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单音节动词同义词研究
本文关键词:《国语》单音节动词同义词研究
【摘要】:《国语》又称《春秋外传》,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但学术界对此有所争议,至今未有定论。本书记录了西周末至春秋时期(约公元前967年至公元前453年)的史事,全书共二十一卷,即《周语》三卷,《鲁语》两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两卷,《吴语》一卷,《越语》两卷。本书所记史事时代明确,记述内容真实可靠,记载内容广泛、词汇量大。基于这种情况,我们以《国语》单音节动词同义词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本文以《国语》单音节动词同义词为研究对象,运用“系联法”、“参照法”等理论,力求在全面分析《国语》单音节动词同义词的基础上,勾勒出《国语》的同义动词词义系统,从语义方面为专书词汇整理做一份基础性的工作。 本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首先,我们对本文的选题意义进行了介绍;其次,对《国语》语言研究情况和先秦专书动词词义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总结;再次,对本文运用的理论方法,版本依据等进行了说明。 第二部分是主体部分。首先,我们确定《国语》动词判定标准,并对动词进行归纳。对于动词的判定,以功能为标准。20世纪50年代学术界对词类问题进行了讨论,其结果表明汉语动词的分类应依据语法功能来判定。故本文根据《国语》的实际情况,从语法功能角度进行动词提取。在动词义位的归并中,坚持独立性、区别性、符合实际等原则。其次,,对《国语》单音节动词同义词研究的几个问题进行说明,包括同义词的界说、单音节动词同义词的确定方法、单音节动词同义词的辨析方法等三个方面。再次,列举《国语》单音节动词同义词,并对其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寻找各组同义词中成员之间的差别。通过对比89组同义词,找出《国语》单音节动词同义词中成员之间的细微差异。 第三部分是总结部分。总结单音节动词同义词的确定、辨别的方法等内容,希望可以为其他研究者进行历时和共时研究提供依据,同时,也为读者阅读本书提供方便。 本文的研究价值在于:对先秦典籍——《国语》中的单音节动词同义词进行研究,勾勒出《国语》的同义动词词义系统,从语义方面为专书词汇整理做一份基础性的工作。
【关键词】:《国语》 单音节 动词 同义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13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绪论10-16
- 1.1 选题意义10-11
- 1.2 研究综述11-14
- 1.2.1 《国语》语言研究概况11-13
- 1.2.1.1 注释类11
- 1.2.1.2 语法类11-12
- 1.2.1.3 词汇类12-13
- 1.2.2 先秦专书动词词义研究概况13-14
- 1.3 理论方法14-15
- 1.3.1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14
- 1.3.2 比较互证法14-15
- 1.3.3 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15
- 1.4 版本依据及其他说明15-16
- 1.4.1 版本依据15
- 1.4.2 统计次数说明15-16
- 2.《国语》动词的判定及分类16-18
- 2.1 《国语》动词的判断标准16
- 2.2 《国语》动词义位的归并16-18
- 3.《国语》单音节动词同义词研究的几个问题18-20
- 3.1 同义词的界说18
- 3.2 单音节动词同义词的确定方法18-20
- 4.《国语》单音节动词同义词确定及辨析20-71
- 4.1 《国语》单音节动词同义词概况20-21
- 4.2 《国语》单音节动词同义词辨析21-69
- 4.3 单音节动词同义词差别的归纳与考察69-71
- 4.3.1 语法差别69
- 4.3.2 语义差别69-70
- 4.3.3 修辞差别70-71
- 5.总结71-72
- 参考文献72-79
- 后记7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晶晶;;《论语》心理动词简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2 宋积良;;同义连用形成的机制与原因——以《国语》、《史记》中的同义连用为例[J];安顺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3 金树祥;对《战国策》中行为动词带宾语情况的考察[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4 刘利;从历史语法角度看《国语》的语料价值[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 钟发远;;《论语》反义动词研究[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6 武振玉;;先秦时期的“赏”、“赐”之别[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刘青;《易经》心理动词语法功能析微——兼与甲骨卜辞比较[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于富章;;“如(若、奈)××何”的结构试析[J];东北师大学报;1987年01期
9 周广干;;《左传》、《国语》否定副词比较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黄河;;《国语》中的“其”字用法考察[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雷莉;《国语》单音节实词同义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陈长书;《国语》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吴峥嵘;《左传》索取、给予、接受义类词汇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徐朝晖;《国语解》词汇语法专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丽艳;《左传》与《世说新语》位移动词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先云;《韩非子》心理动词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3 张黎丽;《国语》《左传》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姚庆保;《左传》及物动词作使动用考察[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钟海军;《国语》复音词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于正安;《荀子》动词语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刘小文;《尉缭子》军事用语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袁金春;《国语》称代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侯立睿;《国语》程度副词研究[D];山西大学;2003年
10 罗春英;《国语》中的职官称谓语[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6601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660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