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庄《史记音义》考评——以《史记索隐》、《正义》所存佚文为例
本文关键词:刘伯庄《史记音义》考评——以《史记索隐》、《正义》所存佚文为例
【摘要】:刘伯庄《史记音义》是唐初的一部《史记》注本,原书于宋代之后已佚。现存于《史记索隐》、《史记正义》中的佚文有256条,涉及注音、释义、释地理、补史实、考典制等多个方面,在音义训诂、优化史注体例、保存先唐《史记》版本资料及保存历史文献资料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价值,在《史记》注释史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不足之处在于"不见旁通"及注释偶有不确。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关键词】: 刘伯庄 《史记音义》 辑佚 内容 价值
【分类号】:G256;H13
【正文快照】: 刘伯庄《史记音义》是成书于唐朝的《史记》注本,其注释风格及内容为后世所取重。司马贞在《史记索隐序》赞其曰:“刘伯庄达学宏才,勾深探赜,又作《音义》二十卷,比于徐、邹,音则具矣。”①又于《史记索隐后序》曰:“其采邹、徐二说,兼记忆柳公音旨”。②可见,刘伯庄《史记音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敏红;;《越谚》与范寅的方言学思想[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11期
2 张雷;《韵补》所引汉代著述及其文献价值——以《易林》为例[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2000年03期
3 吴克强;审美:语文教育本质的回归[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4 柳新军;从俄汉语言的世界图景看语义场理论[J];外国语言文学;2002年04期
5 孟江虹;奈达“对等/等效翻译”理论之我见[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6 刘景耀,刘芳;《释名》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地位[J];河北学刊;2003年01期
7 刘晓南;论朱熹诗骚叶音的语音根据及其价值[J];古汉语研究;2003年04期
8 肖莉;;论反讽[J];怀化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9 海峰;;中亚东干语的语言学价值[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郑心灵;;言语理解及其探索价值[J];焦作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邱亲仁;;辞书学与双语词典学理论的新突破——读《辞书学与双语词典学探索》[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秦德祥;;吟诵传承的价值、疑难与设想[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3 彭懿;;《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新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祁艳;;手机短信中的“无厘头”[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宝红;清代笔记小说俗语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郭蓉;《文选》李善注征引式训诂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红;《小尔雅》述评[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喜荣;《说文通训定声》中的“说文”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3 周振风;《史记》三家注研究[D];南昌大学;2005年
4 雷芳;汉语移就辞格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胡光美;汉语谐音现象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7年
6 李向明;《红楼梦》省略类型“是”字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雪槐;《梦溪笔谈》动植物名物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8 戚宇光;企业内口译认证考试的交际法原则和现实考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蔡金栋;文本因素对译者选择翻译单位的影响:有声思维实验下的实证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陈兴有;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的语义指向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331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533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