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二语习得的语调和重音偏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9 02:25
本文关键词:普通话二语习得的语调和重音偏误研究
【摘要】:本文选取6名英语母语者、6名粤语母语者和6名普通话母语者为被试,对他们使用普通话表达不同语气的512个同文异焦句的情况进行分析,找出英语母语者和粤语母语者在普通话语调和重音方面的偏误。 研究结果发现: 1.在宽焦句中,英语母语者和粤语母语者陈述句和疑问句相似度过高,两者的区别仅体现在句末字上,且陈述句表达相对较好,疑问句表达上不能将声调和疑问语调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2.无论焦点重音位置如何,英语母语者陈述句的句首音节的调阶相对较高,没有压低句首调阶的意识;而粤语母语者在焦点重音落在末一字和末二字时,没有压低句首音节调阶的意识。 3.英语母语者和粤语母语者在表达重音时,无论重读音节是什么声调,都不存在重读音节后的音高骤降现象,说明音高骤降现象虽然是作为普通话焦点重音感知的重要线索,但在二语习得中不容易习得。且英语中存在着重读音节后的音高骤降现象,但英语母语者在普通话习得中未发生正迁移,说明音高骤降现象不容易在语言间转移。 4.英语母语者和粤语母语者表达重音时,往往能通过加大时长来表达重读音节,但是通过扩大调域和抬高调阶表达重读音节的能力较弱,在调域和调阶的把握上往往顾此失彼,不能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5.在末一焦句和末二焦句中,英语母语者和粤语母语者在表达句中字时往往出现调阶下降的现象,音高走势和普通话母语者出现明显的差别。 6.当重音落在末字和末二音节上时,英语母语者和粤语母语者不能很好地处理重音和语调的关系,虽然他们会有意识地扩大调域、抬高调阶,但是幅度相对较小,表达仍然不到位,而且重读音节的调型也会发生变型,发生众多偏误。
【关键词】:普通话 英语 粤语 重音 语调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1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录5-7
- 前言7-10
- 0.1 选题背景7-8
- 0.2 选题意义8
- 0.3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8-10
- 0.3.1 研究方法8-9
- 0.3.2 论文框架9-10
- 第一章 普通话语调和重音研究综述10-19
- 1.1 普通话语调研究综述10-15
- 1.1.1 语调的定义10
- 1.1.2 普通话语调综述10-13
- 1.1.3 普通话二语习得中语调偏误研究13-15
- 1.2 普通话重音研究综述15-19
- 1.2.1 重音的分类15
- 1.2.2 普通话重音综述15-17
- 1.2.3 普通话二语习得中的重音偏误综述17-19
- 第二章 语音语料库的设计和采集19-26
- 2.1 语料库的设计19-21
- 2.1.1 被试选取19-20
- 2.1.2 文本设计20-21
- 2.2 语音录制21-23
- 2.2.1 录音对象21-22
- 2.2.2 录音设备22
- 2.2.3 录音过程22-23
- 2.2.4 录音文件整理23
- 2.3 语料的切分标注23-24
- 2.4 数据的提取与处理24-26
- 2.4.1 基频的提取24-25
- 2.4.2 基频的处理25
- 2.4.3 基频参数分析25-26
- 第三章 英语、粤语母语者和普通话母语者语调实验对比研究26-34
- 3.1 宽焦句音高分析26-31
- 3.1.1 被试内陈述句和疑问句对比研究28-29
- 3.1.2 被试间陈述句、疑问句对比研究29-31
- 3.2 宽焦句音高统计分析31-33
- 3.2.1 相关性分析31-32
- 3.2.2 方差分析32-33
- 3.3 小结33-34
- 第四章 英语、粤语母语者和普通话母语者重音实验对比研究34-44
- 4.1 句中焦句的音高分析34-40
- 4.1.1 句中焦句的音高走势图分析34-38
- 4.1.2 句中焦句的音高统计分析38-40
- 4.2 句中焦句的音长分析40-43
- 4.2.1 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41-42
- 4.2.2 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42-43
- 4.3 小结43-44
- 第五章 英语、粤语母语者和普通话母语者语调和重音协同实验对比研究44-70
- 5.1 末一焦句的语调和重音协同的实验对比研究44-56
- 5.1.1 末一焦句语调和重音协同的音高分析44-51
- 5.1.2 末一焦句语调和重音协同的时长分析51-56
- 5.2 末二焦句的语调和重音协同的实验对比研究56-68
- 5.2.1 末二焦句语调和重音协同的音高分析56-64
- 5.2.2 末二焦句语调和重音协同的时长分析64-68
- 5.3 小结68-70
- 第六章 结语70-73
- 6.1 研究成果70-71
- 6.1.1 普通话母语者语调和重音研究成果70
- 6.1.2 英语、粤语母语者语调和重音偏误研究成果70-71
- 6.2 今后工作展望71-73
- 附录73-75
- 参考文献75-79
- 致谢7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魁京;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中的句子的语调、语气理解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2 沈晓楠;林茂灿;;汉语普通话声调的协同发音[J];国外语言学;1992年02期
3 沈炯;汉语语调构造和语调类型[J];方言;1994年03期
4 王敏,孙凤波;对俄汉语语音语调教学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5 石锋;王萍;梁磊;;汉语普通话陈述句语调的起伏度[J];南开语言学刊;2009年02期
6 吴宗济;赵元任先生在汉语声调研究上的贡献[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7 江海燕;;语气词“呢”负载疑问信息的声学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沈晓楠;;关于美国人学习汉语声调[J];世界汉语教学;1989年03期
9 林焘;;语音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03期
10 曹文;;声调感知对比研究——关于平调的报告[J];世界汉语教学;2010年02期
,本文编号:6431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643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