的青睐,迅速而广泛地传播于网络和现实生活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 本文主要采用归纳法、阐释法、文本分析法和例证法等,对网络流行语的概况、流行的社会心理动因、社会影响及规范措施等方面进行交叉的跨学科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对网络流行语的概念进行梳理,提出网络流行语是传统语言在网络环境中的一种语言变体,它来源于网络或网络之外、在网上得以广泛传播,并在一定时期内流行于网络或社会生活中。网络流行语包括网络流行符号、网络流行字、网络流行词、网络流行句以及网络流行文体等。将网络流行语分成娱乐类网络流行语和民生类网络流行语,并从所要表达的心理基调和功能上对二者加以区分。 第二,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包括:本质上的非独立性、语言结构的多样性、外在形式的简洁性、使用主体的年轻化、五官感受的可感性、时空分布的跨越性、发展过程的动态性、使用条件的专用性、社会影响的双重性;总结出网络流行语的五个发展趋势,即外在形式日趋丰富、内在语义日趋偏离、社会意义日趋明显、创新空间日趋增大、影响范围日趋广泛;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生存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媒介环境等。 第三,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主体及其特征,,着重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了网络流行语传播的社会心理动因,主要包括:求异心理:张扬自我个性、自尊心理:体会个人价值、宣泄心理:疏导不良情绪、亲和心理:赢得良好印象。 第四,总结了网络流行语的积极影响,包括提高交流速度,拉近交际距离;促进舆论监督,反映民生民意;增添交流乐趣,排解不良情绪;增强传播效果,实现经济价值。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的消极影响,包括:冲击语言规范,造成交流障碍;引发网络暴力,威胁社会安定;颠覆伦理道德,阻碍文明建设;挑战传统媒体,颠覆其权威性。最后针对网络流行语带来的不利影响,从政府、媒体、学校以及网民自身出发,提出了网络流行语的引导对策,主要包括:出台法律法规,实现有法可依;建立相关机构,加强监督管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鉴别能力;实行多重标准,做好技术把关;开展校园活动,加强教育引导;培养自律意识,提高媒介素养。 本文研究主旨在于系统地总结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情况,开拓网络流行语原因研究的新视角,全面看待其利弊,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网络流行语的良性发展,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为大众服务。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社会心理 社会影响 引导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36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绪论10-18
  • 一、 研究背景和现实依据10-11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6
  • (一) 国外研究现状11-14
  • (二) 国内研究现状14-16
  • 三、 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16-17
  • 四、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17-18
  • 第一章 网络流行语概述18-35
  • 第一节 网络流行语的概念及分类18-21
  • 一、网络流行语的概念厘定18-19
  • 二、网络流行语的多样分类19-21
  • 第二节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趋势21-27
  • 一、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分析21-25
  • (一) 本质上的非独立性21-22
  • (二) 语言结构的多样性22
  • (三) 外在形式的简洁性22-23
  • (四) 使用主体的年轻化23
  • (五) 五官感受的可感性23
  • (六) 时空分布的跨越性23-24
  • (七) 发展过程的动态性24
  • (八) 使用条件的专用性24-25
  • (九) 社会影响的双重性25
  • 二、 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25-27
  • (一) 外在形式日趋丰富25-26
  • (二) 内在语义日趋偏离26
  • (三) 社会意义日趋明显26
  • (四) 创新空间日趋增大26
  • (五) 影响范围日趋广泛26-27
  • 第三节 网络流行语的生存环境27-35
  • 一、 经济环境:语言诞生的基础28
  • 二、 政治环境:语言表达的保障28-29
  • 三、 文化环境:语言发展的温床29-33
  • (一) 国民文化素质提高29
  • (二) 外来文化不断渗透29-30
  • (三) 网络文化迅速发展30-32
  • (四) 大众文化逐渐兴起32-33
  • 四、 媒介环境:语言传播的通道33-35
  • 第二章 网络流行语传播的社会心理动因35-49
  • 第一节 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主体分析35-38
  • 一、 使用主体的统计分析35-36
  • 二、 使用主体的多元特征36-38
  • 第二节 网络流行语传播的社会心理动因38-49
  • 一、 求异心理:张扬自我个性38-40
  • (一) 时代造就独特个性39
  • (二) 年龄突显与众不同39-40
  • 二、 自尊心理:体会个人价值40-41
  • (一) “自我妨碍”以退为进40-41
  • (二) “二次创作”提供捷径41
  • 三、 宣泄心理:疏导不良情绪41-44
  • (一) 现实刺激宣泄心理41-43
  • (二) 群体提供宣泄场所43-44
  • 四、 亲和心理:赢得良好印象44-49
  • (一) 印象整饰维护面子44-45
  • (二) 群体归属吸引同盟45-47
  • (三) 群体规范导致从众47-49
  • 第三章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影响及引导对策49-63
  • 第一节 网络流行语的积极影响49-54
  • 一、 提高交流速度,拉近交际距离49-50
  • 二、 促进舆论监督,反映民生民意50-51
  • 三、 增添交流乐趣,排解不良情绪51-52
  • 四、 增强传播效果,实现经济价值52-54
  • 第二节 网络流行语的消极影响54-58
  • 一、 冲击语言规范,造成交流障碍54-55
  • 二、 引发网络暴力,威胁社会安定55-57
  • 三、 颠覆伦理道德,阻碍文明建设57-58
  • 四、 挑战传统媒体,消解其权威性58
  • 第三节 网络流行语的引导对策58-63
  • 一、 出台法律法规,实现有法可依58-59
  • 二、 建立相关机构,加强监督管理59
  • 三、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鉴别能力59-60
  • 四、 实行多重标准,做好技术把关60-61
  • 五、 开展校园活动,加强教育引导61-62
  • 六、 培养自律意识,提高媒介素养62-63
  • 结语63-64
  • 注释64-67
  • 参考文献67-70
  • 参考网站70-7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1-72
  • 致谢72-74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伟;;“\L丝”一词的传播机制与社会心理[J];青年记者;2012年36期

2 林露萍;;从注意力经济看微博流行体的传播[J];新闻世界;201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伟;;新媒体与日常生活实践研究——以“\L丝”一词的传播机制与社会心理研究为例[A];第三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微;会话含义理论视角下的“寂寞句式”研究[D];渤海大学;2013年

2 李翠婷;网络流行语影响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3 刘凯;社会心理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4 肖琳玲;网络传播中舆论关键词(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157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5157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1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