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论认知隐喻学:两个“意义”的区分

发布时间:2017-08-03 04:02

  本文关键词:论认知隐喻学:两个“意义”的区分


  更多相关文章: 意义 隐喻概念 隐喻话语


【摘要】:文章根据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理清认知隐喻学的意义观,提出将隐喻概念及其意义与隐喻话语及其意义区分开来、给出定义及讨论,从而把握认知隐喻学意义观的得失处,明确借鉴该理论的深层含义。
【作者单位】: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
【关键词】意义 隐喻概念 隐喻话语
【分类号】:H05
【正文快照】: 认知隐喻学的基本假设是思维(或心智)决定语言,隐喻建构了人的概念系统和日常行为,其本质是关于理解的理论,主要解释人类理解的认知机制。该学说应包含两个部分:意义理论和理解意义的解释机制。本文只讨论前者。从历史的角度看,语言哲学家们在讨论意义问题时都会提出比较清晰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婷婷;;认知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再评Lakoff & 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黄玉兰;;英汉时间谚语中隐喻的对比研究[J];科技咨询导报;2006年14期

3 张倩;;从认知隐喻看汉语的“爱”[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李明贤;李家霞;;隐喻对语篇连贯的认知阐释[J];科技信息;2010年03期

5 尚静;;论隐喻在人体器官词中的应用体现[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15期

6 朱晓静;;关于语境在隐喻解读中作用的探讨[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9期

7 胡晓榕;;从认知角度看英汉隐喻与文化差异[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8 潘冬;;隐喻概念“上”的英汉对比研究[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段文汇;;从认知看汉语广告中的隐喻[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10 吴依婷;占良颖;;认知隐喻视野下的英汉语言性别歧视初探[J];鸡西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聂亚宁;;论汉语中“水”的动态意义及隐喻概念[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陈海英;;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有关时间的隐喻翻译[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刘晗;;双重批判与反思中的理论建构——巴赫金话语理论研究之一[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谷化琳;;同类比较的字面话语与隐喻话语[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邱凯端;;英汉广告语言特性与广告图文隐喻初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蒲松龄;;隐喻构建基本要素及其与隐喻理解效果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戴卫平;高艳红;;垂直方位词“上/下”“UP/DOWN”隐喻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周楠;;通感:中英文功能与特点的比较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许峰;刘心全;;异曲同工:汉英通感的形成机制与认知阐释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天津大学文法学院 李淑清;隐喻的修辞和认知功能分析[N];山西党校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林玫;意义、词典与词典释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王松鹤;隐喻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韩大伟;英汉运动类动词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艳茹;语言的结构之思[D];吉林大学;2005年

5 刘扬锦;汉语词汇隐喻的认知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张继文;中日古典定型诗歌中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斐;动态意义观下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兴忠;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法庭语言中的隐喻[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席婉儿;隐喻对词义变化影响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4 韩国春;象似性与隐喻关系初探[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5 王蓓蕾;隐喻概念的运作机制及其在语言知识解读和内化过程中的功能[D];扬州大学;2005年

6 陈玉凤;在二语教学中作用的实证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7 黄志e,

本文编号:6125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6125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3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