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宋词三百首》中的转喻

发布时间:2017-08-09 17:12

  本文关键词: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宋词三百首》中的转喻


  更多相关文章: 认知语言学 转喻 宋词


【摘要】:宋词不仅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精华,也是世界文坛的瑰宝。诗人通过宋词为人们呈现了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卷,使得后人可以感受到我国古代语言的独特魅力。当前,对宋词的研究多是从文学角度探索,主要涉及内容、意境、艺术风格、思想等,但很少从认知转喻角度对宋词进行研究。所以,本文尝试运用认知转喻的理论来研究《宋词三百首》中的转喻现象,从而获得对宋词的新理解,并发掘将认知转喻运用于中国传统诗词的前景。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式内,一个概念实体作为工具,为另一个目标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途径的认知过程。 本文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以《宋词三百首》中的转喻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的转喻观出发,对宋词中的转喻现象进行了系统分析。本研究以《宋词三百首》为语料,对其中的转喻现象的应用和功能进行了详尽的研究。通过研究发现,转喻现象在宋词三百首中的运用十分普遍,共发现了276处,这些转喻可分为整体和部分之间的转喻,范畴和特征之间的转喻,范畴和成员之间的转喻,地点转喻,事件转喻和容纳转喻这六种形式。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整体和部分之间的转喻,范畴和特征之间的转喻,范畴和成员之间的转喻。 研究最终发现:(i)宋词中通过转喻所表达的意象和情感都是基于人们日常生活的自身体验和中国古代社会独特的文化背景。(ii)宋词中的转喻通过激活突显、易感知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代替部分的认知过程,使得宋词中转喻的语言很自然地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且更容易被理解。(iii)转喻映射不仅能够激发并扩展读者的想象力,同时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诗词。诗词中的转喻虽然只是涉及该认知模式内的一个凸显部分而没有将该认知模式中的所有信息罗列出来,却能激发读者充分的想象力来填补信息空白。这也是古代优秀的诗词作品能为后人留下无限的想象与回味的空间的原因。 总之,本文的研究使读者能够体会到宋词中转喻现象的普遍存在,同时使人们能够认识到认知转喻在中国古典诗歌分析中的重要作用。该论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认知语言学领域内转喻的研究,同时也为中国古诗词的研究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转喻 宋词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5;I207.23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6-7
  • Abstract7-9
  • 摘要9-11
  • Contents11-14
  • List of Tables14-15
  • List of Figures15-16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6-20
  • 1.1 Background16
  •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16-17
  • 1.3 Data Collection and Methodology17-18
  • 1.4 Organization18-20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20-26
  • 2.1 Research on Metonymy Abroad20-22
  • 2.2 Research on Metonymy At Home22
  • 2.3 Research on Song Lyrics22-26
  • 2.3.1 Traditional Research on Song Lyrics23-24
  • 2.3.2 Research on Song Lyrics from Cognitive Perspective24-26
  • Chapter 3 Theory of Cognitive Metonymy26-38
  • 3.1 Definition of Metonymy26-29
  • 3.2 Metonymy and Metaphor:Two Diferent Operational Mechanisms29-31
  • 3.2.1 Operational Mechanisms of Metonymy:Contiguity29-30
  • 3.2.2 Operational Mechanisms of Metaphor:Similarity30-31
  • 3.3 The Cognitive Nature of Metonymy31-34
  • 3.3.1 Metonymy:Conceptual in Nature31-32
  • 3.3.2 Metonymy:A Cognitive Process32-33
  • 3.3.3 Metonymy:Operating Within an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33-34
  • 3.4 Classification of Cognitive Metonymy34-38
  • 3.4.1 Whole ICM and Its Parts Metonymy34-36
  • 3.4.2 Parts of an ICM Metonymy36-38
  • Chapter 4 Cognitive Analysis of Metonymy in 300 Song Lyrics38-71
  • 4.1 Introduction to Song Lyrics38-39
  • 4.2 Data Collection39-40
  • 4.3 Metonymy in 300 Song Lyrics40-66
  • 4.3.1 Thing-and-Part ICM40-49
  • 4.3.1.1 BODY PART for PERSON Metonymy41-44
  • 4.3.1.2 FEELING for PERSON Metonymy44-47
  • 4.3.1.3 PART OF OBJECT for THE WHOLE Metonymy47-49
  • 4.3.2 Category-and-Property ICM49-58
  • 4.3.2.1 CLOTHING for PERSON Metonymy50-53
  • 4.3.2.2 COLOR for PLANT Metonymy53-56
  • 4.3.2.3 TEMPERATURE for SEASON Metonymy56-58
  • 4.3.3 Category-and-Member ICM58-60
  • 4.3.4 Location ICM60-62
  • 4.3.5 Event ICM62-64
  • 4.3.6 Containment ICM64-66
  • 4.4 The Functions of Metonymy in 300 Song Lyrics66-71
  • 4.4.1 Creaing Concise Expressions67-68
  • 4.4.2 Deepening Readers'Understanding68-69
  • 4.4.3 Activating People's Imagination69
  • 4.4.4 Constructing Vivid Images69-71
  • Chapter 5 Conclusion71-74
  • 5.1 Major Findings71-72
  • 5.2 Limita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72-74
  • References74-7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洪波;胡晓;;以身体部位隐喻为例论隐喻的翻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胡河宁;;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3 张志宏;董粤章;;习语演进的认知诠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4 高玲玲;;视觉动词SEE语义演变的认知语用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尹丕安;李健;延宏;;基于效应决策模式的认知言语交际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杨增宏;;甲骨文会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罗主宾;;现代汉语“以A为B”凝固结构语义的认知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孙芳;宋词流派研究述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9 王扬;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姜_,

本文编号:6463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6463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9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