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汉民族共同语的语音标准应微调为“以北京语音为基础音”

发布时间:2017-08-09 02:26

  本文关键词:汉民族共同语的语音标准应微调为“以北京语音为基础音”


  更多相关文章: 汉民族共同语 标准 北京音 调整


【摘要】:作为一种文化纽带和交际工具,汉语普通话正在超越国界而成为五大洲各地华人,乃至全人类的共同资源。这一历史性的新发展有益于华人,有利于中国,造福于全世界。汉语普通话正在快步走向世界范围内强势语言的最前列,这将是我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又一次伟大贡献。在此背景下,我们应该借鉴英语的成功经验,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本着开放、宽松、包容的态度对我们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标准明智地从宽掌握,适度多元。在维护相对稳定的共同核心语言要素和高质量相互理解度的前提下,允许和尊重汉语普通话大家庭中各区域成员拥有一定的特色,给予境内外广泛存在的普通话变体以平等的地位和充分的尊严。既要维持大同,又要尊重客观存在而又合情合理的小异,让不同地区和不同背景的汉语普通话使用者平等分享对我们民族共同语的所有权、监护权和解释权,从而强化普通话自身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以及使用者对她的认同度和归属感。这有利于在中国国内推广普通话,有助于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进汉语的国际传播,有利于在海内外汉语普通话语言社区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语音标准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其在百年国语运动中的历史使命,现在应该微调为"以北京语音为基础音"。这里"基础音"的意思不是要把地方普通话的语言特色塞进北京普通话,而是要让普通话的区域变体可以跟北京语音有所不同,但又不能差异太大,以免影响到语言交际的顺畅进行。
【作者单位】: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中文系;
【关键词】汉民族共同语 标准 北京音 调整
【分类号】:H102
【正文快照】: 1汉民族共同语标准音的历史背景汉民族共同语是在汉族人民长期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它在近几百年中逐渐形成、演化,直至成为现今通行的普通话。一直以来,国家对汉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最重视的都是语音方面。古代曾有多部官方韵书,如宋朝的《广韵》、《礼部韵略》、《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荣建;英语地域变体研究综述[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 杨应新;民族文字的基础方言和标准音问题[J];民族语文;1994年02期

3 王银泉,孙丽霞;标准英语之争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2002年02期

4 杨天雨 ,杨金华;标准音的新发展——从巴黎音和RP的失势看新型标准音的崛起[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5 高增霞;;英语国际化的进程、特点及启示[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6 于锦恩;民国时期官方确定汉民族共同语标准音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7 李新魁;;论近代汉语共同语的标准音[J];语文研究;1980年01期

8 郭熙;;论华语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02期

9 侍建国;卓琼妍;;关于国家语言的新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洁;;从区域差异和互动看华语新词语的构词单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曾艳;;论华语的两种发展模式[J];安顺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邬美丽;;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语言规划研究述评[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4 崔明海;;语言观念的变迁:北京语音如何成为近代国语标准音[J];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5 黄薇;;明清官话的标准音研究述评[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黎新第;也说“们──每──们”的反复变化[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7 李伯利;中国式英语:变体透视[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罗杰瑞,梅祖麟;关于官话方言早期发展的一些想法[J];方言;2004年04期

9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述[J];古汉语研究;1990年02期

10 叶宝奎;关于汉语近代音的几个问题[J];古汉语研究;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熙;;现代华人社会中称说“汉语”方式多样性的再考察[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梅;中古入声韵在明清韵书中的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裕\,

本文编号:6431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6431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d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