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动词带宾语及其语义后果
本文关键词:协同动词带宾语及其语义后果
【摘要】:本文主要运用功能主义和认知语言学的方法,从现象出发讨论了协同动词带宾语现象的语义后果、机制和动因。我们认为,协同动词带宾语现象的语义后果是动词前后两个NP分别地"施事化"和"(准)受事化"以及它们各自的话题化和焦点化。我们把这些语义后果都视为NP1和NP2深层认知上的显著性在不同层面的投射。最后,我们把协同动词带宾语现象的语法机制归结于句式的套用和词项的代入,语用动因归结为表达上的简洁性和表意准确的要求。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 协同动词 语义后果 语法机制 语用动因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面向语义搜索的汉语词汇本体知识研究”(批准号:10JJD740008) 国家语委“十二五”规划项目“面向计算的文本蕴涵型式库的研究和建设”(编号:YB125-47)的资助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一引言袁毓林(1989)指出现代汉语中有这样一类动词:它要求两个名词性成分与之发生强制性的句法联系,并且当这两个名词性成分与之同现时,其中一个必须用介词成分来引导。他把这种动词称为“准双向动词”(即后来所谓“准二价动词”),如:(1)我去年和他相识→我相识(2)我明天和他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袁毓林;;论元角色的层级关系和语义特征[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3期
2 袁毓林;;话题化及相关的语法过程[J];中国语文;1996年04期
3 沈家煊;;句式和配价[J];中国语文;2000年04期
4 袁毓林;;准双向动词研究[J];语言研究;1989年01期
5 袁毓林;论元结构和句式结构互动的动因、机制和条件——表达精细化对动词配价和句式构造的影响[J];语言研究;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俭明;;构式与意象图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王丽彩;;现代汉语方式动词和方式格述题化与话题化的条件制约[J];北方论丛;2009年05期
3 帅志嵩;;中古汉语“完成”语义的表现形式[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4 盛明波;;主谓式双音词的语素语义特征分析[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5 刘国辉;;“王冕三岁死了父亲”的认知构式剖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6 刘艳茹;;句法与语义接口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7 彭育波;;连动句的认知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邵天松;粘着体宾动词的配价分析[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9 王健;;现代汉语双宾句研究综述[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王振来;李青;;被动表述语义构造分析[J];大连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周静;;从三结合角度看对外汉语句式教学——以“被”字句为例[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胡凤国;傅爱平;;汉语粘合式名词短语语义结构信息数据库[A];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王韫佳;初敏;贺琳;;汉语语义重音分布的初步研究[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4 许小星;亢世勇;;基于标注语料库的主谓谓语句的语义分析[A];中文信息处理前沿进展——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二十五周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冀铁亮;孙薇薇;穗志方;;语言学与统计方法结合建立汉语动词子类框架类型集[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云靖;北京话音节发音的时间结构[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彭吉军;《论语》话题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谢白羽;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志富;现代汉语领属性偏正结构及其相关句法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彩利;“N的V”的构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云娣;双及物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艾小艳;英汉左移位构式的认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敏;现代汉语广义领主属宾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胡学群;英语致使—位移构式的认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曹书华;“V到”句式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正莹;汉语中“V成”构式的描写与分析[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蔡雅思;“N_1(的)N_2”构式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邢学鹏;中文V+O~P结构的认知语用阐释[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10 顾海丽;“X就X吧”格式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成凯;;Fillmore的格语法理论(上)[J];国外语言学;1986年01期
2 顾阳;论元结构理论介绍[J];国外语言学;1994年01期
3 程工;评《题元原型角色与论元选择》[J];国外语言学;1995年03期
4 韩万衡;德国配价论主要学派在基本问题上的观点和分歧[J];国外语言学;1997年03期
5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6 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J];方言;1979年02期
7 鲁川,林杏光;现代汉语语法的格关系[J];汉语学习;1989年05期
8 李洁;德语配价理论的发展及成就[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年01期
9 顾阳;关于存现结构的理论探讨[J];现代外语;1997年03期
10 潘海华;词汇映射理论在汉语句法研究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1997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相文;;“可”的语法化及相关问题[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7年03期
2 赵宏;;表达经济趋简化——论元增容句式形成的语用动因[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宗世海;张鲁昌;;汉语量代词“多”的用法及其解释[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04期
4 魏红;;宾语结构形式的规约机制考察[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甘宇慧;;新闻标题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语用动因分析[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沈莉娜;岳丽娜;田泽中;;共同义动词动元的语用变化[J];大众文艺;2010年09期
7 邵敬敏;崔少娟;;“一A一B”框式结构的位序原则及语义[J];当代修辞学;2010年04期
8 刘礼进;;句子主语和宾语的关系化考察[J];外国语言文学;2011年01期
9 刘云;论篇名语言的标记性[J];云梦学刊;2003年04期
10 杨丽姣;;汉语介词的主题标志功能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金道荣;论阿尔泰语法背景下的汉语“把”字句偏误的生成机制与教学对策[D];北京大学;2010年
2 潘s銀N;现代汉语话题结构的认知语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刘礼进;视点回指和汉英长距离反身代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车静;汉语“给”与英语“give”语法化的对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2 王晓庆;位事题元角色的句法实现[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彭晓;汉语疑问指称词无定指现象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陈虹先;“没(有)什么+X”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郑雪谊;现代汉语指名性状语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6 宗轶丽;现代汉语“一+量+形”结构的认知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岳凤娇;“疑问结构形式+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8 肖奇民;乔姆斯基的特征核查理论的困境及可能出路[D];湖南大学;2006年
9 高艳丽;汉语用字结构的儿童语言习得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10 王荣斌;《这一夜,,Women说相声》言语幽默制笑机制的语用学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519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651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