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也得X,不A也得X”类格式的多维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0 23:07
本文关键词:“A也得X,不A也得X”类格式的多维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无条件偏倚性对举格式 “A也得X 不A也得X” 句法 语义 语用
【摘要】:本文在真实语料考察的基础上,主要运用构式语法理论,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角度对现代汉语“A也得X,不A也得X”类无条件格式进行多角度研究。文章在写作过程中主要通过对语料的统计采用演绎与归纳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力求对该格式进行全面的分析。除了文首的绪论以及文末的结论外,文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句法方面先对“A也得X,不A也得X”格式进行了定性,认为它为“无条件式偏倚性对举格式”;进而归纳出除了全式“A也得X,不A也得X”之外的其他六类常见的类似格式(简式、省略式、替换式、倒装式、能愿扩展式以及施事扩展式);并从变项A与X的关系、性质以及音节形式三个方面详细地对该格式进行了微观分析;最后,发现“A也得X,不A也得X”格式既可以充当句法成分(作谓语、宾语、定语),也可以充当句中小句,还可以单独成句,其中以充当谓语的情况最为常见。 语义方面分别从构成项语义特征和整个构式语义特点两个方面对该格式进行语义分析,语义特征方面:认为常项“也”具有[+类同][+委婉]的语义特征,,常项“得”具有[+强制][+强调]的语义特征;变项“A”与变项“X”必须至少有一项带有动词性质,而且这些词绝大部分带有[+动态][+自主性]的语义特征;构式的语义特点方面,经分析得出“A也得X,不A也得X”格式”具有“在任何情况下都非X不可”的语义共性,以及格式内部存在的几种语义关系。 语用方面认为“A也得X,不A也得X”格式主要表现出口语化、主观性的语用特点。其中,口语化特点具体从语料来源、变体形式以及与相关格式的对比三个方面得到验证;主观性特点则主要通过该格式的施加命令、无可奈何以及表示强调的间接言语行为表现出来。
【关键词】:无条件偏倚性对举格式 “A也得X 不A也得X” 句法 语义 语用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4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4
- 0.1 研究对象8
- 0.2 研究现状8-11
- 0.2.1 无条件让步格式8-10
- 0.2.2 相关构式10-11
- 0.3 研究背景11-13
- 0.3.1 理论背景11-12
- 0.3.2 研究方法12
- 0.3.3 研究意义12-13
- 0.4 语料说明13-14
- 第1章 “A 也得 X,不 A 也得 X”类格式的句法特点14-34
- 1.1 “A 也得 X,不 A 也得 X”格式的定性及类似格式14-19
- 1.1.1 “A 也得 X,不 A 也得 X”格式的定性14-16
- 1.1.2 “A 也得 X,不 A 也得 X”格式的类似格式16-19
- 1.2 “A 也得 X,不 A 也得 X”类格式的构成成分19-30
- 1.2.1 A 与 X 的关系19-23
- 1.2.2 A 与 X 的性质23-26
- 1.2.3 A 与 X 的音节形式26-30
- 1.3 “A 也得 X,不 A 也得 X”类格式的句法功能30-34
- 1.3.1 充当句法成分30-32
- 1.3.2 充当句中小句32
- 1.3.3 独立成句32-34
- 第2章 “A 也得 X,不 A 也得 X”类格式的语义特点34-37
- 2.1 构成项的语义特征34-36
- 2.1.1 常项“也”“得”的语义特征34-35
- 2.1.2 变项“A”“X”的语义特征35-36
- 2.2 格式的句式义36-37
- 2.2.1 “A 也得 X,不 A 也得 X”类格式的句式义36-37
- 2.2.2 “A 也得 X,不 A 也得 X”类格式内含的语义关系37
- 第3章 “A 也得 X,不 A 也得 X”类格式的语用特点37-45
- 3.1 口语化39-41
- 3.1.1 从语料来源看39-40
- 3.1.2 从变体形式来看40
- 3.1.3 从与相关格式对比来看40-41
- 3.2 主观性41-45
- 3.2.1 表示施加命令41
- 3.2.2 表示无可奈何41-42
- 3.2.3 表示强调42-45
- 全文总结45-46
- 参考文献46-48
- 致谢48-49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研究成果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力量;肖应平;;“得”的语法化动因和机制[J];北方论丛;2006年01期
2 罗耀华;孙敏;阮克雄;;现代汉语叠映祈使句考察[J];长江学术;2011年02期
3 黄伟;旷书文;;试论对举结构的分类与功能[J];湘南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
5 董凤基;构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厦的几个着力点[J];发展论坛;1996年01期
6 刘礼;;农家女告倒公安局的幕后新闻——为了法律的尊严[J];法制与经济;1997年03期
7 施关淦;再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J];汉语学习;1993年02期
8 黄佩文;句式“V也得V,不V也得V”[J];汉语学习;2004年01期
9 石吉梦;;“X也罢,Y也罢”格式研究[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李凰;;“再X也Y”的构式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莉莉;现代汉语无条件让步句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964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596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