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顺应论视角下的汉语赞美语回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2 23:26

  本文关键词:顺应论视角下的汉语赞美语回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赞美语回应 顺应论 台湾大学生 大陆大学生


【摘要】:赞美语和赞美语回应是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礼貌的言语交际行为,它不仅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又可以联络感情,维系正常的人际关系。Pomerantz(1978:81-82)指出在回应赞美语的时候,听话人遵守两条原则:与说话人保持一致、避免自我赞扬。回应者通常要在这两种“既相关又矛盾”的原则中找到平衡。在前人学者的研究中,研究重点落在西方语言环境下。而且研究同种语言内部的变异,更是少之又少,特别是在汉语语境下。对于赞美语回应,中国学者的研究结果存在着分歧,这可能是因为社会准则和价值观是不断变化和顺应的。所以,本研究采用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论来研究汉语赞美语回应。 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在语料中,出现了哪些种类的汉语赞美语回应?2)对于使用赞美语回应,大陆和台湾的大学生有何异同?3)从整体来看、从大陆来看、从台湾来看,汉语赞美语回应是如何适应心理世界和社会世界的? 根据Yu (2003,2004),Herbert (1990)和Ye Lei (1995)对于赞美语回应的分类,笔者对大陆和台湾的两个师范大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得到2360条赞美语回应。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大陆和台湾的大学生赞美语回应策略的使用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和资料统计分析,笔者得出如下结论。 1)从语料整体数据分布来看,最常出现的三个赞美语回应分别是修正型(Amendment)、复合型(Combination)和接受型(Acceptance)。所以,可以说当代中国大学生倾向于委婉的接受赞美。 2)从变异语用学层面,本研究发现同种语言内部,相同点要远远大于不同点。宏观层面来看,大陆和台湾对使用赞美语回应有着相同趋势,,使用修正型(Amendment)赞美语回应最多,而中立型(Face Relationship Related Response)最少。不同点在于台湾相比大陆会更多的使用复合型(Combination)赞美语回应,而大陆倾向于使用更多的修正型(Amendment)回应。 3)当代大学生的赞美语回应是动态顺应语言使用者的心理世界和社会世界的结果。心理世界包括听话者的情绪;社会世界包括社交场合、传统中国文化、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所得出的结论不能完全概括大陆和台湾的赞美语回应的使用;社会变量需要得到严格控制。
【关键词】:赞美语回应 顺应论 台湾大学生 大陆大学生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36
【目录】:
  • Abstract4-6
  • 摘要6-10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0-13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0-11
  • 1.2 Necessity and Objective of the Study11-12
  •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2-13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3-35
  • 2.1 Defining Compliment and Compliment Responses13-14
  • 2.2 Taxonomies of Compliment Responses14-22
  • 2.3 Verschueren’s Adaptation Theory22-23
  • 2.4 Three Key Notions in Adaptation Theory23
  • 2.5 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23-26
  • 2.5.1 Linguistic Context25
  • 2.5.2 Communicative Context25-26
  • 2.6 A Tentative Framework of the Realization of Compliment Responses26-27
  • 2.7 Previous Studies on Compliment Responses27-35
  • 2.7.1 Studies of Compliment Responses Abroad29-31
  • 2.7.2 Studies of Compliment Responses in China31-35
  • Chapter 3 Research Methodology35-44
  • 3.1 Research Questions and Hypotheses35-36
  • 3.2 DCT Questionnaire36-38
  • 3.3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38-39
  • 3.4 Data Collecting Procedures39
  • 3.5 Data Analysis39-44
  • Chapter 4 Results and Discussion44-70
  • 4.1 The Types of Compliment Responses in Chinese44-46
  • 4.2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n Compliment Responses used by Taiwanese and Mainland Chinese46-61
  • 4.2.1 General Pattern of CR i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46-56
  • 4.2.2 The CR Patterns Corresponding to the Four Situations56-61
  • 4.3 The Adaptation of Compliment Responses61-70
  • 4.3.1 The Adaptation of Compliment Responses to Language Users61-64
  • 4.3.2 The Adaptation of Compliment Responses to the Mental World64-66
  • 4.3.3 The Adaptation of Compliment Responses to the Social World66-70
  • Chapter 5 Conclusion70-73
  • 5.1 Major Findings70-71
  • 5.2 Implications71
  •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71-73
  • References73-77
  • Appendix I77-79
  • Appendix II79-81
  • Acknowledgments8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相锋;会话含义与语言结构[J];外语学刊;2002年02期

2 戈玲玲;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J];外语学刊;2002年03期

3 刘佐艳;试论语义的模糊性与民族文化研究的理论依据[J];外语学刊;2002年04期

4 吕世生;语用前提对称与文化信息等值——《红楼梦》英译本译例分析[J];外语学刊;2003年01期

5 陈敏;受话·旁听·窃听——话剧《原野》中闻者角色的语用解读[J];外语学刊;2003年02期

6 陈昌义;Hymes交际能力理论的反思[J];外语学刊;2003年02期

7 侯国金,廖巧云;指令间接性与虚拟空间[J];外语学刊;2003年04期

8 侯国金;关联的是非和交际中的意义虚实——与何自然教授商榷[J];外语学刊;2004年02期

9 周民权;俄语言语行为的预测与监控[J];外语学刊;2004年04期

10 陈家旭,魏在江;从心理空间理论看语用预设的理据性[J];外语学刊;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慧琼;杜建华;;受众为何按照谣言而不是新闻行事?——对2010年两起地震谣言的比较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郭素珍;;试论合作原则及其偏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3 贺君婷;;从语用学的角度谈谈幽默语篇[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4 徐芳;;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English Humorous Utterance[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5 赵彬;;商务谈判中语用策略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6 王秋端;;间接言语行为与礼貌性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方碧月;;整合中的幽默及其审美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8 林祈;;话轮分析——推销员与潜在顾客的交流对销售结果的影响[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刘颖晴;;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迁移与语用失误以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王培;;话轮转换理论在口语教学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汉生;英国都铎王朝的语言与文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周芹芹;汉语恭维回应语的社会语言学变异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马腾;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张U

本文编号:6117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6117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7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