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汉语非典型动结构式的论元结构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12 08:26

  本文关键词:汉语非典型动结构式的论元结构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非典型动结式 构式 转喻


【摘要】:汉语典型动结式(A类)和非典型动结式(B类)都由表示动作的动词加上表示结果的补语构成。非典型的动结式有基本式和特殊式,它们在以下两个方面与典型的动结式有差别:一是没有受事论元,即没有变化的主体;二是补语与动词有更严格的选择限制关系,补语是对动词的细化。虽然有A类和B类差别,但是在某种情况下也存在竞争关系。对极性程度动结式的考察证明,转喻机制为A类构式向B类构式过渡并最终B类构式的胜出提供了认知理据。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非典型动结式 构式 转喻
【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青年项目“英汉构式生成与识解的转喻动因研究”(项目编号:2010EYY004) 同济大学校文科基金“英汉非典型动结构式的论元实现”(项目编号:1100-219-055)资助
【分类号】:H146.3
【正文快照】: 零、引言动结式由动词加上表示结果、状态的动词或形容词构成。典型的动结式意义可以表述为:一个实体因受所处语言结构中动词所指代的动作的影响而发生了状态的改变,大致可以归为四类构式,如使动动结式(A1)、自动动结式(A2)、复合事件动结式(A3)和简单事件动结式(A4)。(参看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进;论“赋比兴”的语言结构和修辞系统[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2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3 李彬;语言·符号·交流——谈布拉格学派的传播思想[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02期

4 董秀芳;“不”与所修饰的中心词的粘合现象[J];当代语言学;2003年01期

5 李勇忠;转喻的认知语用阐释[J];外国语言文学;2003年04期

6 张权,张立新;论图式推论的转喻理据[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7 崔玉珍;非受事宾语的产生机制及其语法化过程[J];常熟高专学报;2004年05期

8 宋志强,谢朝群;隐喻与转喻的认知研究[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朱炜,徐晓梅;通感现象的认知性透视[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杨海明;“中产阶级”隐喻和转喻的投射[J];修辞学习;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理;;英汉直接致使移动句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董秀芳;;领属转喻与汉语的句法和语篇[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3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陈君均;;转喻与话语分析的语用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陈道明;;借代与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高蕊;;从认知角度谈“来”字的语法化——从上古到现代的历时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李洁红;;论转喻和隐喻在前指替代中的差异[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齐振海;晋小涵;;再论“心”词语的认知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张建理;;英汉“心”的多义网络对比[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龚丹韵;网络语言何以大行其道[N];解放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2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霜梅;汉语定中结构的认知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 江晓红;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5 金美顺;空间形容词“深”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6 王海峰;现代汉语离合词离析形式功能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7 王冬梅;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胡孝斌;现代汉语双叠四字格AABB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9 高航;现代汉语名动互转的认知语法考察[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10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秀明;汉语服饰成语的转喻和隐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彦娟;转喻理解的认知基础[D];河北大学;2005年

3 王群;“手”隐喻的认知性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5年

4 王笑菊;转喻的认知语用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5年

5 洪振斌;语篇连贯的转喻视角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理;[D];湖南大学;2002年

7 殷水贵;试论隐喻和转喻在概念整合中的作用[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林正军;从历时及认知的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雷志斌;转喻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许們;《庄子》隐喻、转喻造词的认知分析[D];山东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6606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6606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1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