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巴文“重叠”造字看语言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兼论汉语动词重叠问题
本文关键词:从东巴文“重叠”造字看语言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兼论汉语动词重叠问题
【摘要】:纳西语多重叠。从造字法中的重叠现象归纳出一些典型的类别和意义,与词法和句法重叠中的语法意义进行比较,以人类认知的视角考察重叠带来的意义。
【作者单位】: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关键词】: 重叠 造字结构 语法意义 动词重叠
【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12YJC740115) 西南科技大学科研基金(11sx7113)(11sx7114)
【分类号】:H257
【正文快照】: 重叠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朱德熙《语法讲义》把重叠分为音节的重叠、语素的重叠和词的重叠三种类型。前两种属于构词法范畴,第三种属于构形法范畴。又有学者在此之外,发现了重叠式短语。因此,重叠实际上有三种:构词重叠、构形重叠与句法重叠。近年来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敏;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J];国外语言学;1997年02期
2 潘国英;;论VV式动词重叠的源流和形成[J];古汉语研究;2008年03期
3 杨平;动词重叠式的基本意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大为;《醒世姻缘传》中的两种山东方言结构[J];蒲松龄研究;2000年Z1期
2 张娟;;《世说新语》“以”字处置式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3 曾海清;;近代汉语“把与”的来源去向及其句法语义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罗主宾;;现代汉语“以A为B”凝固结构语义的认知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5 王扬;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丁凌云;;双音节复合词语序排列中的认知因素[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褚福侠;;元曲“量词+儿”用法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宣恒大;;现代汉语“名词+名词”歧义格式及其理解因素[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何清顺;汉英词汇重叠式附加意义对比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10 史国东;近代汉语被字句结构的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茜;;英语重叠词的理据和认知策略[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2 蔡淑美;施春宏;;重叠形式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以阎连科作品中重叠形式的使用为例[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宗守云;;范畴化理论与四个世界理论[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4 王安琛;;试论“V—V”结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安琛;;重叠式动补短语的句法语义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劲荣;;内涵、外延与汉语修饰成分的标记隐现[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7 张小孴;;试论敦煌书仪的语料价值[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8 祖生利;;《元典章·刑部》直译体文字中的特殊语法现象[A];蒙古史研究(第七辑)[C];2003年
9 武宏琛;;现代汉语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研究述评[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10 陈迎娣;;《逆臣录》范围副词研究[A];2012西南地区语言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冯炜;《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李发;商代武丁时期甲骨军事刻辞的整理与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琴;从象似性角度谈茶诗英译中“音”与“形”的传递[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崔显丽;《清平山堂话本》连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倩;“(形+名)+动”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付瑶;概念整合理论指导下的《红楼梦》歇后语认知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胡玉国;《型世言》处置式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何立均;符号学视野下的汉字象似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朱丽艳;《左传》与《世说新语》位移动词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钟海英;叙事时距和时序艺术化操作背后的那座认知冰山[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宁;;昆明方言的重叠式[J];方言;1987年01期
2 郑懿德;福州方言形容词重叠式[J];方言;1988年04期
3 蔡权;廉州方言形容词的特殊形式及其用法[J];方言;1990年04期
4 刘月华;动量词“下”与动词重叠此较[J];汉语学习;1984年01期
5 胡孝斌;试论动词重叠“VV”式与动词“V一下”式的差异[J];汉语学习;1997年02期
6 李如龙;;闽方言和苗、壮、傣、藏诸语言的动词特式重叠[J];民族语文;1984年01期
7 李宇明;;论词语重叠的意义[J];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01期
8 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01期
9 朱景松;;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J];中国语文;1998年05期
10 邢福义;;说“V一V”[J];中国语文;2000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云;;动词的非典型重叠形式——AABB式重叠[J];大众文艺;2011年05期
2 陈立民;;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J];中国语文;2005年02期
3 刘宏珍;;“V来V去”的语法意义浅释[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年01期
4 谢新卫;浅谈动词重叠所表示的语法意义[J];语言与翻译;2002年04期
5 杨麦姣;谈古今汉语的动词重叠[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6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一种特殊的动词重叠结构[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7 罗远林;;试论动词重叠A—A式[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5期
8 张先亮;动词重叠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9 戴耀晶;;现代汉语短时体的语义分析[J];语文研究;1993年02期
10 陈慧;“你VvO”格式初探[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英;;VV与V一V式动词重叠的特征调查研究[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姚婷;;趋向词“起来”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凤吟;;双音节性质形容词ABAB式的重叠——兼与AABB式比较[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周根飞;;丰城话中助词“哩”的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刘丽艳;;“N+们”与其他表多数语法形式之区别[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6 王珂;;龚千炎语法思想研究[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7 杨文秀;;双解词典释义部分的语法信息[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曹跃香;;与“词缀”有关的术语使用情况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戴庆夏;吴启禄;;莆仙方言的形态特征[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祁艳;;“自V”结构中“自”的浅谈[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引甫;颇具特色的语文工具书[N];光明日报;2007年
2 沈锡伦;语言发展的内部原因[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3 张军 曹俊;呼和浩特方言辨正有专著问世[N];内蒙古日报(汉);2001年
4 窦东友;介词的妙用[N];文汇报;2004年
5 刘永耕;量词“样”跟“种”的区别[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6 汉滨高中 魏春红;文言虚词杂谈[N];安康日报;2009年
7 河南平顶山市二中 李晓红;中古汉语副词“分别”的虚化[N];学知报;2010年
8 史金生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现代汉语描写语法》:百年汉语语法成果的全面总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记者宋晖 通讯员刘冬青 宋青;词汇学研究手段与视角皆多元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郑述谱 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学研究所所长;从词汇学的辖域说开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Maharani(陈玉兰);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2 苏俊波;丹江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向二兰;汉英助动词句法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胡清国;否定形式的格式制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红梅;汉语方言动词重叠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6 武振玉;两周金文词类研究(虚词篇)[D];吉林大学;2006年
7 彭春芳;湖南涟源杨家滩话重叠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胡孝斌;现代汉语双叠四字格AABB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9 钟华;现代汉语焦点表现手段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10 王丽彩;现代汉语方式范畴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英;明话本小说动词重叠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李萌;现代汉语动词重叠形式语法、语义、语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林青松;《西游记》动词重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贺卫国;《醒世姻缘传》动词重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宝限;广东新会话动词重叠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刘鲁宁;初中级对外汉语教材中动词重叠内容的分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雪婷;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动词重叠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谢蓓;广西桂平粤方言动词重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慧;近代汉语动词重叠的历时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乔蓉芳;韩国学生动词重叠偏误分析[D];河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477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647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